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众参与生态保护的中国实践
2023-01-28陆佳俊
文|本刊记者 陆佳俊
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政府的引导和一些社会组织的帮助下开始亲身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在守护美丽家园的同时,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拓新模式。
中国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全球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除了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保护管理体系外,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政府的引导和一些社会组织的帮助下也开始亲身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在守护美丽家园的同时,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拓新模式。
“社区协议保护”的成功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永续”)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组织。自2004年成立以来,他们与政策制定方、科学家、企业家、社区居民共同推动中国、东南亚及非洲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社区是生态保护中最重要的力量,让当地人参与进来是决定保护的成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主任彭奎向本刊记者表示。早在2005年,永续便在大熊猫发现地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保护区开展调研和动员工作,引入了“社区协议保护”机制。这种协议的签署把保护地相关保护权和有限开发权赋予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即政府、企业、社区或个人等,明确各自的权力、责任、利益,从而缓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防止生态系统的退化,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平衡。
永续推动原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现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在地居民签署协议,划出7000多公顷的社区协议保护地,将这些区域林地的部分保护权授予当地村民,并协助他们制定保护和巡护计划。同时,还协助社区成立社区基金及合作社,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养殖本土中华蜂、中华兔等。巡护林地、防止采伐、盗猎和非法采集已经成为村民们的日常工作,生态保护和特色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好,极大地增强了村民们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这项协议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增加,也推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示范村的建设。
三江源的自然体验与生态旅游团
三江源玉树毛庄乡妇女合作社集体会议
2014年,永续将这项协议保护机制带到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这片三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目前是规划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国家公园,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最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通过社区协议保护机制,永续组织当地居民成立了巡护和监测志愿者队伍,预防野生动物盗猎行为和监测周边水质情况。一旦发生异常情况,他们将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有效地保护水源、野生动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此外,他们还帮助建立了社区生态保护基金和综合性的生态驿站,培训当地居民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野生动物的监测,帮助传承和发展藏族手工艺文创产品,提高居民生态旅游产业的服务能力。
彭奎介绍,当地生态旅游10%的收益将直接进入到社区生态保护基金,用来支撑日常的巡护工作。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18000多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为国家提供生态保护服务,户均工资性年收入增加2.16万元人民币。“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过程,也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种渠道:既符合了国家生态文明的总体策略,又动员了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在提高生态服务能力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彭奎说。
2017年永续还联合23家中国社会公益组织发起了“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呼吁社会和公众投入公益的力量,为“有效保护1%的国土面积”贡献力量。2019年永续又联合8家机构成立了“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将社会公益保护的目标和行动带到了2021年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并继续向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在多方努力下,“社区协议保护”和社区协调发展被纳入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建设的指导内容。
“出口”到东南亚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不仅将协议保护机制从四川带到内蒙古、宁夏和青海等中国10个省区,还将这份成功的中国经验拓展到东南亚地区。自2007年起,永续“出海”到老挝、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地开展调研和帮扶工作。湄公河流域有许多的水电项目建设,然而这些国家级的基建设施并未给区域内的社区居民带来能源便利。永续帮助区域附近的居民发展沼气和新能源设施,并对他们进行设备和能源发展方面的培训。在环境方面,他们还就水电、矿业、农业等产业发展对森林的影响做了大范围的调研,助力国家推出《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等,并推动当地政策向环境保护倾斜。
祁连山国家公园社区自然教育线路标记
2015年起,永续在缅甸Thanbayarkhon村开展社区主导的清洁能源技术援助示范项目。由于该村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电力设施,永续向其引进了太阳能技术,捐赠了193台清洁炉灶、180台太阳能照明灯和1个太阳能水泵,同时帮助社区开展经济林种植计划。项目的开展得到了中国和缅甸政府的肯定,并且撬动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2000万人民币的物资捐赠。“我们协助中缅双方官方部门的联络和沟通,在中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把中国的经验带到了当地社区。”彭奎介绍说。2016年永续与缅甸4家NGO组织开展合作,同步在16个社区开展社区协议保护示范,提出居民使用中方捐助物资的前提是参与保护生态环境,不对野生动物和林地木材进行非法捕猎和砍伐。同时,帮助社区成立社区基金,发展生猪、螃蟹养殖、咖啡种植、竹编产品等特色生态产业。2019年将“社区协议保护”机制扩展到27个社区。
2021年初,永续联合中国和东南亚共8个国家的社会组织发起“东亚—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加强国际交流和协作,又将协议保护扩展落地到印尼和菲律宾红树林社区、中国老挝边境社区等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生态保护的经验和方案。
主流化趋势
过去十年,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并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战略,随后在10个区域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国家公园体制不仅保护区域内的景观系统,还维护其内部完整的生态过程,强调对自然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绿色环保的议题越来越关注,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被纳入到了课堂教学;志愿者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达2.2亿人次;自然教育类机构激增,《2020年度、2021年度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指出,两年间全国各类自然教育发展机构数量粗略估计在4千至2万家左右,开展科普教育讲座、国内外夏令营冬令营、自然探索等活动;环境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引进国际创新理念,带动资金投入,开展国内外民间团体的交流讨论,向国家建言献策,推进自然保护的发展。公众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在一场场讲座、志愿服务、研讨会、生态产品的选购中支持生态保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