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冲击下的鉴湖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研究
2023-01-27戴文鑫
戴文鑫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自1956 年设立的首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1]。然而由于早期的“抢救式保护”以及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交叉重叠、权属不明、范围不清等诸多问题[2]。随后于2019 年的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3],推动了各地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整合优化工作。国际上,自然保护地的存在,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区域性安全的重要作用。如何应对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安全保障,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当前自然保护地工作的中心任务。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特色与自然风光,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其既承担着保护自然资源,又要同时具备游憩功能,存在的问题也很复杂。对风景名胜区的整合优化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独特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本研究以鉴湖风景名胜区的整合优化工作为例展开研究。
1 鉴湖风景名胜区概况
鉴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柯桥区,地处长三角南侧、浙江省中北部,位于杭州半小时经济圈和上海一个半小时交通圈,是绍兴接沪融杭、与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区。鉴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东起越城区东跨湖桥,西至柯桥区西跨湖桥,东西长约20km,总面积2463hm2,其中柯桥区范围内的面积为1749hm2,是一个以绿水青山、江南田园风光为特色,融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景观为一体的,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带状湖泊型省级风景名胜区。
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当前的鉴湖风景名胜区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风景区内的部分用地被用于城市其他功能的开发建设,尤其是位于城市范围及城乡结合处鉴湖沿线,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自然景观,使得不少用地被用于建设高档会所、小区,并且这一现象现仍在持续,用地冲突、边界的不明确使得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2 风景名胜区综合价值评价体系
2.1 评价体系研究背景
早在19 世纪末,美英等国就开始了景观评价的研究,从奥姆斯特德到黄石国家公园,都能看出其景观资源评价的社会背景。在《欧洲风景公约》[4]中提到,风景被定义为是一个人所感知的区域,其特点是人类行为和自然的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以风景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的优势,是能够以整体性的视角梳理不同种类的保护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行政边界的约束[5]。
在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评价起步较晚,在学习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后,并结合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色,从而逐渐发展起来,早期更多的是对观赏对象视觉审美的定性评价,在部分早期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中,可以看到评价指标大多是根据经验来制定。直到“风景资源评价”列入《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才开始变得统一规范,有据可依。王波[7]、吕晓璐等[6]最早依据相关标准以定量评价的方式对涉县娲皇宫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等风景名胜区展开研究。因定性评价分析适用于早期调研的初步认识,具有主观性太强的缺陷,故风景名胜区的价值评估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地避免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在地理信息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式是在风景资源评价研究的过程中加入GIS、GS 等应用,量化数据,从而让评价更为准确科学。AHP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有运用范围较广、成熟度高的特点,结合专家调查法,确定自然保护地评价指标,从而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GIS 软件将评价结果可视化地呈现在图面上。
2.2 研究方法
风景资源不仅是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价值载体,同时也是风景名胜区边界划定的重要依据。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应以生态保护为先,以资源价值为基础,同时要保持边界的相对连续性。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可以用来反映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发生概率的大小[8],本研究采用景观资源评价和生态敏感性[9]评价的研究方法,通过AHP 层次分析法对相关影响因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使用GIS 工具进行可视化表达,再通过重叠分析的方式,综合考量风景名胜区价值。
3 鉴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价值评价应用
3.1 评价结果分析
鉴湖风景名胜区属于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采用多因子加权评估的方法[10],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依据可行性、科学性、针对性等原则,筛选出坡度、坡向、水文分析、土地利用、植被5 个因子,通过GIS 软件分别将5 个因子可视化表达在图面上,得到的因子分布图如图1。
在得到风景区的单因子分析结果之后,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与成对比较法来明确各个单因子的权重。依据单因子在风景区中的重要性高低,在表格里对应位置填入分数,计算单因子权重值。最终定义景源、坡度、坡向、植被、水文、土地利用的权重分别为0.46、0.05、0.03、0.13、0.25、0.08。根据得到的因子权重,对6 个因子层进行叠加,获得鉴湖风景综合价值评价,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划为5 个等级,分别为综合价值高、综合价值较高、综合价值适中、综合价值较低以及综合价值低。
3.2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议
分析上述得到的风景名胜区风景综合价值评估,并结合实际的用地情况以及完整性等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整合优化建议。从综合价值评价的分布图可以看出,综合价值高的区域包括了鉴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如云骨石魂、石室、姚长子纪念碑等核心景观资源,作为综合价值最高的区域,应当加强保护,严格限制开发建设行为。综合价值低的区域主要是景观资源较少、人流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需进行详细调研分析,若保护价值较低可以考虑调出风景名胜区。综上,确定了以下鉴湖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建议:①调入的区域位于鉴湖南侧的鉴湖水系上游涵养山林,该区域为鉴湖的上游重要生态区位,具有良好的森林景观资源,与现有的保护地相连,面积892.87hm2。②调出的区域包括对景源无影响的城镇建成区456.7hm2、永久基本农田78.12hm2、成片的人工商品林共计96.89hm2,沿湖的三佳村和叶家堰村保留,其他村庄235.2hm2均调出,共计866.91hm2。
4 结语
鉴湖风景名胜区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诸多名胜古迹,其历史文化内涵及风景资源是绍兴市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也极具代表性。本研究以鉴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的定量评价,以及整个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叠加分析并结合实际土地利用情况,对鉴湖风景名胜区的整合优化提出建议。
在当前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工作的背景下,保护地的边界划定作为一项关键工程,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①资源评价所选取的因子是否合理;②生态敏感性分析中所选取的指标是否客观合理。所采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虽然依据评价体系对保护地进行评价较为客观,但在确定各项影响因子的指标权重时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今后的研究应侧重提升评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风景名胜区以及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综合评价分析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