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研究*
2023-01-30唐梦瑶
唐梦瑶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学生处 安徽合肥 230001)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就提出要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此体系中,提出要“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这里的平台保障,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校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平台(如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站等)专用平台,也包括依托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类平台,如心理咨询预约咨询平台、心理普查平台等。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比99.7%。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更倾与通过手机网络、获取信息。当下,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社交媒体App,具有功能实用、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等优势,其中微信公众号作为微信重要产品,很多高校依托此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类微信公众号开展研究,是当下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类微信公众号需求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类微信公众号的需求,本研究特地对一所本科院校、三所高职院校共计四所院校的889名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类微信公众号关注意愿强烈
调查显示,73.68%的同学愿意关注心理健康服务类微信公众号,并且86.61%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有关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微信公众号,他们会选择关注。82.99%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微信公众号来获取心理健康知识。40%以上的学生还希望通过平台解决心理困惑,加强与他人互动。大学生处于自我认同关键期,他们渴望了解自己,希望通过心理学的方式和方法舒缓、表达负面情绪;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耐挫能力。大多数心理健康服务类微信公众号都以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测试为主,这无疑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心理健康服务,所以学生对此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意愿较为强烈。
2.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类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倾向多元
在心理健康服务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涵盖点上,同学们对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性格探究、职业发展规划、学业学习成长、择业就业压力应对、家庭关系与教育问题,以及恋爱、婚姻等情感问题上都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其中人际关系关注点最多,达到82%,而恋爱、婚姻与情感问题关注点最低,占比为60%。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感情丰富、思想活跃,人际交往的主观需求比较强烈,大多数渴望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精神上的需要。由此可见,内容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类微信公众号推送较能吸引学生的关注,针对学生需求的提供相应内容,如人际交往,学生的关注度会更高。
3.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类微信公众号推送形式倾向个性化
在公众号的内容上,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希望在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中看到心理测试和心理知识科普。65%以上的学生希望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心理咨询预约,在公众号的呈现形式上,75%以上的同学倾向于文章和图片,仅有37%的同学倾向于语音推送。但在调查中,也有个别同学表达出希望能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形式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对普遍性的心理知识科普比较喜好,但对个性化的心理服务(如心理测试、心理咨询预约)需求也较为强烈。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现状
考虑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类微信公众号主题同质性较强,本研究采取观察法,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选取了17所代表性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对其主要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比对,发现如下特点。
如表1所示,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传播内容以中心动态、心理咨询、心理科普等你内容为主,传播形式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不少高校结合中心特点还设有一些特色栏目。
表1 17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现状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特点
1.线上与线下相统一
通过前期的网络调查和统计,我们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都是依托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心理学院。线上的公众号平台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资讯介绍、知识普及、活动招募、咨询预约等,方便学生了解、学习心理知识、参与心理活动、获得心理帮助。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以来,很多学校依托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将知识科普和线下活动转向线上,例如“同济大学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中设有“你好生命”“抗疫专栏”、电子科技大学心理中心在疫情期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云种植”活动。线上与线下相统一的模式,能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网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
2.知识普及与活动咨询相统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是心理知识宣传的重要阵地,同时也对心理活动的介绍、宣传、参与人员招募起到重要帮助。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较好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考虑一些学生个体咨询的需要,同时一些高校心理咨询资源相对紧张,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在线预约,能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心理预约,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到心理中心预约的压力,为他们来心理中心进行咨询提供心理上的缓冲[1]。
3.被动输入与互动交流相统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依托心理学内容、凭借学科知识大众化,为学生提供知识科普,内容丰富多彩。有专业类心理科学进展类知识,也有学生喜好的心理漫画、心理影视推荐点评等。从知识获取来看,这属于被动输入。由于被动输入对学生共鸣性唤起、个性化需求不够。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还开发了交流互动,将被动输入改成互动交流。一方面通过活动、投票、留言互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提供知识输出,另一方面通过来信回复(例如树洞、解忧杂货铺等)来帮助学生解决内心困扰。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展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是高校网络育人和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的未来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1.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形式内容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内容上倾向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校心理活动新闻和校内心理咨询预约方式等,虽然国内一些高校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利用漫画、音频等图文并茂传播内容来介绍心理知识,但是数量较少,同时更新频率也较低。此外,大多公众号的互动性仅靠文章留言或者对话框输入的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本次调查和之前的研究者调研都可以发现,大学生对有用的心理测试,实用的心理知识科普,贴近生活的心理行为解读,用漫画、图片、视频方式呈现的需求量较大。并且学生普遍希望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微信公众号应设置一对一的人工回复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在逐步将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2]。也有一些高校如电子科技大学设计自己校内的心理健康类App“话心”,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版块、丰富板块的形式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才能增加阅读量,真正起到大范围科普和教育的功能。
2.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覆盖面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服务群体主要为高校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说明家庭教育重视度越来越高。一些高校也依托平台开展系列家校共育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和体现,例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家长课堂,获得较好的反馈。因此,借助网络平台不受时空和服务对象限制的特征,扩大服务覆盖面至家长,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改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家庭和学校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3]。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安全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开放性工作,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是专业教师带领下的学生团队。学生群体创意性强、精力丰沛,能产出较多贴合学生心理的内容。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涉及个人隐私性内容。因此,在创立集知识科普、教育教育、互动、咨询、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时,务必要提高其安全性,保证学生的隐私不被泄露,切实保护好每一位有心理求助需求的学生。
4.助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多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7年《纲要》中指出要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当下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已经将知识普及、实践活动、咨询预约融入其中。未来,研究者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平台更好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将教育教学和危机干预也融入其中,助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力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具有深远的价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