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平移概念和性质”为例谈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2023-01-26宣冬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8期
关键词:思考力教与学课标

宣冬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北京 100029)

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落实双减的必然要求

“双减”要求: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要求(以下简称“课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教学,依据学生特点提供恰当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双减”政策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课程标准”规范师生教学关系,切实让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课标”的要求,本校大力进行课堂改革,开展深度学习,提出思考力课堂的教学模式。[3]课前做到“明”:明晰教学目标;课中做到“问、思、辩”: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碰撞;学习完具体的知识后,做到“悟、用”:深化思维、综合运用检测。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教育的主战场回归到课堂。老师们努力创新,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从“教教材”到 “用教材教”制定教学设计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数学课程的定位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的教与学是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开展符合社会需要、数学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注重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数学的育人目标是向着培养学生的思维努力,围绕思维的培养是课堂的核心,教学设计就是要围绕思维的发展来设计。而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更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在平移这节课中,如何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呢?

1.以“课标”为依据,教材为基础,实现用教材教

“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是具体体现“课标”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之一。课改以来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结合知识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平移这节课,“课标”要求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课堂中,以杏花引入,借助杏花不同方向的移动,现场演示玩具车的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平移,认识平移。通过平移的概念,进一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存在的平移现象。从生活中的素材出发,再回去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以“课标”为依据,现实情境为导向,提升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以人为本”,教师借助现实情境中的问题,通过恰当地归纳和示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真实情景中,例如:杏花的平移,在平移过程中,是如何平移的,平移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如何表达这种变化呢?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地“做”,不断“思考”,进一步积累研究平移性质的活动经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3.以“课标”为依据,过程为依托,发展情感态度

“课标”中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础要求上,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平移这节课中,学生经历杏花的平移及平移性质的探究活动。过程中,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转化成点的平移,教师可以设置台阶,坐好铺垫,同组学生帮助组员逐步理解。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同伴间的关心,学习的信心增强,更好地落实了数学的课程目标要求。

三、以问题引领,注重探究过程展开教学活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要想落实教学目标,必须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实践,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必经阶段。新课改主要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重视学生“全人”的发展。而要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发挥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思考力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经过不断实践创新产生的。

思考力课堂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主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层次进行理解。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小组内形成统一的方法,全班进行展示分享。在分享过程中,作为汇报人要注重自己语言的规范性,用数学的语言展示本组的思维过程及解决方法。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争议点上经过辩论达成统一,形成对知识的再认识。教师在关键点上点拨引导和追问,让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中不断落实深度学习的理念。

以“平移”为例,设计活动环节,提出核心问题,见表1所列。围绕核心问题,学生思考,发表观点,学生辩论,在小学平移的基础上再认识平移,获得发生平移的本质;从方格纸中杏花的上下左右移动,到没有方格纸的上下左右移动,再到任意方向的移动,在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图形的平移实质是图形上每个点的平移,学生从图形整体研究聚焦到图形上某一点的研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生发现平移的性质,突破平移性质的难点,突出本节课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平行线的知识证明平移的性质,并发现平移性质的特殊情况:对应点连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从个体思维不断走向群体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为后续学习图形的轴对称和图形的旋转积累了经验。

表1 探究“平移的概念与性质”的核心问题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和旋转是初中数学图形变化领域的知识,它们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有相通的地方,学生在思考力课堂上,经历了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辩论的过程,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经过调研,应用思考力课堂教学模式的作为实验组,没有采用思考力课堂模式的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如图1所示。经过分析,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差距不是很大,但学生在方法和情感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其他的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更善于与同伴交流,能够理解、尊重别人,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不仅符合“课标”的要求,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图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三维目标的对比统计

分组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下学期的期末成绩,统计结果见表2所列。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下学期的期末成绩的统计

从表2 可以看出,实验前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差不多,实验后实验组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思考力课堂教学对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标准差在缩小,说明在同等条件下能力有所提升,结合教师平时对学生课堂、作业的反馈档案,实验组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升,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更活跃,作业完成的情况相对更好,对数学的学习更有信心。

四、结合知识和过程进行多元评价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应建立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为例,浅谈思考力课堂的评价标准,见表3、表4所列。

表3 学习结果的评价

表4 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结语

基于思考力课堂,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经过目标导向、问题引领、动态生成、持续评价,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四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的四能。应用思考力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活跃,学生积极思考,知识获得能力大幅提升,促进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思考力教与学课标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Logic Dots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Logic Dots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做有思考力的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