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视域下高职毕业生微就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3-01-29娄沪鑫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4期
关键词:视域用工毕业生

娄沪鑫 秦 蕾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2)

一、研究背景

(一)产业发展需求侧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催生众多具有广阔从业发展空间的新兴行业。同时,产业发展出现新需求。但是在数字经济视域下,企业存在用工保障和转型升级跟不上数字化发展的问题,导致其出现“用工难”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存在用工保障问题。部分企业对目前市场形势认识不足,缺乏招聘竞争理念,对已承诺的用工保障和薪资待遇落实不到位,造成已有员工流失。这导致企业缺乏用工吸引力,故人才流动性较大。其二是企业的转型升级与数字化发展接轨性弱。企业自身技术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在数字化平台完成开发、部署、运营和维护等日常需求,同时对数据采集的有效性较差,难以满足企业生产流程优化、精准化营销、商业模式创新等数字化需求,导致企业的转型升级跟不上数字化发展。

(二)人才培养供给侧

部分高职毕业生无法在数字媒体中快捷有效地提取就业信息,各项能力不足以满足岗位要求,数字化能力普遍较低,专业核心知识不到位。且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清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进一步影响择业与就业。

据图1 可知,毕业生对社会真实情况认知较少,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憧憬,对未来工作要求较高。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欠缺、工作能力薄弱,其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清晰。

图1 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待遇统计

因此,在数字经济视域下高职毕业生尝试探索新就业选择的兴趣与日俱增。很多大学生从事趋于数字化的新兴职业,他们选择自主创业、做媒体主播、开展线上社群服务等。“平台+个人”就业模式正逐渐受到高职毕业生的青睐。同时,高职院校、高职毕业生和企业利用新媒体的快捷性、社交性、移动性、媒体性打破传统就业、用工的桎梏,快速获取大量对方所需信息,加强平台交互,减少大量不必要的成本和精力支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中国经济结构,疫情期间实体经济萎靡,且用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交织并存。国家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微就业模式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将通过调研浙江六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微就业情况,结合后疫情时代对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分析数字经济视域下高职毕业生微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人才资源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数字经济视域下,毕业生多元化就业不仅能很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提供更多新兴岗位,从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为经济发展减负增效。从企业、社会、家庭、个人和学校的实际出发,高职毕业生可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明确自身定位,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填补企业的数字化人才缺口。可以预见,“平台+个人”微就业模式将是未来财富获取、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渠道,若毕业生能够抓住机会,必能成为“数字经济”的践行者、受惠者。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数据收集

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对数字经济下高职毕业生微就业因素展开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重点工作之一。因此,本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统计年鉴等外界有利条件,在查阅大量统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统计年鉴数据,并且通过对浙江六所高职院校的往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与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询问相关统计部门等方式,解决研究中数据采集问题。

四、微就业的定义与内涵

(一)微时间:碎片化、分时化就业

微就业模式不再局限于固定工作时间,碎片化工作源于碎片化需求,一人可穿插多个职位。对从业者来说,不用在一棵树上吊死,可以合理规划未来。

(二)微平台:从“互联网+”到数字移动设备

疫情使线下活动受限,直播、线上平台、微程序等使用频次增高,相应领域的用工需求也随之大幅提升。依托于互联网的“平台+个人”微就业模式,其涉及的领域宽、包容性强,有较适于大学生的劳动岗位,如直播策划、电商运营、在线教育等,为社会重点群体的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三)微空间:办公场所灵活多样

新就业形态下,借助互联网,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可同时服务于多个雇主,不受空间限制,不必拘泥于特定地点。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所受约束程度等方面,劳动者抑或被雇佣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五、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一)社会政策因素

《2020 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1]表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刘志国,栾瑞华[2]认为随着职业和就业状况的多样化,间歇性就业变得越来越普遍,当前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解决这种断断续续就业所带来的风险。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表明,政府鼓励劳动者进行灵活就业,并且给予扶持政策。由此可见,在政府的鼓舞下“平台+个人”模式可以促使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帮助毕业生有效降低就业成本。

(二)行业企业因素

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数字经济发展,彭泗清[3]认为企业“共享员工”的推行,让员工“过剩”的企业与员工“紧缺”的企业密切合作共克时艰。刘朱曦[4]认为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法定福利及应得权益无法保障是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因素。纪雯雯[5]认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众包、众创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兼职就业等灵活就业新模式。

(三)学校教育因素

数字经济盛行,促使传统就业形式桎梏被打破,朱佳艺[6]认为高校在专注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谭菊华[4]认为学校须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设置相应专业和必备通识课程,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刘祎[8]认为高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须提供实操场所和机会,让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

(四)个人因素

庞静[9]认为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过渡过程中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巧。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是提供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数字化运营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吴军[10]认为从数字化教育角度出发,加快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的数字化运营人才,与产业对接。不断探索当前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打造数字化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书声琅琅是每天清晨最动听的乐曲。早晨读书有益于记忆,长期以来,大多学校把早读当做早晨学习任务,通常需要开口朗读并且要求整齐阅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中读出情感,读出意境,也读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读的可以是课本、笔记或是报纸、杂志,可以是自读自悟自我享受,也可以是朗读背诵强化记忆。长而久之,充分利用好清晨最宝贵的时光,不仅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五)家庭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况源[11]认为家庭观念和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未来的学历选择、就业标准有影响。王碧梅[12]认为经济条件的差距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田芳芳[13]认为家庭结构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

六、数字经济视域下高职毕业生微就业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就业观念亟待转变,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在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毕业生要积极应对疫情期间“就业难”问题。

一方面毕业生有着远大抱负,希望毕业后能干一番事业,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毕业生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大多数毕业生只会使用各类线上学习平台、文献管理软件等,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知识进行整理。根据调查得知,数字经济视域下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这造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二)家庭层面——家庭教育观念传统,新业态接受度不高

在问卷数据分析中,不同家庭的教育、结构、条件、文化都会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选择。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父母对孩子未来就业仍保持传统观念及思维。传统就业形式对父母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新行业如直播带货、游戏/音乐主播的初期发展不完善且不足之处尚多,父母思维的局限导致对于新鲜事物很难接受,持怀疑、不确定的态度。

(三)高校层面——教学改革不深入,人才供给规格与企业不匹配

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才市场化和求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培训活动,但由于就业指导模式落后、形式较为单一且在开展的过程中针对性不强,没有发挥其真正功效,企业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拥有特定技能的专业人才,这导致求职者所拥有的技能与企业所需技能之间不匹配。

(四)企业行业层面——灵活用工形式不完善,缺乏资源整合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企业带来了严重影响,很多企业停工停产,复工复产也在推迟,产生“就业难”“用工难”等问题。

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行业传统思想仍然盛行,影响了新型灵活用工就业形式的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在疫情大环境影响下发展受阻,由此可见,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下转型升级挑战,忽视大数据的作用,缺乏与数字经济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影响企业整体战略。

(五)社会规范层面——缺乏行业规范引导,新型劳动关系保障缺失

在数字经济市场,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上线下问题聚合交错,线下不规范问题在线上被快速复制放大;另一方面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先发展后规范现象,制度规范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导致乱象不断显现,同时劳动力缺乏行业规范与新型劳务保障制度,一些非法中介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高职毕业生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认清用人单位需求,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数字化能力。家庭应合理构建数字化环境,利用数字化优化家庭教学手段,发挥反哺教育优势。企业要提升产业结构,畅通线上就业通道,提供“有效需求”数据。高职院校也应该跟上时代潮流,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关注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就业,建立更加全面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切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培训。

(二)研究展望

在数字化视域下,鼓励新职业、数字经济等新模式,既是保就业之举,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关键选择。可以预见,数字经济在新政策助力下,必将迎来更快发展,不仅数字经济参与者会受益,而且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新活力,同时推动消费增长,有利于培养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精神。

猜你喜欢

视域用工毕业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