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禁区
——四川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纪实
2023-01-25蜀道集团藏高泸石公司胡媛陈安强宋杨叶珂宇
文/图 蜀道集团藏高泸石公司 胡媛 陈安强 宋杨 叶珂宇
泸石高速,起于四川省泸定县泸桥镇咱里村伞岗坪,止于四川省石棉县大杉树,是一条与红军长征路径高度吻合的“红色之路”,也是衔接雅西、雅康两条川西交通大动脉高速的联络通道。全长96.511公里,项目桥隧占比达86.5%,其中隧道占比达69%,是目前四川省内桥隧比最高的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将于2024年底全线建成通车。通车后,对完善四川省高速公路网,优化区域公路骨架网,改善民族地区生存与发展条件,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涉藏地区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泸石高速TJ10石棉隧道出口端
泸石高速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泸石高速”)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2022-2035年)》的重要构成部分,项目平行于多条区域性断裂带展线,其路径与红军长征路线高度吻合,是藏彝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衔接雅西、雅康高速两条川西交通大动脉的联络通道。泸石高速全长96.511公里,项目桥隧占比达86.5%,其中隧道占比达69%,是目前四川省内桥隧比最高的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其中,特长隧道11座、长隧道5座,沿线地震烈度高、断裂带数量多、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多座隧道平行近接大型断裂带,施工中面临软弱围岩、瓦斯、岩爆、涌水、突泥、大断层破碎带等多种不良地质现象。项目隧道平行近接多条区域性活动大断裂带,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8度),在业内专家看来,沿高烈度地震区平行断裂带走向修建如此大规模长大深埋隧道群,是在挑战工程禁区,在世界工程界“尚属首次”。
内实外美 技术与管理齐头并进
泸石高速地处川西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建设面临“五个极其”严峻的挑战:地形条件极其复杂、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安全保障极其艰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工程建设极其困难。线路上,多座隧道平行近接磨西等活动断裂带,构造作用剧烈,地质情况复杂,为有效破解建设难题,四川泸石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业主主导作用,采用技术管理“两手抓”、内实外美“双管控”的方式开展工程建设。
在技术方面,泸石高速项目在设计阶段开展了可沿线断裂构造和水文地质专项勘察,施工阶段实现复杂段落超前钻探全覆盖,结合TSP3D技术全力摸清沿线地质条件,确保隧道专项施工方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泸石高速项目创新性地制定了泸石高速隧道围岩级别判定及支护参数确认卡,结合科研单位成果和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报告,通过五方地质专业人员(业主、设计代表、总监办、总包部、施工标段)共同会商研判,实现了动态设计精准落地落实。此外,还在隧道推进过程中,全面推行光面爆破,确保开挖源头质量安全有效管控,破解超欠挖难题,奠定隧道工程内实外美基础。
在管理方面,泸石高速项目实行“一隧一策”,为每座隧道制定“个性化”施工计划和方案,因地制宜全面研判安全和质量风险,提前制定应急措施。针对控制性工程大岗山特长隧道,制定专项攻关方案,明确了八大攻关方向,形成了攻关组织保障、技术保障、要素保障、考核机制,按照三级组织机构8个现场攻关小组开展专项攻关,总结形成了隧道工序精准精细化管理方法,在实现质量、安全、环水保工作稳固的前提下,使施工进度不断提升,并推广至全线。
破解瓦斯难题 “三个专项”消除隐患
得妥隧道是泸石高速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其斜井和出口为微瓦斯工区,针对该隧道特点,泸石高速项目全面推广三个专项,确保隧道建设安全。
建立健全防治体系 开展安全专项行动
泸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成立瓦斯隧道专项领导小组,牵头建立瓦斯隧道防治体系,成立8个瓦斯隧道现场工作小组,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并组织委托第三方瓦斯专业咨询单位制定瓦斯检测方案,常驻瓦检人员和通风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服务现场、指导施工,建立有毒有害气体及通风管理体系,定期开展技术交底,协助常态化检查,夯实瓦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梳理各参建单位瓦斯隧道工作清单,并照单履职。
加大安全措施投入 开展专项检查演练
泸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完成瓦斯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和人工管控双体系建设;积极增配瓦斯隧道专业管理人员,督促各参建单位投入瓦斯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督促各参建单位投入双闭锁、双风机等专项设施设备。组织邀请专家检查、自主专项,参建单位自查,强化应急安全管控。牵头组织建立瓦斯隧道应急救援体系,施工单位完成瓦斯隧道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并开展瓦斯隧道专项应急演练。
强化互检互查互纠 开展专项培训宣贯
泸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通过专题教育会、班前教育等多种方式,实现瓦斯隧道教育全员覆盖。梳理总结并下发设计、监理、施工等六方关于瓦斯隧道专项施工责任文件,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寻,通过互检互查互纠,将瓦斯隧道安全措施行为形成“肌肉记忆”。
汛期持续建设 “四个强化”保障生产
由于四川西部山区极端天气频发,特别在汛期,泸石高速项目沿线遭遇局部地区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的概率增大。为此,泸石高速项目积极推行四个强化,保障汛期安全生产。
强化体系建设 压实工作责任
泸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牵头与属地防汛办建立联席机制,组织建立“一体系,一清单”,即《泸石高速项目汛期安全管理体系》和《泸石高速项目防汛防灾工作清单》,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巡测群防体系,压紧压实防灾减灾责任。
强化统筹布置 突出管控重点
泸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成立了汛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汛期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57处10人以上驻地台账,开展常态化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特别加强山洪危险区、低洼地带、临沟临崖等重点区域的日常排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及时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强化预警监测 确保及时响应
泸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牵头建立全线各工点预警责任人清单台账,明确各级职责,严格执行“三查”“三避让”和“三撤离”原则。同时,建设单位积极运用北斗卫星、机载雷达技术对项目沿线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推进风险可视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空-天-地”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有效保障预警信息接收、传达、响应迅速到位。
强化宣传教育 做好应急保障
泸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通过邀请专家、开设“泸石夜校”、印发宣传手册、开展“地灾知识每日一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全员防汛防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培训,参建单位通过横幅标语、滚动播放警示片等方式,持续开展多层级、多渠道、宽领域的滑坡、洪涝、崩塌等灾害防治相关宣传教育培训。泸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制定汛期安全专项综合应急预案,组织施工单位严格按照“一地、一案、一演练”要求编制防灾减灾专项预案,细化指挥体系、预警响应信号、逃生路线和避险安置点,配齐配足应急物资和应急救援力量,切实开展应急逃生演练,通过实战提升应急救援、逃生避险能力。
推广“四新技术” “四个维度”打造行业双示范
泸石高速力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良传统施工模式,狠抓质量、安全、环保、进度四个重点,全力打造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和四川省交通强国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双示范”工程。
安全有保障
泸石高速在人工挖孔桩中采用自动化提升门架使得整体刚度更大,结构更稳,出渣效率更高,出渣及人员上下更安全;大杉树枢纽互通采用了装配式墩柱、盖梁操作平台和定制模板,保障施工安全;推行隧道支洞进洞反打主洞出洞技术,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有效解决隧道洞口段施工安全保障“老大难”;利用“天-空-地”一体化多源立体观测体系与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三查”体系,共解译出泸石高速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32处不良地质现象点,助力项目全周期严控地质灾害风险。
质量有提升
采用人工挖孔桩无水导管灌注工艺,使工效提升20%,质量也得到同步改善;承台、抗滑桩挂板及挡墙浇注采用塑钢模板,做到线形平顺美观;全面应用凿岩台车,实现钻孔、立架、喷浆全流程机械化,减少作业人员50%,改善超欠挖30%;隧道电缆沟盖板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使耐久性大幅提升。
环保有控制
应用电动化六臂凿岩台车、装载机、干洗车等设备,能耗成本降低约50%;通过运用钻孔桩泥沙分离系统,减少使用造浆材料20%,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排水沟盖板全面应用塑钢模板;全线拌和站及碎石加工厂使用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循环利用,做到污水零排放。全面应用巷道式通风,大幅改善隧道施工环境。此外,首次建立基于“BIM+3D GIS”技术的环水保在线智能监测系统,做到实时监控。
进度有增速
落实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通过创新开挖立架一体化台车,凿岩台车、采用湿喷机械手、智能二衬台车、挂布台车,减少人员投入70%,实现隧道施工效率整体提升约35%,综合成本降低30%。
此外,受控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泸石高速隧道建设面临诸多技术问题,挑战性极大,有效防控高地应力活动断裂带区域隧道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灾害发生,保障活动断裂影响下的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成为该工程的关键性问题。项目先后提出近接大型活动断裂带隧址区初始应力场分布规律、近接大型活动断裂带长大深埋隧道线路设计原则及方法、合理结构型式与抗断抗震措施、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岩爆预测判据标准及防治措施及隧道安全快速施工工法,形成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拟建的近接大型活动断裂带长大深埋隧道的建设与运营提供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泸石高速TJ10标石棉隧道进口
截至2022年7月底,泸石高速公路今年累计完成投资23.02亿元,占全年下达目标42亿元的54.8%,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77.1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174.08亿元的44.3%。累计完成路基工程39.7%,桥涵工程37.1%,隧道工程51.1%。
建成通车后,泸石高速对于完善四川省高速公路网,优化区域公路骨架网,改善民族地区生存与发展条件,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涉藏地区稳定,助力乡村振兴,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旅游支柱产业,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抗灾与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支撑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