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区驱动”战略下高校科技创新提升路径探究
——以佛山为例*

2023-01-28曾一帆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佛山科技成果科技

曾一帆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850)

0 引言

近些年,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战略为广东尤其为珠三角城市带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双区”建设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佛山在地理位置上紧挨广州、深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制造业中心,是“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和核心引擎,“双区”建设背景下,佛山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高地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平台。因此,如何紧抓“双区驱动”的政策机遇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和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佛山这座历史名城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1 佛山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双区驱动”时代背景下,佛山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呼唤更多的产业创新资源,从而对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目前,佛山共有12 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6 所;市属本科高校2所,分别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和广东东软学院。2020年,佛科院通过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验收。2021 年,佛科院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正式授牌。2022 年,佛科院拥有多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已形成“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的高水平理工科应用型大学特色发展模式;也曾先后成为国家示范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但是,诸多研究表明,佛山由于高等教育整体规模比较薄弱,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短板。对照“双区”建设目标,显然佛山高校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的贡献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1 高校科技创新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科研氛围不够浓厚

首先,佛山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在申报课题的选择上和其他地区高校存在相似之处,也即重视自然科学项目的研究而忽略人文社科课题的研究,很显然是因为自然科学项目往往有较高的科研经费和直观的经济效益。在科研团队的组建方面,存在单打独斗现象,很多科研团队是出于课题申报的需要而流于形式,团队凝聚力较弱。在建设过程中,有的高校重视课题的申报,忽略课题的后期建设和质量监控。有的项目为了应付结题缺少对项目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一般且偏向理论研究,尤其在成果的实践推广方面缺乏考量。有的项目虽然立项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教师离职、教师能力受限、经费限制等,未开展后续研究导致无法结题,影响了高校后续同级别课题的申报。其次,佛山高校的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时间限制、研究方向差异等原因,教师们在参与科研与创新方面的热情不是很高涨,部分积极性高的教师开展科研也反映势单力薄、团队松散、未能充分发展集体的力量,这也使得跨学科团队、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的建设呈现一定的难度。有的高校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创新研究平台和基地,但由于这些平台未能真正发挥研发的价值、实用性受限,教师们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创性也未能被充分激发出来。最后,部分高校的教师尚未能充分把握科研的内涵和精髓,在科研的道路上呈现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的现象,违背了学术研究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高校发展“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1.2 高校科技创新的运行基础不够牢固、创新拔尖人才偏少

从佛山的高等教育结构可以看出,佛山市属的本科院校有两所,这两所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打造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佛山除市属本科院校之外的另外四所本科院校是跨市高校的分校区,这四所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是培养医学、财经类人才。显然,佛山的高等教育结构与其产业发展之间呈现一定的偏差,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佛山整体的科技创新基础和实力。一方面,佛山高等教育整体数量不多、规模不强,在科技创新人员、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人员、全时研发人员,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产业杰出人才、技术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方面数量偏少,约束了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制约着国家级、省级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的承接和标志性科技成果的产出,现有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也因而受阻。高校由于在一些能够较好地体现其办学水平的关键性科技成果指标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影响了学术梯队、一流专业、特色重点学科、科研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在高校科研水平与区域环境的耦合系统中,区域环境因素影响着科技人才的引进和高校科研创新水平[1]。由于佛山高等教育与其产业发展结构、水平的耦合度不高,必然会影响高校创新拔尖人才、前沿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进,使得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偏弱、科研能力分散、科研基础不牢,聚焦解决产业发展核心问题的协调创新能力薄弱、未能结合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从而难以拿下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1.3 高校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第一,高校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备、管理方式不科学、评价考核不到位、经费支持不匹配、政策激励不完善等问题。第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效能不高。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申报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滞后现象,教师们未能第一时间掌握科研申报信息。同时,二级学院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服务、指导作用,尤其在重大项目的申报方面,未能给予教师们及时的科研咨询、信息反馈,未能及时地组织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申请指导和论证,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缺少充分的沟通交流。第三,科技领域出现较为严重的“内卷”现象。许多教师出于或是生存的压力,或是评职称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多数会选择一些“短平快”的研究,这样成果多、速度快,但研究没有特色、难以产生重大影响、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着边界,最后成了简单的为他人“抬轿子”。在高校,科技界的“内卷”还体现在一些高校领导以负责人身份挂名申报课题,但实际上并未承担课题研究工作,这不仅侵占了科研资源也败坏了学术风气和规划;一些二级学院在申报竞争性课题时,推荐上报的名单往往也会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第四,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在项目申请、设备采购、经费使用、结题验收和绩效统计等方面存在手续繁杂、程序较多等问题[2]。比如教师们在课题的申报阶段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实际研究阶段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是同时还需要应付繁重的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在结题报销阶段也经常面临发票收集困难、整理繁杂等难题。这些都会降低教师们开展科研的积极性、自主性,约束教师们科技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2 “双区驱动”战略下高校科技创新提升路径——以佛山为例

当前,广东省正加快推进“双区”建设。佛山作为珠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入“双区”建设。高校是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教师肩负着知识生产与传播、R&D 及后期成果转化应用等多重属性与职能[3]。通过深入探索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有利于佛山实现高水平高等教育与高层次科技创新的联动发展,促进佛山融入“双区”建设。

2.1 破除思想障碍,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是基础

意识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佛山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持续推进佛科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着力打造9 个优势理工科学科。同时,佛山也还将在广东省教育厅的带领下,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区人民政府,合力共建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这些都说明,佛山接下来将以工科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项目。把握“双区”建设的机遇,佛山高校要突破一切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重视新文科、新工科的建设,在充分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不能因为某些学科基础薄弱就忽视它们的发展,更不可因为某些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淡薄就轻视它们的建设。在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环境下,要认识到人文学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及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引导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加强自然学科、基础科学、人文学科等学科的科研建设,推动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同时,各高校及二级学院要大力发动和组织教师申报校、市、省等各级课题,既重视课题的申报立项,又强化课题建设的跟踪管理和质量监控,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社会调研、论文发表、团队建设、申请结题、研究报告、社会与经济效益、社会与经济评价,以及后续的创新应用、社会服务、成果产出、标准制定、科普推广等方面,建立从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推广应用的科研闭环。通过学术生态环境的塑造,让教师们逐渐建立起科研自信和敬畏感,提升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2.2 加强团队建设,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是根本

首先,加强创新人才的聚集与培育。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双区驱动”战略的政策机遇,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建设规划,对内形成高层次拔尖人才培育机制、对外形成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佛山高校可充分对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的高校资源,通过访学进修、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拓展教师的科研视野。凭借“双区”引才优势,对照国家的“万人计划”,尝试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同时,佛山高校也要开展博士引进工程,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聚集一批博士、博士后、临聘科研人员,发挥他们的科研优势,实现科研兴校。

其次,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才是第一创新资源,团队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基本单元。佛山高校可依托“一流专业”“特色专业”“一流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促进学科发展的结构合理、优势显著、水平一流的高质量科研创新团队。完善团队管理模式,建立“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助理”的结构模式;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形成多学科协同攻关。

最后,紧抓创新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构成了我国新经济、新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基础,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新时代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速度[4]。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将有力促进“双区”建设。对此,佛山高校要实施“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倡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让本科生在上课过程中学习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方法、领悟教师的科研气质与精神。实施“科研带动教学”计划,支持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

2.3 重构服务体系,深化科技创新改革机制是保障

其一,改革管理机制。佛山高校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宏观统筹,依据“十四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形成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机制,突出二级学院的重要性,把科技创新成果作为院系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重点建立健全有效、科学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突出规划与保障、管理与服务、考核与评价功能,制定各项管理文件,如《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方法》《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等。

其二,重构服务体系。在2021 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重点强调:“对甘于寂寞、埋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不断完善稳定支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机制,使他们心无旁骛、专心科研。”[5]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要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与保障机制,在专业发展、学科规划、人才引培、政策保障、成果推广方面都要有配套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细则、简化工作流程。完善科研服务平台,方便项目申报、行政审核、结题验收、科研统计、信息共享等科研服务全流程,做实做细全程服务保障工作,精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

其三,健全评价模式。重构评价指标体系,从研究成果、技术转让、相关课题、交流活动、学科建设等方面综合衡量科技创新效果。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薪酬结构、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重大、高显示度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并作为职位晋升和职称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2.4 服务社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关键

一是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6],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佛山市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校科技成果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平台三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6],为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示范和引领。在“双区驱动”背景下,佛山高校要以位于其南海区的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凭借,重点融合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区高校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加强产学研结合,联合佛山新型科技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平台;结合佛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建设高校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公共服务平台。组织相关专业、行业、企业协会的专家形成专项组,引入专项资金、中试化试制车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相关利益分配机制等,对当前市场需求较为迫切的项目进行立项熟化,凭借科技成果的中试形成高附加值科技型产品,以显著成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高校要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学科建设,突破前沿生长点实现创新。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都是当前的产业发展前沿,佛山高校要紧抓“双区驱动”的契机,加强前沿关键技术的研发,以高水平、高显示度成果,凸显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要加强与属地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校、企业为主体,在产业发展前沿技术的探索过程中,加强对科研人员、企业需求、信息、财力、物力的有机整合,通过高水平的产学研融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条[6],形成覆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推广的技术成果转化流程。高校在支持教师积极申请纵向课题的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的策划和研发,制定《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规范化发展。

(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佛山科技成果科技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