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出路
2023-01-25杨继宏
杨继宏
(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是积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的表现,在体育课程隐性思政教学环境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积极推行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难题,推动“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1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课程思政视角下,利用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向大学生讲授体育知识、传输体育技能,大学生不仅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体育素养和运动技能,还能得到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1.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意识是知、情、意、信、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思想品德实现从知到行的重要中间环节,对知起到升华作用,对行起到奠基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达不到形成意识的境界,将会影响坚定信念的形成,对于行的作用的发挥更是无从谈起.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对于大学生践行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强化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意识.在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堂中,大学生能坚持不逃课、不旷课,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老师,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完成锻炼任务,积极主动地塑造合格身体素质;在体育竞技中,大学生能遵守体育规则,尊重竞赛选手,懂得团结合作,拥有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努力拼搏、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品质等.这些都是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取得实效性的体现.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推行课程思政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1.2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课程,既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包括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学体育课程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也是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而推行的课程.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基础涵盖多个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是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国家在不断推进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工作,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传授大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这时,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校体育的引导功能是指“以先进的、合理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引导师生员工的体育生活方式向合乎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引导着师生员工的体育意识和锻炼行为方式,主动地适应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和社会需求.”[2]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校运会,正确看待个人得失,正确看待比赛,真正明白通过得奖为班级和个人争得荣誉固然很好,如果没有也不会因此产生大喜大悲,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始终秉持体育竞赛精神.这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大学体育教育良好价值引导作用的体现.因此,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1.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有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意蕴.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大学体育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施行,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在大学期间学习不同类型的体育选修和必修课程,这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大一年级会接受学校安排的固定必修课程,如太极拳、八段锦、踢毽子等课程;在大二年级有选修课程,每位学生必须选择两门体育课,如羽毛球、篮球、足球、拳击、健美操、游泳等.高校每年都会对学生进行4项体能测试,男女不同,通过800 m、1000 m、仰卧起坐、跳远、引体向上、50 m等项目,检测学生的体能并计入学分;学校日常还会举办趣味运动会、校运会和阳光运动等,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这些都是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课程.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和课程,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也可以激发体育兴趣,增加体育爱好.大学体育能够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但这并不是大学生体育唯一的功能,在课程思政的推动下,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既接受体育专业教育,也接受思政教育,是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双重教育的主体.体育课程思政强化了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为国家体育事业贡献力量,实现全面发展.
2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推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面临诸多难题,如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充分、教师队伍思政教育缺位、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不强和思政教学主体缺乏协作等,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
2.1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既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内容,又涵盖引导学生懂得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的重要内容;既包含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素养,拥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精神和意志的优秀人才,也包含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使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理论知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得到高效运用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精神武器.课程思政依托于体育课程载体,为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提供了隐性的教育环境.常益[4]指出:“学校体育柔性的表达、隐性的灌输,充分满足教育对象对于价值内容选择的广度、学习渠道的灵活、学习方式的多样皆表现出优势,使得教育对象毫无束缚感和压力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更有助于教育对象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在现实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如一项针对武汉市综合类高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分析文化对体育学生教育的影响的调查显示,湖北经济学院和中南民族大学中认为学校配有宣传语的学生分别是65人和95人,而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中认为学校配有宣传语的学生只有19人和15人,这表明当前阶段仍有部分高校未意识到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育人价值,也未真正有效地挖掘体育课程的育人文化,参与体育课程的学生无法系统地接受课程思政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进而影响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5].具体来说,一方面,受教师主体对思政教学资源挖掘整合能力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对于思政教学资源的认知存在不足,对于思政教学资源不敏感,对思政教学资源分类划分不清晰,影响思政教学资源的利用效果.另一方面,学校思政教学资源的协同效果不佳,思政教育理论课与其他学科存在思政资源利用和共享性不高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的现状.
2.2 体育课程教师队伍思政教育缺位
站在课程思政的角度,体育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学效果,就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一方面,涉及体育课程教案的设计和编写,在这一过程中刻意融入思政教育,并且加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但当前,体育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政教育是缺位的.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以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授为主,对于思政教育也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有所涉及,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在一项针对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中显示,该校参加过思政教育培训的体育教师只有12人,占总教师的19%,大部分体育教师只具备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对思政育人相关的知识掌握不足[6].造成体育课程教师队伍思政教育缺位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由于部分体育课程教师对于大学生思政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了解,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意识不强,缺乏思政教育观念;二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等限制,部分体育课程教师缺乏对教案、课程的设计和修改,体育课程教学按照旧有模式进行,缺乏思政教育引导内容;三是部分学校针对体育课教师开展的思政教育培训不够,导致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不高和能力不足,影响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
2.3 体育课程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不强
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将影响思政教学效果.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不强,会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造成阻碍.如部分体育院校的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个体本位主义,缺少家国情怀,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思维上呈现明显的“二次元倾向”,影响其价值判断和选择[7].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思政教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了解不系统,对时政热点新闻和国家重要会议内容知之甚少,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对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的定位模糊.另一方面,部分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对待体育课程持有不积极、不主动的态度,在课堂上不认真对待教师的体育教学,以应付考试、拿学分的心态来上课;有的学生对体育课存在排斥心理,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更谈不上培养体育运动习惯.这些状况影响体育教学,对于思政教育的开展也造成阻碍,影响体育课程思政中隐性环境潜移默化作用的发挥.因此,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不强将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效果.
2.4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部门缺乏协作
体育课程教学涉及多个学科,在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深入交流才能顺利实施.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要求体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思政理论专业基础,需要体育学科教师与思政学科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学院提供思政课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资料借阅,需要学校领导进行指导,为体育学科教师和思政学科教师的交流协作提供便利.而当前部分学校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部门之间和教学主体之间缺乏协作交流.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保障机制不完善有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有正确思想观点、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的大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代表主流价值观、道德标准、政治方向的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教育引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具代表性、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但部分高校体育学院与思政学院没有深入开展教学研讨,体育学科教师与思政教师没有就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经验交流、协同创新,导致体育学科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能力有限,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引导缺乏说服力和理论支撑,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3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出路
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应从各主体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有序开展.
3.1 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体育课程中包含的思政教学资源和课外思政教学资源.教师要挖掘和整合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整理出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并充分发挥体育榜样的力量,将其引入体育课程教学中,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使教师对思政教育内容划分有清晰的认识,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思政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库,为课程思政教师建立学习交流平台,便于教师合理利用教学内容和整合思政资源,以实现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8].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分别引入体现思政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政治立场的案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通过体育比赛案例,教育学生遵守公平竞争规则,不弄虚作假;通过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的榜样人物,教育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热爱祖国.教师将包含正面教育和反面警示的思政案例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更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2 强化体育课程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强化体育课程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主要从强化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党史知识、政治敏感性、政治立场等方面着手,使得教师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思政教学观念,在行动上身体力行做榜样.强化体育课程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体育课教师的思想教育培训,教育他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确保言行举止符合教师规范,体现正能量引导,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人民教师该有的样子;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思政基础知识培训,包括党史知识、时政新闻、重要会议、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丰富教师的思政基础知识储备,以便教师能够将思政知识与体育课程内容高效融合,灵活使用案例[9].此外,加强体育课程教师的党性教育,从思想上坚定体育教师的政治立场,保证体育教师成为又红又专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树立榜样,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发挥实效.体育教师可以与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效果好的教师进行交流,借鉴成功经验,加强在教案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学习互动.高校可以组织体育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讲课比赛.这些举措都可以强化体育课程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3.3 提高体育课程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
提高体育课程学生主体的思政意识,首先要在体育课堂中约束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遵守体育课堂纪律和认真完成课堂作业的意识,扭转学生不认真的态度,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其次要扭转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明确体育学科领域哪些思政教育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对于不喜欢体育课程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体育基本知识的普及,使他们明白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能够保障其工作、学习顺利进行.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缓解紧张的心情、释放压力.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10]:“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反面案例展示一些社会失德人员和叛变国家的人员的行为,让学生明白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守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坚定政治立场,才能在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才能有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机会.
3.4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之间的协作
要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之间的协作.一方面,高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要重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之间的协作,带头为体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教师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和制定指导方案.另一方面,体育学院领导、教师要重视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推进工作,也可以与已经推行成熟的课程思政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并借鉴经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要发挥学院特色,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政学习资料、平台和教师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做好帮扶工作,促进其他学科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11].体育学院内部各门课程教师主体要进行合作交流,借鉴经验,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把思政教育的元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内容简单、易懂,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12].
在互联网、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思想道德滑坡现象频发,部分人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引人深思.因此,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政工作迫在眉睫.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响应国家“三全育人”号召的重要举措,高校要不断加大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改善其发展困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