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 —《宜居家园— —桂林乡土建设初探》

2023-01-26

广西城镇建设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乡土建筑建设

乡土建筑是一个地域、一个历史阶段自由演化形成的原住民的居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显著的地域差别和民族特色。但在社会经济转型、生产方式改变、现代生活模式的冲击下,我国现存大量的传统村落因种种原因,颓败毁损者甚多。乡土建筑向何处去?中国建筑向何处去?新建筑要延续传统形式,何以为是?

改善乡村面貌而不失乡土特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各地政府一直在积极引领乡村建设的走向,但量大面广的乡村建设,除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还需要自下而上的民间行为与之配合,才能由内而发地建设美丽乡村。

如何提升乡村居民和乡村工匠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从而促成管理者、设计者、施工者与使用者四位一体,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需要有更多直观而接地气的宣教资料送到乡村。《宜居家园——桂林乡土建设初探》一书,对此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教育问题,乡土建设概莫能外。

本书的三位作者王建宁、林兵、许稳刚,多年来一直关注教育与乡村问题。书中以长期的调研和设计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城市与乡村在气质上应有的区别,深入分析了桂林地区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现状问题。书中根据未来乡村居民的家庭构成和生活方式需求,设计了三类户型并据此衍生出多种外形和组合方式,以探讨乡村建设的观念。配合作者在国内外考察拍摄的大量照片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述,对乡村建设提出了从户型设计、传统元素的继承,到景观营造、传统建材,再到古民居保护以及风貌管控的参考评分标准等多方面的理念和建议。虽然名为“桂林”乡土建设初探,但书中内容对其他省区同样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书籍特点

不是“雾里看花”的宣传册

实用而接地气的内容配合1000多张图片,汇集了作者十多年来在国内外考察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即使不爱看文字的读者,也能从生动的图片中直接获益。

不是单纯的技术图集

结合书中的内容,引用了史志学家陈作霖先生、民国实业家孙启椿先生、曲学大家卢前先生、营造学社卢绳先生的大量诗词应景,除了谈技术,也想有点温度。

不是唯美的纯画册

200多张直观易懂的建筑设计图,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领会,配合9万文字,娓娓道出建设观点和生活理念;多角度的立体剖切和拆解图,帮助读者解读建筑的内部构造。

读者定位

我国的农房建设以自建房为主,乡村建设主要有4个参与方:使用方(农民)、建设方(乡村工匠)、设计方(经常缺失,或由乡村工匠兼任)、管理方(基层政府)。除设计方外,其他三方都需要宣教资料的指导。因此,本书的读者定位为:乡村居民、乡村工匠、村镇管理人员及关注乡村的人士。

乡村居民

作为乡村民宅的出资方和使用者,乡村居民的建设理念决定了初期的建设起点和方向,而他们的情怀、审美与生活习惯将决定乡村面貌的长期形态。

乡村工匠

由于乡村设计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在乡村民宅建设中,设计师的角色往往是由乡村工匠来承担,他们的眼界和手艺直接决定了乡村建设的水平。

村镇管理人员

只有管理人员对乡土建设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制定有机结合当地实际的规则,指导乡村居民按照正确的途径开展建设,避免机械地执行技术规定,减少矫枉过正或者千篇一律的情况发生。

关注乡村的人士

学者与研究人员

这本书能够从相对微观的角度,为关注乡村振兴的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料,或可运用于他们对口帮扶的村庄。

走出乡村的城市居民

在这个群体中,有许多人已经成为城市精英,但他们与乡村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难以割舍的感情,家中亲朋或许还留有宅基地。他们当中不乏有乡愁、有资金、有前卫理念的“新乡贤”,这个群体能否理性地在乡村释放他们的能量,助力乡村振兴,对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带头示范作用。

各级学生

大学生可从中了解一些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中小学生可借此对建筑设计进行管窥,并据此判断自己将来是否适合做一名设计师。其中乡村中小学生尤为特别,这些已经具有一定思辨能力和家庭话语权的少年,能够间接地影响乡村民房的建设水平。

内容简介

全书共八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 城乡之别——城市和乡村需要长得一样吗?

本章从平面布局形态、道路交通组织和建筑空间尺度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城乡之间应有的差别。乡村要想保持吸引力,就不能机械地照搬城市模式,而是应该在追逐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保持和传承自己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章 现状问题分析——为何我们的乡村还不够美?

针对桂林地区的现状乡村面貌,从坡屋顶、建筑高度、绿化、造型设计、露台、水箱、墙面肌理、窗口、窗楣、墙厚、院落等元素展开分析,希望乡村居民能够借此思考当下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力争今后在建设之前通过积极参与和优化设计给予解决。设计的缺失是最大的浪费。

第三章 参考户型——何不这样起房子?

根据第二章进行的分析,本章选择了3种在乡村较为常见的平面形态,设计了A、B、C三套平面方案,并据此衍生出8个不同外形的建筑样式,借此改善第2章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继承传统建筑当中优秀的元素,同时引导读者对各种建设问题展开思考。

第四章 遗传密码— —传统民居值得继承的元素!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特色是通过屋顶、墙、门、窗、其他构件及附属建(构)筑物等一系列建筑元素的外形来体现。本章列举了一些传统民居中常见的建筑元素,它们与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不冲突,完全有条件,也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五章 景观的巨大作用——只靠房子就能美?

如果把房子比作人,景观就是房子的衣裳,仅仅依靠房子,营造不了美丽乡村。本章以空间位置作为划分标准,列举部分景观案例作为参考。一旦观念提升,农村人完全可以比城市人生活得更为舒适。

第六章 传统建材的魅力——留住乡村的质感!

“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乡村的气质,决定了它需要自然质朴的材料去融入自然。传统建材在现代建筑中所担负的功能,逐渐从“骨骼”转向“ 皮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传统建材的独特质感之美始终无可替代。

第七章 如何看待老房子——不温故何以知新?

建筑的消亡不可怕,只要其文化内核有人在传承,就能生生不息。人的守望是核心。“温故”是为了“知新”,在新建筑的营造之中传承文化基因,体用结合,才是本书的终极目的。

第八章 参考技术要求与评分标准——如何量化建设元素?

本章将书中观点归纳为一套评分标准,将各种建设元素分为2个大类、8个中类、30个小类,按照各类别对乡村风貌影响的大小确定其在评分标准中的权重。乡村居民和工匠可据此梳理本书的内容及建设中需要思考和注意的问题,各地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在编制乡村建设管理导则时也可用作参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生无处不设计。在乡村建设中,人们首先需要点燃心中追求美的愿望,然后思考追求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望这本书能有幸见证那点火一瞬。

猜你喜欢

乡土建筑建设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乡土中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