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与策略研究*
——以《表演理论与技巧》为例

2023-01-29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竞赛实训课程

杨 超

(安徽艺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1)

一、课程概况

1.课程目标

《表演理论与技巧》课程是面向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注重“3个坚持”。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优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戏剧影视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舞台剧、影视剧、广播剧等工作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坚持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知识、技能、情感、品格”四维一体的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政治素质、创新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1]。

重视知识能力与思想素质有机融合、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发展、教学形态丰富多样、教学氛围活泼有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2.学情分析

重在实践,轻于理论。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强,重于技能型输出。但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较为被动。在知识结构方面不系统,思维广度不够。

思想活跃,研究力弱。学生思想活跃,发散性思维能力强,能够在课堂呈现上与授课教师积极互动,大胆提出新问题。但乏于思考,缺少学习的纵深度,研究能力较弱;缺少创新能力,思维深度不够。

二、教情痛点分析

教学内容要常变,案例选择有方向。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本身,教材中选取的案例有时会略为陈旧。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紧扣时代脉搏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利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模式要突破,互动教学是基本。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问题导入式、教学互动式、学生提问式、师生探索式、项目合作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

能力培养要创新,理论知识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学习兴趣。灌输式或是填鸭式学习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在教学中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堂实训(练习)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乐趣,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创新培养奠定基础。二是用于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重在指导实践,要建立“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知识价值”的实践路径。

教学评价要全面,五育并举是关键。注重“教”与“学”的双重考核评价。在传统“智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五育全面发展,应切实将五育评价量化,建立健全评价机制[2]。

三、创新思路

基于上述的学情分析以及当下教学改革需要,探索出“艺术+”的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模式。以“AIPC”教学策略(即active、interaction、practise、competition)为基础,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翻转课堂”“第二课堂”的多元化教学体系,各要素间相互渗透,有机融合。

1.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对标教情痛点,实行“AIPC”教学策略,即学生自主(active)、师生互动(interaction)、课堂实训(practise)、学科竞赛(competition)。

学生自主(“active”)体现教学改革策略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其表明教学的发起从传统的“以师为主”到“以生为主”的转换,即“要你学”到“我要学”,以及“我教什么,你学什么”到“你想学什么,我教什么”的转变。教师在原初的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培养目标、学生学习需求、知识构成等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观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主动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习评价考核机制。学生应当成为课程的“发起者”和教师教案的主角,这一特点彰显当代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师生互动(“interaction”)体现教学改革策略中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和教学行为。从灌输式或是填鸭式学习情态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教学互动、学生提问、师生探索、项目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教学行为要求教师改变“演讲”式的教学形态和空间距离,转为“近距离交流”。诚然,这种“近距离”并非只是空间上的改变,更在于情感和态度上的融入,以朋友般的交流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营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对教师在语言、语气、语调、语速、语态等方面有着艺术性的内在要求。

课堂实训(“practise”)是艺术实践类课程授课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相较于一般理论课而言,课量(信息量)是大于理论知识讲授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实训的开展情况。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做好课堂实训与理论讲授的衔接和关联。课堂实训时段和内容要与理论授课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能是一种“硬接”,即阶段性理论讲授结束后,生硬地加入课堂实训,其内容与理论知识关联性不强,没有逻辑关系,或是理论与实训之间缺少“导语”,学生无法理解实训内容的要求和意义,不能观照和反思理论知识;二是做好课堂实训气氛的营造和节奏的把控。通常情况下,课堂实训是受学生喜爱的授课形式。相较于理论讲授部分,课堂实训更加欢趣,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善于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但有时会因为气氛过于热烈而“刹不住”,教师没有把控好讲课节奏,授课进度受到影响。

学科竞赛(“competition”)是师生扩大专业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弥合和反思自身教学问题的一面“镜子”。教学需要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应当“走出去”。学科竞赛对于表演实践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竞赛中认识新朋友、感悟新知识、打开新视野,可以通过竞赛找到自我定位,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开辟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绘制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新版图,利于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促进教学模式体系的形成。三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提升学生在受挫后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学科竞赛有胜有败,有得有失。除专业能力以外,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意在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品格。对于促进良好的校园技术创新、育人氛围起到积极作用。诚然,我们理应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学科竞赛对于专业实践教学的负面影响。例如,“唯奖论”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和良好的价值取向,学科竞赛就会变成一种为了获奖而获奖的功利性行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轻视课堂教学,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如何“拿奖”身上,疏于对学生的理论讲学和实践管理,将实践教学流于表面,只在乎比赛的结果,缺乏对作品的分析和经验的总结,失去了学科竞赛对教学的原始意义。二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在竞赛中产生消极的情绪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只专注于获奖的结果,而没有真正将竞赛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

综上,“A+I”为教学关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策略因子。而“P+C”为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路径等方面的策略因子。

2.教学改革路径

(1)围绕“课程思政”,优化系统生动的课程设计

秉持“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形成课程导入、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案例教学、课堂实训为主要教学环节的授课体系(如图1所示)。在案例研究、角色分析、情感融入和艺术创作等教学内容方面深化课程思政(如图2所示)。

图1

图2

(2)应用“翻转课堂”,实现双向多维的学习时空

翻转课堂旨在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时间”由传统的课内时间扩展到了课外课堂的知识导入不再是学生获得某一概念的原点,单一的“传授”不再是教学的固定方式,某种意义上淡化了课内外学习的边界,真正实现了双向多维的学习时空。其具体变化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课堂里的教师不是唯一的“授课”主体。我们知道,以信息多元化、碎片化、便捷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接受讯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如果想要获知,手机、电脑等互联网设备能够在分秒间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只会变成知识的复读机和传声器,教学效果亦会骤然下降。

②学生须加强课前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学生可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以及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等方式多途径获知。但由于短视频、碎片化信息成为生活常态,加上有效阅读时间匮乏,学习耐心不足等原因,常常出现断章取义、浅尝辄止、惯性思维、只知其然等问题。学生学习的难度和风险并不比以往少。因此,教师对于自身教学功能和价值的认知要转变。具体为:一是引导学生甄别健康有效的学习资源,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二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帮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辨析本质的能力,强化思维深度;四是辅正助燃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好奇之心;五是锻造学生善败不馁的创造力。

③教师要善于运用共享式、开放式、互动式、探索式、合作式、引导式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突破传统课堂的单向型授课,形成互动双向的教学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共享教学资源。主动询问和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知渠道,深入了解学生所需、所长、所感、所惑;二是开放教学环境。适应在报告厅、演播室、展览馆、剧场、运动场、实习基地等教学场所开展教学活动。实行选课制,不固定专业群体,吸纳不同学生群体,倾听不同心声;三是互动教学内容。以问答、交换意见等方式平等进行学习交流,不做“一言堂”“绝对论”;四是合作教学项目。以项目研究为契机,师生共同研究解决学术、专业或其他领域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开展探索式教育。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五是引导教学方法。教师注重事物间的关联反应和逻辑关系,以问题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进学生的不断求索。

综上所述,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导向,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着力从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改革、育人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求变务实,逐步形成“艺术+”的教学新范式,构建以“AIPC”教学改革策略、“课程思政”“翻转课堂”“第二课堂”为主要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教学探索新形式。

猜你喜欢

竞赛实训课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创新思维竞赛(3)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