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01-25郭风英
郭风英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1)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媒体发展从“相加”迈向“相容”。有学者[1]用“全媒体”概括这一时代特征,意指融合声像、文字等各种传播方式,以及网络、通信、报纸各类传播媒介以传输信息的传播形态,可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以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升信息传播的质量。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2]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带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传递思想政治内容,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媒介传播与思政教育关系紧密不可或缺。全媒体的社会变革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思政课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应是全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如何适应全媒体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全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优势提升思政教学的质效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关注的重要议题。
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达到314万,在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占比达到8.3%[3],研究生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本科学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性,需要对其重点关注。一方面,虽然在学习与研究方面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但其心理状况、政治观念、价值态度等与本科生一样仍不够成熟,需要在价值塑造与思想教育等方面由外部对其进行引领,特定的生理与年龄特质决定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与本科阶段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本科学习内容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研究生的学习内容更多则是主动创造,同时其学习内容亦更多转向了批判性的思维,在接受教育内容上也更强调自主性[4]。此外,本科生教育一般是大班、集体式教学,显然已不再适用于研究生,因为“师门式”、课题组式、自主式是研究生学习的常态,更多呈现出分散性的特征。由此,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重视青年群体共性的同时还要结合其阶段学习的特性进行调整与改变,能否利用全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来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教学的创新,以及如何创新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研究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全媒体技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传播媒介多元化增加了信息甄别的难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媒体,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而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极大地扩宽了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话语传播由单一转向多元,这也是社会价值理念和舆论走向的重要决定因素。全媒体时代的多样性、差异性追求以及媒体内在的交互性,与参与者之间建立的是相对自主、自发、平等的信息交流关系。在此关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中心,而是与其他参与者一样平等的主体。通过不同媒体进行自由对话和平等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的态势。随着全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开放,极大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内在需求,满足了当代研究生在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知识信息的获取诉求。与此同时,各种错误思潮也在通过各种媒介渠道不断对高校学生进行渗透[5],而且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现实的挑战。一方面,自主学习的特性使得高校研究生在学习与研究中接触的信息面更广。另一方面,对外交流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研究生访问外文数据库、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访学等活动也更为频繁,接收的信息渠道也更加复杂多面。同时在全媒体的语境之下,高校也很难作为一个统一的主体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筛选,这种话语传播多元化极大地加剧了意识形态甄别的难度。
(二)信息内容多元化增加了教学内容筛选的难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话语受时间、空间、内容等的限制较多,在相当长时期内,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存在泛政治化倾向,受众者所接受的信息具有特定性和单一性。而在全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播媒介不断发生迭代更新、加速融合,铺天盖地的资讯通过网络得以更加快速地传播,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与多元化的传播内容,都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而且全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传播媒介的交互性与即时性,迎合了研究生的认知行为能力以及教学特点,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6]。但是全媒体时代呈现出信息传播多元化、载体移动化、内容碎片化、传播社交化的特征,对于开放包容程度高、思想活跃变化快、自我意识强、掌握信息量大、勇于探索创新的研究生群体来说,一方面使得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内容筛选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们是非辨别的难度。不仅如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内容筛选的难度同样大大增加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都要求研究生思政教学必须也应该不断创新[7],但面对如此巨量的信息内容,如何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如何有效使用这些外部信息却又不偏离正确的教育轨道,已然成为当下高校教学研究者必须要研究解决的新难题。
(三)信息交互方式扁平化增加了教学方式的难度
全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构成了媒体矩阵,逐步实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也由单向传播转向平等交互。全媒体在传播和反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多边性和互动性,为研究生学习理论提供了新的自学渠道。信息不仅能够即时到达,而且能够选择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图像、视频、语音等更加形象的方式发送至接收终端,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意见表达、互动交流的平台。全媒体语境下,每个人都是互动主体,参与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参与者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公开或单独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真实感受,使思想文化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传播和展示出去,学生不再只是单一的信息接受主体。这也导致其对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信息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因为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外提供、扩散信息。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在思政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媒体技术,提供更多的传播知识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渠道,从而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四)新媒体的技术门槛增加了教学的技术难度
全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媒体向纵深方向发展,影响了社会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8]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新时代青年,研究生群体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具有更强的好奇感以及更切身的体验,更乐于通过现代性技术接受新知识。面对媒体技术专业化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者应该通过信息传播技术的学习,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从而使得传统内容通过技术变革产生出新的理论传播点,以更加契合研究生的接受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这既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对任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新要求。
二、全媒体发展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时代诉求
研究生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群体,是高层次的知识人才,作为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人员,研究生群体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当今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在关键期”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期,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战略高度来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而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其跨时空、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和优势促使当前的舆论格局与媒介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了重大影响[9]。而研究生群体正处于人生价值形成的关键期,思想政治课作为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方面,高校当中的人群以青年学生为主,在学习、生活以及对外交流中思想更容易产生波动,培育、巩固好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对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根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十分重视对青年人的意识形态教育,习近平总书记[10]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全媒体融合趋势的出现,促使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快速传播,网络信息庞杂、观点视角各异,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并存、碰撞交锋。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不失时机地向我国传播、渗透,而研究生群体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更易受到影响。
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11],决定分阶段、分层次为我国高校研究生设置思想政治课程。在硕士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必修课,将“自然辩证法概论”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两门选修课;在博士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必修课,提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作为博士生的选修课。新的研究生思政课程设置方案不分文理专业,结合必修与选修,既保障了理论性、实践性,又保持了与本科思政教育课程的连续性。从为研究生开设的思政课程来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语境都发生极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具有历史的视野,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关注研究生的群体特征,从供给侧角度,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辩证、科学地认识西方社会思潮,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批判、抵制形形色色的落后低俗思想,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遵循。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我们有效应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全媒体的融合发展,网络和数据成为多元价值传播的有力工具,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无形中对主流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形成了巨大冲击。部分敌对势力趁机利用全媒体设施和技术优势炮制负面流言、虚假信息,企图达到混淆视听、扰乱是非的目的。而思政课理论教学正是大学生拨开迷津,选择正确价值理想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12]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运用现代全媒体技术,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最大限度发挥思政理论课育人功能。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促使研究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远大目标理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虽然研究生群体在学习的层次与阶段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其生理与心理特质决定了其仍处于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否引领其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关系到整个青年群体的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更加贴切青年群体。一方面,运用青年群体熟悉的网络、多媒体等方式;另一方面,贴合青年群体的故事,寻找当代的优秀榜样。换言之,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背景下,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统一,以国家理想实现作为个人理想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这既是研究生人生理想的科学定位,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13]强调:“要回答好为什么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什么当代青年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趣味性、实效性,打造研究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的思政课,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培养坚定拥护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三、全媒体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可行性
(一)全媒体和思政课程创新具有内在一致性
全媒体融合发展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在功能趋向与意义生成上,我国的全媒体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媒体发展理念,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14]在中共中央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处发展,做强做大主流舆论,巩固思想基础。”这与我国研究生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不断创新,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此深深地扎根于研究生群体当中,在其学习、研究以及未来的人生实践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实践上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工作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提升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全媒体空间中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时代性、实效性,也是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的必经之路。可见,全媒体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创新具有价值理念的内在一致性。
(二)全媒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全媒体融合发展,不只是多媒体的简单叠加。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传播方式与传播效能上,已经向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方向纵深发展。就信息的呈现方式来看,强调“全过程、全视角”的信息呈现;从信息的传播方式来看,强调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和体验式的传播手段;从信息覆盖面来看,强调全员多元参与以及全员多项互动;从信息传播的效能来看,强调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和功能的全覆盖。随着全媒体技术迭代优势发挥,这四个方面日益交融发展,更加速了媒介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催生出众多新应用业态,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新的平台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当今社会的研究生群体也正是伴随网络化学习、形象化阅读、碎片化浏览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偏爱新型媒体平台,对新技术优势体验也更敏锐。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与技术优势。一方面能够让新生代研究生群体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的不足,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加契合当下研究生群体的审美方式与知识接受方式,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全媒体为思政课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路径选择
在教育领域,教学媒体经历了视觉符号为主、视听技术为主、计算机技术为主、互联网技术为主、无线网络覆盖下的全数字媒体为主的演变历程。教学媒体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但是研究表明只有当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因媒体的不同而明显提升[15]。因此,要想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成效发生实质性变革,就必须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其成为助力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工具。而且全媒体技术的分散性、实时性、互动性的技术特征也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相呼应,与研究生阶段的特质十分契合。在研究生阶段,集中式学习较少,自主式探究更多。全媒体技术显然可以帮助研究生实时获取知识信息,不再拘泥于集中式授课的形式。同时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表达自身观点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全媒体技术交互性、互动性的特质恰好符合了研究生学习的此类特点。由此可见,较传统媒体而言,全媒体技术的诸多特性更能够满足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面的需求。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变革和教学环境,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必须一套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变化,要借助技术优势和平台资源引导研究生主动选择主流意识形态,筑牢意识形态阵地,而这均需要深入研究全媒体的技术特性,进而利用好其技术方式,才能真正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16]。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目标及路径选择
在全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善于利用全媒体的技术优势,从而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效能,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收获感和幸福感。要打破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各种教学方式的渗透、综合,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当下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实践模式,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如何建立以学生的满意度、获得感、价值感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是当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难点问题,更是关键和核心问题。所以,构建以全媒体为平台的新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模式以及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才是未来发展的应有之意。
(一)全媒体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之突破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需要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时代“教”与“学”的特征,改变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形成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的思政教育育人新局面,从而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提升高校学生政治素质和综合人文素质,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7]。在全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要完成育人目标,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1)要转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整合多种信息传播资源,创设多元化的育人空间和育人平台。同时开发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中心,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多元参与、实质性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能动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熏陶,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并在积极参与中学会辨别真伪、善恶,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要结合教学方式的变化,创新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多元评价体系,对教师、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而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这两个问题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本论文讨论的核心问题和意义所在。
(二)构建以全媒体为平台的多元“教”与“学”模式
构建以全媒体为平台,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实践模式,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渗透性、现实性和教育性,应对全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变革,应当在教学模式上强化网络建设与媒体资源的运用。要建立能够满足思政教育当中师生资源共享与交互的平台,让其能够在便捷、统一的平台当中及时互动、良好沟通,从而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技术灵活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新媒体素养[18]。
通过日常对研究生思政课学习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主要有以下观点:(1)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和重视;(2)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开我们的迷茫,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老一套,要有新方法。由此可见,研究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理性的认知和急切的需求。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征以及学员结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重构,通过不同媒体技术的运用,构建课内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应改变传统的集体式、班级式的思政教育模式与。全媒体技术信息发布与反馈的实时性、互动性、分散性等特性则正好能够满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求,应充分利用充实课堂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更深入了解研究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需求,从学生自身出发完善教学过程,避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累赘,最终提升学习效果。
(三)构建以全媒体为平台的多元师生互动方式
以全媒体为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性和导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实现思政教育中全覆盖性、实质性的参与。同时还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最终形成思政育人的新局面。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全面快速的传播,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提供大量的内容,媒体传播的便捷也为新时代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信息不仅能够及时到达,而且能够选择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图像、视频、语音等更加形象的方式发送至接收终端,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论体系,尽快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以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应是未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向,要激发学生参与、增强师生互动,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学习通、微信、QQ、腾讯会议等多种媒介,构建多元参与平台;通过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借助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进思政理论学习中来。同时还应注重课外的延伸和拓展,通过课题调查、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感受社会建设成果,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实现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有机结合。有研究[19]表明,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状况与获得感是成正比的,所以要积极推动全媒体平台下的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该课程真正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受益终身的课程。
(四)构建以全媒体为平台的多元“师”“生”评价体系
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与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时,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亦应当做出转变,要构建以全媒体为平台,以学生满意度、获得感、价值感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方式与多元教育方式的共进互促,最终促进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提升。有学者[20]提出,应构建导向性与发展性、全面性与层次性、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的“四结合”发展性测评体系。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应构建“协同联动”考核主体、“四位一体”考核维度(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联动)、“全程融入”考核方式、“四位一体”考核体系(教师—班级—小组—个人),落实大思政要求,整合资源,协同联动,形成多元考核主体。要建立增进知识、培养能力、践行价值的考核维度,摒弃“唯考分论英雄”的考核思维,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同时还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考核方式,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层次的考核体系,使考核真正成为教学的内在环节,形成考、教、学互动共进,形成多元化、多维度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全媒体技术的互动性为建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具体的建构与应用过程中,高校、思政理论教师应当认真对待学生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发布的评价信息,并及时予以反馈,如此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至思政教育评价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思政教学实效。
五、结语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仅需要从国家、社会发展之宏观层面展开,更要在在同辈群体中引导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另一方面又因其分散性、实时性、互动性的特征恰好契合研究生阶段的研习特点,应该在研究思想教育创新中发挥积极正向的功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及时转变。未来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是综合运用全媒体技术、教师与学生全面互动、教学评价多元的综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