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建设实践与探索
2023-01-25韩林玲邵丽华
蒋 韬 韩林玲 邵丽华
(北京科技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1]指出:“要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发挥好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随着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作为党的建设事业展开的重要阵地,以及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单元,肩负起了为人民群众办好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们回信[2],擘画了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建设方向,提供了培养新时代钢铁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师生深入学习回信精神,形成党委引领学、党员干部带头学、专家学者辅导学、全体师生踊跃学的浓厚氛围[3],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守正创新,坚持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体悟传承钢铁摇篮红色基因[4],探索提升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态势下,高校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第一,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和改进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活力,方能进一步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真正将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
第二,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活力建设,打造一个个自上而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基层组织,才能够持续强化使命担当,以新时代的新生力量、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来办好教育。在“两个一百年”的时代大考节点,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第三,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才能切实发挥高校党组织的先锋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作用,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能够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带领师生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总体而言,党建引领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建设一方面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高校党建工作落实落地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基层团组织、班集体、师生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以一支高政治站位的领导团队带领一批高素质、强实力的教师队伍,来不断培养有文化、高水平的大学生群体,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及研究概述
活力,在汉语词典中意指旺盛的生命力,一个人或者群体组织在思想上、行动上以及言语、肢体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上的生动性。可以说,党的权属基础和权力根基便来自其缜密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强大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高校要开展好党的一切工作,持续强化自身战斗力和凝聚力,做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领导能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能力和社会号召力。基于此,也可以看到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继续提升自己的组织建设水平,强化组织应用实效;更应当在如何增强组织活力上多思考、多创新,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基层党组应织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始终秉持“抓基层、打基础、提高水平”的方向要求,通过对比检查,找出差距,不断深入改进,加强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中央文件精神中指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组织坚强有力、党员作用突出、工作得到促进、师生员工满意[5]。在现阶段疫情常态化时期,如何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维护高校教育工作稳步开展,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增强和充分调动组织中每一个细胞的活力和活力,即需要借助创新师生支部、本研各班级、共青团组织的协同工作机制,坚持从“进门”到“出校”的体系化、模式化育人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披荆斩棘的斗志,从多个角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组织活力。
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要求,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6],提升基层组织活力;高校学者们纷纷就此进行研究探讨,聚焦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与发展路径探究,从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问题出发,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及相关文件要求,探究高校组织发展的时代路径。通过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对近十年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知网)收录的113篇高校基层党组织与活力建设为主题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发现,2002—2008年,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年度发文量在3篇以下;2010—2022年,该领域研究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年度发文量在4~10篇。“活动形式”“组织力”“活力”“组织建设”等关键词形成较大聚类,代表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李红敏[7]、邹旭[8]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完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走群众路线,从提升政治领导力、加强党务队伍建设、优化组织结构等方面重点发力,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全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和发展[8]。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组织设置凝固化、党的活动形式化、队伍管理宽松化、条件保障虚置化等方面[9]。高校应当从组织、队伍、制度等方面从严抓起、强基固本,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推动党建和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融合发展。
三、党建引领高校基层组织活力建设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年来,党和国家采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工作,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积极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重点提升基层组织活力,主动探索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党建引领基层组织活力建设发展新模式。
(一)党建引领意识形态,坚持党的领导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发展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高校教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意识形态工作,学院的工作和发展方向才不会走偏。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与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每学年、每学期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终总结与综合考评中,确保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无事故。建立与完善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明确学院党委以及学院系所、行政部门、班团组织等的工作职责与运行机制,从而构建学院党委统一领导、系所专业老师、班导师、全程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格局。全员、全程把关学院基层意识形态稳定,将意识形态责任制分解落实到课堂教育教学主阵地中,结合学院特色,对外事活动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外文教材的谨慎选取等作出明确要求。同时依托各类意识形态舆情监测,及时稳妥处置突发事件,以充满活力的队伍引领思想,统领全局。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院层面党建引领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培养选树了一批先进的基层组织、优秀工作者作为学院组织建设的榜样与风向标。在教工党支部方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强化政治把关,增强教师党支部的影响力,在系所和科研团队基础上建立教师党支部、系所党支部以及科研梯队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兼任系主任或系副主任制度,着力把教师党支部书记打造成为新时期的“党建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的凝聚与结合。同时,学院依托《北科大计通News》微信公众号平台专栏以及新闻网等新媒体主阵地,把思想政策精神融入日常教育生活,将优秀党员的典型事迹推广传播。同时,学院深挖红色印记基因,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严肃的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环节,在激发基层组织活力的同时,确保学院发展轨迹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二)党建引领制度建设,规范运行机制
从制度建设出发,北京科技大学将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立足自身办学实际,修订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各类决策会议以及“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办法,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常态化沟通机制,制定实施二级党组织书记例会、行政工作协调推进会等制度,为不断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10]。在学校党委的顶层制度建设基础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建立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工作机制运行到位,组织专人梳理党建工作台账,制定规范化政策进一步明确学院党委会和学院党政联席会各自的职能与运行机制。在教职工方面,紧抓教学的同时坚守思想政治引领,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理论学习,鼓励系所教师将政治思想前沿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树立为国家科研攻关以及人才培养的第一任务目标。在学生方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明确党员身份,发挥党员作用”为主旨,把学生党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抓实。通过实施“四三三”工程,即“四大行动”引领党史学习教育,“三项举措”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三个品牌”提升党建工作实效。让党建工作服务中心,引领大局。以“三项举措”为依托,激发学院组织工作活力,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学院坚持“两级建校、三级培训”,进一步强化过程培养,举办“树立旗帜,一心向党”等入党启蒙教育活动。制定发展党员考核办法,顺利完成每年党员发展工作,维持整个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落实组织生活和党员培训制度,进一步突出政治引领,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做到支部督导全覆盖。以各项主题教育学习教育及教师理论学习为契机,采用读原著学原文、听主题报告、研讨座谈、观看主旋律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引导和规范师生党员加强理论学习。本着“围绕中心,突出特色,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的原则,督促各基层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认真落实“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主导思想。把基层党组织活动立项作为最有效的抓手,深入实施“头雁计划”,完善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制定党员轮训方案,组织好各类线上线下学习培训和研讨。同时抓实党建工作中心引领,融合学院发展规划,科学、有效地开展“党建引领”的加法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多元发展的原则进行学院整体工作,从而激发学院党委、行政团队、教学科研队伍、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学生等多元主体的生机与活力,以学院发展服务于双一流高校的建设目标。
(三)党建引领组织活动开展,奠定活力基础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就要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理论学习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领学、自学,根植师生的理想信念,将专业教学与理论学习相融合,将学术研究与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学院党委始终遵循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思路,不断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顶层设计,规划 “分层式”理论学习架构,根据不同教职工群体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目标鲜明、结合需求”的学习内容,形成了普通教工、师生党员及学院领导干部“周周有素材、月月有重点”的学习模式。每年“七一”前后引领班子党员干部和党支部书记结合实际讲好党课,受到了学院上下师生的一致好评。
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作为高校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层组织,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计通学院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旨在激发学院党、班、团各类基层组织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热情与活力。在教职工方面,学院组建青年教师团工委,举办教学、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活动,激发了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增强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信心。学院定期组织教职工前往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地开展党史学习实践教育活动,坚定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在学院党建工作引领下,学院还组织前往小米、咪咕、百度、华为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参观,帮助青年教师拓展产业研究合作关系,提升其组织归属感、幸福感。在学生党员培养方面,学院持续加大力度为支部适时拆分培养合格的学生党员骨干。使支部进入中高年级后按专业或班级拆分设置时,既有强有力的支部领导集体,又能传承优良的支部建设经验。与此同时,学院大力支持党班团协同发展。自2022年起,依托硕博梯度党支部深厚的思想理论、科研实践与工作经验基础,学院带领团支部、班级共同组织思想理论研习,开展多方面科研实践,屡次斩获挑战杯、摇篮杯等竞赛大奖。在学生工作的优良的传承下,学院班级、支部多次获得标兵、优秀党团支部等荣誉称号,红色“1+1”、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成绩颇丰。尤其在抗疫实践中,计通学院学生党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志愿服务中锤炼钢筋铁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校园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四)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激发组织活力
对于高校而言,信息化时代的创新意识与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一院一品”“一系一品”已成为高校基层建设的一大重要指标。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各项工作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激发师生员工前行动力。自2013年起,学院推出的“计通之光”系列报道,树立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师生榜样,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学院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使得广大师生始终保持青春活力、积攒青春力量、成就青春理想。学院以“三个品牌”为驱动,组织开展“计通青年说”党史百讲故事汇。鼓励学院青年化身讲说家,在成长环境中感悟党的百年岁月,从先辈故事中领悟建党初心。同时组织学生拍摄相关视频于北科大计通News视频号平台发布,截止到2022年10月,总播放量超13万次,单期播放量最高达2.3万次。组织开展“计通青年跑”定向闯关学党史活动,将党史知识嵌入奔跑路径,与师生共话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里的筚路蓝缕与伟大荣光。组织开展“计通青年颂”“学四史悟初心,担使命迎百年”主题演讲比赛,引导计通学子从党史中感悟初心,勇担新时代青年使命。
在学生党支部方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党员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在工作方面,拓展网络思政平台,学期中学院团委出台《“青年大学习”管理办法》,定期公示支部 学习率,显著提高了团员青年学习参与率;召开团支书交流大会,增强团支书工作能力,加强兄弟学院间的联系与交流;高效利用“北京共青团”系统,指导学院各支部完成线上组织生活开展与录入,完成理论学习专题活动。同时依托北科大计通News、计通研会、一路计通人、贝壳索思科技、计通职协等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计通向未来”“毕业学子未来路”等优秀师生榜样系列宣传作品,营造厚德博学良好氛围。计通学院还推出官方“视频号”,作为北京科技大学首批院级视频号,截止到2022年10月底,累计发表150余条视频动态,总浏览量达10万多次,其中计通学小猿——“海罗·沃德”版《YSE!OK!》视频还登上了各大平台热搜。
四、“党建引领”模式对高校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建设的启示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是党的“末梢细胞”,我们党要健康稳定发展,各级党组织就要从各方面的行动中来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一)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基层组织活力
高校基层组织活力提升的前提,需要确保方向道路的正确性,这就需要坚持好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不断提升师生员工思想觉悟认识,学院应当严把关口,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把“一岗双责”落到实处,抓好全方位意识形态工作。学院党委、教工支部及学生支部书记作为第一工作责任人,应当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在活动过程中规范言论发表与传播,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基层组织管理与建设中。同时,增强高校基层组织活力,就要提升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用行动服务师生。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最新精神传播到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中去,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基层组织活力
高校基层组织活力的保证,就需要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和领导水平。高校应以“党建引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建设”,完善学院相关文件,在学院基层组织各项重大事务决策中进一步凸显其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党委组织领导和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才能更好地把师生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凝聚起来。
全面建立“党建引领”工作格局,就是要在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将党建工作贯穿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院日常工作的全过程中。高校应当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及相关精神和学校思政座谈会、疫情防控座谈会要求,秉持勤勤恳恳、立行立改的态度,不断通过多样方式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确保学院政治发展稳定,充分发挥校园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的作用,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
(三)丰富基层组织活动,提升基层组织活力
基层组织活力来源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活动时,应发挥多方主体能动性,结合学科特色优势,拜托千篇一律的形式化活动,让师生真正从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同时,针对社团人员庞杂、思想多元化等问题,应当对挂靠的社团组织建立学生社团党支部,鼓励党员同志规范社团思想政治方向,在发挥学生社团服务师生、活跃校园氛围的功能同时,实现思想引领进社团、学习交流在基层、多层方面共进步的目标。
此外,要做好一线调研,以调研促交流。要加强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借助人才引进、骨干培训、吸纳优秀学生干部等方式,逐步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和年龄梯队平衡,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引领高质量学生教育培养”。始终坚持院系干部“率先垂范、律己奉献”的优良传统,发掘后备干部积蓄力量,促进校园各级人员交流和学习研讨,汇集更多优秀教师的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研硕果,切实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质增效。
(四)加强创新工作,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从高校学院的层面来看,创新工作首先就要创新理论学习机制。一是针对教职工而言,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在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积极增强其思想政治水平与责任意识。同时,应当对标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要求,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落实落地,促进各级基层组织队伍的效能发挥。要从推进高校文娱项目发现、文化育人建设等角度入手,找准结合点,围绕中心抓党建,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高校应当建立品牌建设的创新意识,对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进行分类,开展一对一指导。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明确的主题,鲜活的形式,生动开展爱国、励志、爱校、诚信、感恩、奉献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院一品”的基础上,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品牌、一个特色”,各支部要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党建、团建、班建科研项目,以项目促党建,以党建促党、团、班全面发展,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品牌,激活基层组织活力。
五、总结
夯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对于落实高校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优质、高质、品质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通信工程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高校基层组织活力提升的意义与方法,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探索性建议。“党建引领”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能够充分带动各级单位及全体师生员工的活力与创造力,有力推动高校各项工作事业协调发展,服务于建设一流高校目标的实现,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