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探究

2023-01-26周柳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2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协同

周柳艺, 董 萍

(暨南大学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广州 510000)

0 引 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2019 年2 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颁布实施,明确将“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确定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六项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支撑,也是重要目标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4 大湾区[2]。经过30 余年飞速的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已经赶上或超过3 大湾区,但生态环境质量尚存显著差距,大气复合污染、黑臭水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仍然严重[3-4]。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树立统筹协同的思路和理念,而且要形成统筹协同的规划与举措[5-6]。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自2017 年起由暨南大学联合粤港澳3 地优势科研院所共同筹建,于2019 年12 月正式获批,成为首批10 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的建立将有助于整合粤港澳3 地优势科技资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重大需求,联合组织实施攻关,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生态环境改善与区域绿色发展提供全面的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1 实验室定位与研究方向

实验室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重大需求,旨在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优势团队建设、一体化环境标准法规等方面,探索三地相互融合之道。实验室的建设定位为“四个提供”:为粤港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引领;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为粤港澳绿色产业提供孵化基地;为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提供机制体制创新平台。实验室按照“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决策支持-产业孵化-区域合作”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共设置7 大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防控、绿色水网与蓝色海湾、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环境健康与生态风险、先进仪器研发与大数据、环保产业孵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2 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模式

实验室采用“4 +4”的合作模式,即4 家科研单位与4 家企业单位联合组建,由暨南大学牵头,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业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雪迪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伊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旨在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更好地推进科研成果在实际工程的应用。

实验室隶属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领导,由暨南大学负责牵头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实行由学术委员会和产业指导委员会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作为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负责为实验室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提供科学建议。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作为实验室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的指导机构,负责为环境技术研发与研究成果孵化提供指导与决策支持。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实验室实行PI制管理制度,由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负责开展科研活动,以保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作。

3 实验室建设成效

3.1 坚持引培并举,打造生态环境领域人才聚集高地

人才是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实验室的发展不仅需要优越的基础条件,更需要一流的科研团队[7-8]。实验室自获批以来已形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领衔,青年学者为骨干的高层次学术队伍。实验室有7 大研究方向,每个方向由2 位学术带头人负责牵头,分别为内地1 位、港澳各1 位,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现有参与人员133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3 名,教授级高工/高工22 名,占比49%。研究队伍中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 人,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8人,青年拔尖/领军人才7 人,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实验室将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相适应原则,采用长聘、短聘和双(特)聘的聘用制度,通过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通过开放课题,鼓励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用结合,吸引优秀人才来实验室工作或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设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创新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模式,实施三地优秀学生互访计划。

3.2 组织联合攻关,为粤港澳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粤港澳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改善环境质量需要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9]。过去,粤港澳科研单位的合作仅局限于项目层面,而实验室的建立将为粤港澳三地共同推动重大生态环境瓶颈问题的深度治理和全面解决提供合作平台[10]。实验室联合单位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良好进展。例如,由暨南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港澳特别报告》,来自粤港澳三地多所高校的20 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形成防范大湾区气候重大风险的政策建议被科技部采纳。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实验室科研团队实施联合攻关,制定了粤港大气污染协同减排方案,领衔实施了珠三角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构建了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体系。在2020 年蓝天保卫战中,由实验室科研团队定点帮扶的肇庆市和东莞市空气质量改善率位居全国第1 位和第2 位,在全国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进程中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3.3 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环保科技产业孵化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意味着在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根本地解决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而且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生态环境目标为约束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快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11-13]。实验室将通过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产业孵化机制,搭建政府-学界-企业沟通交流的高端平台,促进粤港澳三地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产业增长方面的融合和合作。实验室连续举办了三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高端论坛,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有关政府部门代表、高校学者、知名企业家等多角度、全方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论坛多次获得国家与省部级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已成为粤港澳政产学界低碳绿色发展方面的高水平交流平台。

3.4 协同机制探索,推进粤港澳环境管理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地,在社会治理、监管体系、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14-15]。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粤港澳三地民众的共同福祉,因此在生态环境领域也较易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16]。实验室将以为大湾区三地政府提供环境决策支持为目标,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进行整合集成研究,提出“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环境标准、评估及管控技术一体化的科学建议和指南,就粤港澳大湾区共同面临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控、区域气候变化应对、绿色发展协同机制等具体问题提出建议,旨在推动三地环境智库整合,促进内地与港澳的深度融合。

4 结 语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科研队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来,实验室将持续探索机制体制创新,打通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决策支持-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为粤港澳深度合作提供平台和载体,为粤港澳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