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1G重耕的室分5G低驻留分析与优化方案研究
2023-01-27梁景舒
[梁景舒]
1 引言
在共建共享合作背景下,采用3.5G +2.1G高、中频组网是电联下一阶段5G 网络部署的策略之一。如此,不仅可以补充室外5G 覆盖盲区,而且可以快速进行室内的5G 覆盖。当前LTE 网络负荷仍然较高,深圳电信和联通双方采取了20 M+20 M 重耕的过渡方案,即2 110-2 130频段用于4G、2 130-2 150 频段用于5G。随着用户4G 流量往5G 迁移,最终重耕2.1G 40M 全部用于5G。
5G 驻留比作为重要指标之一,从用户使用的角度衡量5G 网络的质量,能更有效从中发现网络问题,改善5G用户体验。对于2.1G 重耕后的区域,进行5G 驻留比分析是无线网络优化的重点。
本文针对某信息产业园5G 低驻留比的问题,从5G驻留比定义出发,通过5 步分析法得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并进行优化前后的对比。同时针对纯2.1G NR 室分系统场景下,提出5G 驻留比计算的修正模型,更真实地体现用户5G 驻留的情况。
2 5G 驻留比定义及分析方法
在5G 网络部署初期,采用了NSA 组网方式,而在2021 年完成SA 组网的演进。因此不计算NSA 流量,仅统计SA 流量作为5G 流量。另一方面,2.1 G 重耕后2 130~2 150 MHz频段用于NR网络,需要统计终端在3.5G和2.1G频段总的SA 流量,因此5G 流量驻留比公式定义如下。
从公式(1)可知,影响5G 驻留比的因素包含3 个,1 是5G 网络覆盖能力、2 是5G 回落4G 互操作配置、3是5G 用户终端SA 能力。针对影响因素,制定了5G 驻留比的5 步分析法如下:①分析小区告警;② 分析5G 覆盖质量;③分析5G 与4G 互操作;④ 分析4G 流量来源;⑤ 分析终端能力。
后文运用5 步分析法,针对某信息园区进行5G 低驻留原因分析及优化,得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和参数;并结合流量和终端能力,提出一种在纯2.1G NR 室内覆盖场景下5G 驻留比计算的修正模型,以还原用户真实的室内5G 驻留情况。
3 园区场景5G 低驻留分析
3.1 园区室内分布及指标概况
该产业园从西到东,依次是1、2、3、4、5 号楼,4/5G室分覆盖均为2.1G 频段,室内无3.5G 频段覆盖。2.1 G 频率重耕及共享方案如图1 所示,电信2 110~2 130 频段开通共享,联通原用于LTE 的2 130~2 150 频段翻频至2 110~2 130 频段并开通共享;2 130~2 150 频段则用于NR,并且电联双方均开通共享。LTE 和NR 信号由同一RRU 设备传输到天线发出。该园区分别有17 个NR 和LTE 2.1G 小区。
图1 2.1G 频率重耕方案
重耕后的17 个NR 2.1G 小区平均5G 驻留比为58.55%,倒流比是28.07%,相较于全网室分平均数据属于5G 低驻留且高倒流,吸收5G 流量效果不理想。
3.2 5 步分析法
3.2.1 分析小区告警
从网管系统查询可知,该室分站点存在较多NR 小区PCI 冲突提示告警,在小区覆盖无重叠的情况下不影响5G 驻留比。除此之外,小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无异常。通常来说,小区离线或者驻波高告警都会严重影响用户在5G 网络的驻留。
3.2.2 分析5G 覆盖质量
首先,从网管系统计算各小区的覆盖指标如图2 所示。从MR 覆盖率、RSRP 值和SINR 值去分析发现,MR 覆盖率(RSRP>-105 dBm)除小区1、4、6、9、12、15 外,基本都有95%以上,普遍良好;RSRP 的平均值为-107 dBm,表明信号强度优良且信号质量较好,同时并未发现明显干扰。虽然整体覆盖良好,但仍有部分区域处于弱覆盖,RSRP 值较低,而从小区发射功率看,目前小区设置功率为43 dBm,一般最大发射功率可达到47.8 dBm,还有4.8 dB的空间。可以考虑通过提升发射功率进一步提升覆盖范围,从而提升用户可用的5G 范围区域。
图2 该室分站点5G 覆盖质量指标图
其次,现场进行测试验证。通过分析工具可以发现该园区5 栋大楼,其中2 栋及5 栋存在部分弱覆盖楼层(与上述MR 覆盖率低于95%的小区相对应),因此对2 栋和5 栋对相关弱覆盖楼层开展4G 和5G 遍历现场测试,如图3、图4 所示。从图3 图4 可知,对于5G 信号,除2 栋20 层及5 栋L5 电梯存在弱覆盖之外,其他楼层(包括地下停车场)及电梯覆盖良好。另外,从RSRP 及SINR 对比看,同一地点下5G 信号覆盖相比4G 信号更好。
图3 2 栋、5 栋不同楼层5G 信号测试指标结果
图4 2 栋、5 栋不同楼层5G 信号测试指标结果
通过系统工具分析及现场测试相互验证,可以确认除2 栋20 层及5 栋L5 电梯外,其他区域5G 覆盖良好,且优于4G 覆盖。
3.2.3 分析5G 与4G 互操作
首先,核查NR 小区5-4 基于覆盖切换的B1 事件门限。从系统发现该园区所有小区B1 时间门限由原来-110 dBm提升至-116 dBm。B1 事件表示异系统邻区RSRP 值高于某个门限就会启动异系统切换请求。通常,该门限值越低就越容易发生异系统切换。这里可以考虑回调到-110 dBm。
其次,核查基于覆盖的5-4 切换/重定向发生的次数。查看重耕后5 天7 月2 日至6 日低驻留NR 小区每天基于覆盖原因5-4 切换/重定向次数数据,发现重耕后各小区的切换和重定向的次数均有所提升,其中以小区4、9、12、15、16 提升更为明显(如图5、图6 所示),这5 个小区切换次数总和由7 月2 日的240 次上升到7 月6 日的2 220 次,重定向次数总和从32 次上升到404 次;且倒流4G 次数多的小区覆盖区域与RSRP 覆盖图层基本对应。该指标可以侧面验证5G 驻留比低。
图5 该室分小区基于覆盖的5-4 切换的次数变化
图6 该室分小区基于覆盖的5-4 重定向的次数变化
再者,核查3.5 G NR 回落2.1 G LTE 而没有切换到2.1 G NR 的原因。从上述5-4 切换/重定向分析可知,存在3.5 G NR 和2.1 G NR 回落到2.1G LTE 的情况。同RRU设备的2.1 G 频段的LTE 和NR 小区覆盖范围近似相同,需要分析室外3.5 G 宏站在切换时会大量回落2.1 G 的LTE小区而不是NR 小区的原因。
从互操作参数配置核查3.5 G 切换至异系统2.1 G LTE及切换异频2.1 GNR 的事件门限配置表,如表1 所示。
表1 3.5 G 切换至2.1 G LTE 及2.1 G NR 的事件门限配置表
从表1 发现配置的A5 事件门限2 采用的是2.1G NR的门限值为RSRP=-95 dBm,对异频邻区信号强度要求较高;而切换到2.1G LTE 的B2 事件门限2 仅为-116 dBm。两者相比之下,在3.5 G 服务小区切换2.1G LTE 要比切换2.1G NR 的要求低得多。因此可以进行切换互操作的事件门限优化,使得NR 3.5 G 更容易与NR 2.1 G 切换,同时让用户更多地驻留在NR 2.1G 而不从NR 2.1 G 切换到LTE 2.1 G。
3.2.4 分析4G 流量来源
从网管统计可以发现,倒流到该室分2.1 G LTE 小区上的5G 用户不完全来源于同覆盖的2.1 GNR 小区,而是包含了部分从室外3.5G NR 小区倒流的5G 用户。因此产生的4G 流量并非全部来源于共RRU 的2.1 GNR 小区,而是包含了从3.5 G NR 小区倒流的4G 流量。这就导致,在计算NR2.1 G 小区的5G 流量驻留比时分母中4G 流量比实际值大,所得值比真实驻留比低。
通过SEQ 平台5G 切换4G 小区级倒流次数明细表,假定每用户每次倒流至LTE 产生的流量相同,统计数据表明该信息产业园2.1 G LTE 小区上由室外3.5 G 宏站用户倒流产生的流量约38%,实际由同RRU 的NR2.1 G 小区产生的倒流流量约62%。
通过上面分析,该园区4G 侧倒流产生的流量可以加以修正,即将LTE 小区上倒流流量*0.62。这将是下文修正模型中的其中一个因子。
3.2.5 分析终端能力
现网存在特定型号终端不具备5G FDD N1 频段(2.1 GHz)接入能力导致无法接入NR2.1 G 小区的情况,其中一部分是终端硬件本身不支持,也有部分终端硬件支持但需要软件升级版本才能接入对应频段。这些用户终端可以接入3.5 G NR 网络,但是在脱离3.5 G 覆盖范围进入该园区纯2.1 G NR 覆盖环境后,只能回落在2.1 G LTE 网络上。
SEQ 平台获取5G 终端对5G FDD N1 频段的支持率约为89%。这一因素对5G 驻留比影响较大,在不区分终端类型的统计方式下将直接导致NR2.1 G 的SA 驻留比在90%以下。终端支持率纳入修正模型的其中一个因子。
对于有接入2.1 G NR 小区能力的终端,还需要确认该终端是否已设置SA 网络模式。如果未打开SA 模式,该5G 用户在统计是会被认为是5G 用户,但是无法占用SA 网络而只能在4G 网络产生流量,导致4G 倒流流量。因此SA 打开率也需要作为因子纳入修正模型。
在2.1 G NR 环境下,要求终端不仅有支持率N1 频段接入能力,且还需要打开支持和打开SA 网络模式,才能产生5G SA 流量。由于前述公式未对该部分做修正,因此得出值比实际值要低。
这种终端引起的应对策略,需要精准识别这类用户,并利用短信、套餐等各种手段推送更新机型或打开SA 的引导。
4 优化措施及成效
经过上面的5 步分析法,得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此处重点阐述覆盖优化提升、5G-4G 互操作策略优化的措施及成效,并探讨在纯2.1G NR 场景下5G 驻留比修正模型。
4.1 覆盖优化提升及成效
提升NR2.1G 小区发射功率至可调最大值,由于是同一台RRU 设备输出LTE 2.1 G 和NR 2.1 G 信号,单台RRU 最大功率为80 W,可分配给NR 2.1 G 最大功率为60 W,剩余20 W 分配给LTE 2.1G。将NR 2.1 G 的功率从20 W 调整到60 W,即在网管系统修改功率43 dBm 设置到47.8 dBm。优化设置后,成效如下。
(1)指标“覆盖触发的NR 切换/重定向至EUTRAN”次数由原来的215 次/天下降至14 次/天,以17 个小区每天的平均值来计算。
(2)现场系统分析弱覆盖楼层,除20F 外其余楼层5G 信号RSRP 均>-80 dBm。
(3)确认同天线下5G 信号与4G 信号强度相近或强于4G 信号(以锁频2.1 G 5 栋负三层的同天线下RSRP 信号为例,如图7 所示),从而确保不会因为5G 信号差而切换至4G。
图7 NR 2.1G 与LTE 2.1GRSRP 值随时间变化趋势
分析功率提升后该信息产业园5G 驻留比变化情况,可以发现5G 驻留比由58.55%提升至65.35%,增加了6.81pp;提升效果较为明显。
4.2 4/5G 互操作策略优化及成效
根据上述3.2.3 的分析,4/5G 互操作参数调整原则如下。
(1)使室外3.5 G 宏站进入室内的5G 用户优先驻留在NR 2.1G 而不是LTE 2.1 G;
(2)使能够占用NR2.1G 的5G 用户尽量不回落到LTE 2.1G;
参数调整具体如下:针对原则(1)降低NR 3.5G 切换至异频NR 2.1G 的A5 门限2,降低切换至LTE 的B2门限1 和降低切换至LTE 的A2 门限,如表2 所示。
表2 NR 3.5G 与NR 2.1 G 互操作参数调整
针对原则(2)下调NR2.1G 切换至LTE 2.1G 的门限,NR2.1G 小区与LTE2.1G 小区异系统切换配置值和修改推荐值如表3 所示。
表3 NR 2.1G 与LTE 2.1G 互操作参数调整
修改互操作参数后,该信息园5G 驻留比和倒流比指标较之前略有提升,驻留比由65.36%提升至68.39%,提升3.03 pp;倒流比由26.34%降低至25.14%,下降了1.2 pp。
4.3 5G 驻留比修正模型
上述2 章节提到的驻留比计算公式,适合在多频段室分场景,比如有3.5 G NR 和2.1 G NR 的室分系统。在纯2.1 G NR 场景下,室内分布仅有2.1 G 频段用于NR 网络,要准确估算NR2.1 G 实际驻留比,就需要统计仅占用NR2.1 G网络用户产生的5G 流量和从NR 2.1 G 网络倒流4G 网络情况。受当前网管统计分析能力限制,结合上面3.2.4 和3.2.5 分析,需要对5G 驻留比计算公式进行修正。修正模型包括以下3 点。
(1)5G 终端倒流4G 网络的流量包括2 部分,即从室外3.5 G NR 网络倒流4G 网络的流量、及从2.1 G NR网络倒流到4G 网络的流量。计算NR 2.1 G 倒流LTE 的流量与倒流4G 的总流量占比,简称为NR 2.1 G 倒流因子,设定为N2.1G;
(2)叠加终端支持率因子,设定为NUE;
(3)叠加SA 开关打开率因子,设定为Nopen;
结合3.3.4 分析,该园区NR 2.1G 倒流在LTE 小区流量因子N2.1G为0.62。结合SEQ 平台分析,导出的终端对5G FDD N1 支持数量和比例、5G 开关打开率和SA 开关打开率等数据,得到该园区内对N1 频段支持率为89%、SA开关打开率93.8%。即得到终端支持率因子NUE为0.89,SA 开关打开率因子Nopen为0.938。这些不支持N1 频段和没打开SA 开关的终端只能倒流到LTE 2.1 G 上。在同一定点测试(RRU 为2T2R 场景),同一款终端测试2.1 G NR 和2.1 G LTE 的峰值速率比为1.37,仿真理论值为1.52。考虑测试值与理论值折中取值,假设终端正常在5G 所产生的的流量与倒流到4G 所产生的流量按1.45 比例系数折算。在2.1 G NR 覆盖较好的情况下,这部分倒流流量按比例折算到5G,简称为SA 终端在5G 侧的补偿流量,计算公式如下。最终得到5G 驻留比修正模型的计算公式。
通过(1)式计算终端可用因子Non约为0.83,将(1)式、(2)式带入(3)式,得出5G 流量驻留比(纯NR 2.1G)约为85.6%。同时,利用支持N1 频段并打开SA 开关的终端,在现场进行2.1G 锁频遍历测试,得出提高功率及优化互操作参数后的5G 驻留比为92.5%。相对于修正前68.39%,修正后的值与实际测试值比较接近。
5 结论与展望
作为2.1G 重耕后为20M+20M 室分4/5G 同覆盖典型场景,该信息产业园重耕后NR 2.1G 的吸收5G 效果从驻留比指标表现上不理想。从5G 驻留比计算定义出发,分析5G 网络覆盖能力、5G 回落4G 互操作配置、5G 用户终端SA 能力3 个因素,总结5 步分析法:①分析小区告警、②分析5G 覆盖质量、③分析5G 与4G 互操作、④分析4G 流量来源、⑤分析终端能力。通过制定优化措施,5G 驻留比从58.55%提升至68.39%,效果较为明显。对于其他2.1G 重耕场景,如城中村、大型商超、住宅小区等场景,该分析方法及优化措施同样适用,可以较大提升5G 驻留比分析效率和提升效率。
在纯NR2.1G 的环境下,计算驻留比需要剔除NR3.5G 的5G 流量及由NR3.5G 倒流4G 的流量,并且考虑目前终端对NR 2.1G 的频段支持率SA 开关打开率作为修正因子,得出了5G 驻留比修正模型和计算公式。尽管测试结果与修正模型相近,在不同场景下,修正模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