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分区式蜜蜂交尾箱制作与应用
2023-01-25袁芳熊卓林胡景华张串联刘锋骆群彭成涛赵者云李倩伊作林韩兵庚刘赟黄慧俊何红霞
袁芳 熊卓林 胡景华 张串联 刘锋 骆群 彭成涛 赵者云 李倩 伊作林 韩兵庚 刘赟 黄慧俊 何红霞│文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南昌330052
蜂王交尾是蜂群繁殖的一个特殊时期。一般情况下,蜜蜂自然分蜂,蜂群一分为二,老王带走约一半吸足蜜的工蜂另寻他处落脚,落脚后蜂群可快速造脾产卵,宣告一个新的群体生活开始[2]。处女王留于原群,并继承原蜂群的一大半“家产”,有幼虫、封盖子、花粉及数量减半的工蜂,这些家产是原群在处女王交尾期(长达10~15 天)面对生存和发展危机的一个重要缓冲器,是生物繁衍适应的合理需求。因此,在人工育王分蜂时,蜜蜂交尾群的组织技术应遵从蜜蜂这一生物学属性,交尾群内应有一个较完整蜂群结构,即有幼虫、封盖子、蜂饲料及成年工蜂,才可使蜂群安稳地渡过处女王交尾期,组建成一个新的群体生活。
一、常规交尾蜂箱的使用技术
蜂箱被认为是饲养蜜蜂最为基本的蜂具,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是蜂群栖息繁衍的必备场所,也是生产、储存和利用蜂蜜等蜂产品的主要场所[3]。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蜂箱是养蜂技术的重要载体。交尾群是指供成熟王台,让蜂王出房、交尾、产卵直至提用而临时组织的一种小蜂群[2],交尾箱用于临时组建交尾群的蜂箱。通常,交尾箱可以是饲养生产用蜂箱,也有特制的专用交尾蜂箱。
1.郎氏标准蜂箱
郎氏标准蜂箱是活框蜂箱的鼻祖,20 世纪初,我国引进西方蜜蜂的同时也引进了郎氏蜂箱及西方蜜蜂养殖技术。郎氏蜂箱被公认为饲养西蜂的标准蜂箱(简称标箱),箱体结构主要包括巢箱和继箱,用于蜂群饲养。在蜂王培育期,标箱可临时改装成不同类型的交尾箱,随着育王技术的不断改进与优化,现又衍生出多种专用交尾箱及其使用配套技术。以下列举几种标箱交尾群组织方法:
(1)郎氏巢箱交尾群组织法:将标箱的巢箱组建一个交尾群或将巢箱一分为二组建成两个交尾群,交尾群通常是带蜂的子脾和蜜脾各1 张构成。此法简单易操作,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包括蜂箱和蜂群,适合养殖规模不大或养蜂初学者。
(2)郎氏继箱交尾群组织法:在王台成熟前2 天,打开继箱后巢门,让蜜蜂自由出入,2天后采用塑料布、棉布等轻质材料在继箱巢门一侧分割出能放置2 张脾的小区,提取本箱带蜂子脾和蜜脾各1张,组成交尾群。在巢门上方设立辨识标志,介台即可。新蜂王产卵正常后,取出老蜂王2小时,打开小群底角沟通蜂群气味,把蜂王带脾调到巢箱即完成。此法蜂群繁殖与育王两不误,但操作较复杂,蜂群内存在2 只蜂王,处理不当,容易发生分蜂。
(3)采蜜期交尾群组织法:在江西一些蜜浆兼顾生产的蜂场采用此法育王,总体思路是春季外界蜜粉源丰富,蜂场利用上一年度培育的秋王生产蜂王浆,并可以控制自然分蜂。具体方法是,初夏时期培育新王,即5 月底移虫,6 月上旬介台。6 月是江西山区山乌桕花期,蜜源比较稳定,外界日夜气温均在30℃左右。此时,蜂场为夺取山乌桕蜜高产,迫使蜂群停止哺育活动,老王扣于巢门口外,巢箱放置2~3 张子、粉混合脾,并介入王台,其余蜂脾全部放于继箱贮蜜,若新王交尾成功,淘汰老王,否则留用老王或再次介台。此法优点是生产育王两不误,不足是此时外界气温高,蜂王交尾成功率不高。
二、田字分区多功能交尾蜂箱的制作与推广应用
1.田字分区式交尾蜂箱的制作结构
图1 为田字分区式交尾蜂箱实物图,该蜂箱设备已获国家应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 2 1632492.8)。蜂箱尺寸与标准蜂箱一致,箱内插设有可活动式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横向挡板与纵向挡板中部垂直交叉处,交叉处设有一个四向带凹槽方形柱,横向挡板与纵向挡板插入凹槽使得蜂箱内部形成四个独立隔断空间,纵向挡板与蜂箱内壁之间放置巢脾,巢脾长是标脾的1/2,高与宽与标脾一致,蜂箱四向开巢门,四个独立空间根据工作需要可独立可合并[4]。
图1 田字分区式交尾蜂箱实物图
2.巢框造脾
根据交尾群蜂群结构要求,群内应有即将出房的封盖子、幼虫、卵及蜜粉,在组织交尾群前大约20 天,将巢框两两拼接放于标准箱蜂群内造脾,根据需要,一半放于巢箱让蜂王产卵,另一半放于继箱贮蜜。在此期间,蜂群造脾,蜂王产卵,工蜂贮蜜。
3.交尾群的组织
处女王出台前2 天组织交尾群,在蜂箱的四个独立空间内各放置子脾1 张,蜜粉脾1 张,抖入相匹配的工蜂,四个巢门口做好不同图案或颜色标记,防止蜂王交尾迷巢。
4.交尾期及后期管理
交尾群组织后的第二天,蜂箱内四个独立空间各介入一个成熟王台,2~3 天后,检查蜂王出房情况,交尾期内保证蜜蜂饲养充足,不足的应加强补喂。处女王出台后12~13 天,检查蜂王产卵情况。若蜂王还未产卵或产卵不正常,剔除老处女王,重新诱入王台或将相邻交尾成功的蜂群合并。
5.推广应用情况
田字分区式交尾蜂箱已小规模生产并在3 个蜂场开展初试应用。蜂箱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育王效率,降低育王成本;二是蜂箱多功能化,可操作性应用性强。针对这两个目标,再结合初试应用情况,将蜂箱做出点评。
(1)在育王效率和成本:蜂箱内设装置可操作性强,装卸自如,四个空间大小适中并均等,可独立可合并,独立时封闭性好,每个空间放置4 张巢脾,培育新蜂王也可短期内寄养蜂王。与郎氏标箱2 张蜂脾培育1 只蜂王相比,田式蜂箱可培育2 只新王,成本降低50%;郎氏蜂箱一箱可同时培育1~2 只王,田式蜂箱一箱可同时培育4 只蜂王,效率提高2~4 倍。
(2)在蜂机具投入成本:田式蜂箱是育王和生产兼用型蜂箱,尺寸与标准蜂箱一致,在非育王期,蜂箱内设装置拆除作标箱使用;育王期作育王专用蜂箱,蜂箱不闲置,资源高效利用,蜂场不需额外增加的蜂机具成本。
三、展望
目前我国蜂业处在转型升级阶段,规模化蜂场将是现代蜂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良种蜂王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是促进蜂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5]。组织蜂王交尾是蜂王培育的后阶段,是育王效率和成本体现的重要环节。田字分区式交尾蜂箱在初试应用中优势突显:(1)交尾巢脾的贮备工作简单易行;(2)巢脾面积小,是标准脾的一半,能轻便快速查找处女王及新王产卵情况,省时省力;(3)蜜蜂聚集保温效果好。一箱4 格,每格内放置2 张蜂脾,当春季气温起伏不定时,四格内的蜂脾可聚于蜂箱中心放置,否则,蜂脾可分散于蜂箱的四个角放置;(4)蜂箱两用,非育王期可作生产蜂箱用,不存在闲置浪费的情况。然而,在蜂箱初试应用过程中存在蜂箱结构和细节还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巢脾放于蜂群造脾产卵时,两两拼接不紧凑,需进一步优化;二是育王效率和成本数据还需做进一步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