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采煤工业艰难跋涉的有益史证
——评介《亲历萍乡煤矿兴衰三十年——李寿铨安源丛稿》
2023-01-25黄仂
黄 仂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江西 萍乡 337000)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盛宣怀等人物,大都尽知。但在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实业运动的实际行进中,还有一大批不为人知的默默埋首、执意逆行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管理的实际操作者和推动者们,他们就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那一批企业具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却往往光彩黯淡,知者甚少。李寿铨就是中国近代后期采煤业、铁路运输业企业实干家和管理者。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一个在新旧世纪之交,面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的亲历者、共进者和见证者存世的文稿诗作和日记笔记等史料丛稿,汇编成《亲历萍乡煤矿兴衰三十年——李寿铨安源丛稿》(下文简称《安源丛稿》)一书,这无疑是令许多研究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历史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十年革命运动历史的学者、研究者等人士所期待的,也深为震动的。
李寿铨(1859—1928年),江苏省扬州市人。他的一生历经中国近现代历史剧烈的风云变幻,社会转型换轨的风雷激荡。他在1896年跨入中国实业企业之时,正是中日甲午海战的冲击波强悍冲击之时,国家民族急剧的衰败沦落与开始觉醒的自强意识交加并存,令李寿铨有了更为彻骨的体验感悟。他先入汉阳铁厂,后随张赞宸来萍乡探矿找矿,从1897年至1924年入实业界28年之久,最后身居中国当时位于第三大煤矿的萍乡煤矿矿长之位12年,后仍任汉冶萍公司顾问。李寿铨的实业管理掌门之路历经晚清剧变、辛亥突变、民国渐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开天辟地四个重大历史时期和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因此,他在此非常时期,独立写下和记下的诗歌、日记、怀感、信札和文稿等十分丰富多样,具有多重中国近现代历史领域研究的价值和相关史料考据意义。他所写下的《药石轩日记》《药石轩知行录》《药石轩诗稿》《萍矿说略》等,大多看似是个人的知行感怀、时光记录和风物见闻,却因其承载、内含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因素,在百年之后愈发显示出十分独特独有和弥足珍贵的多重光色。其中《药石轩日记》和《药石轩诗稿》的历史价值尤显突出,利于我们全方位地去认识、了解和研究原有和现知的那段历史。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的人物和事件,有利于在分析与研究中进一步的细化、深化和多样化,找到新的发现,从而得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真实的历史结论。这两部存稿,是李寿铨勤勉自律、生活情趣、经世阅世的内应和见证,有助于我们研究一个城市与一个企业发展的历史关系,即:深化一个企业对于一个城市的兴与立具有怎样强大开放和杠杆撬动作用的研究和认识。萍乡与萍乡煤矿的相生相依的历史就是典型的例证。同时还便于我们重新找拾已湮没或已逝去的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历史遗存和人文风情。徜徉在李寿铨的诗稿文丛中,萍乡近代历史的人文山水,城貌村廓仿佛便一一打开再现,还原可触,令人欣喜不已。李寿铨的日记一直写到他在扬州逝世之时,应有51卷,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现今仅保存了6卷,这6卷日记十分难得,连贯记录着从1922年6月22日至1924年2月26日之间,他所经历和见证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而这段时期,恰逢共产党人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开创、领导、组织和发动闻名天下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罢工斗争,及安源工运革命如何走向全面发展,走向成熟辉煌的三年时期。李寿铨日记中有大量丰富、翔实且具体的记载,便于我们从另一个历史角度去深入探究这一些彪炳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历史的事件和人物,毫无疑问,李寿铨的日记为弥补和完整这段历史的研究和判断,客观上提供了又一具有可资可信价值的历史佐证。
笔者从2003年起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工作至退休,20年间,对李寿铨其人其事做过一些认识和研究工作,但仍限于粗浅之层。近期再度研读汉冶萍公司的历史资料和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历史资料,又蒙李寿铨后人的嘱托为书作序之令,力所能及地重新阅读李寿铨的存稿存诗的大部分,略有心得所感,主要想表达阅后三个方面的意愿和所思。
一、打开认知萍乡煤矿历史的一扇窗口
《安源丛稿》一书,涵概的时间跨度较长,历史内容广泛多样,史料价值独具而细微。《药石轩日记》中有许多早期筹建萍乡煤矿的实际进展和跋山涉水般艰辛时光的客观记录,1905年和1906年的日记就是在即将建成萍乡煤矿前的如实记载;更为有价值的日记是1922年1月至1924年2月间写下的文字,其间发生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兴起、高涨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日记中均有很多的载录,为我们从另一个历史维度探究这段历史许多谜团,打开了一扇窗户。日记中还记载了矿局与路局、当地政府和绅商之间的往来关系,还有处在军阀连年混战中的萍乡煤矿,面临强行中止,强占运煤铁路或强征工人作挑夫的无奈和愤懑,凡如此类,皆有记述。因而,李寿铨日记直接为今天了解萍乡煤矿的筹建、建矿和开矿的历史过程,及其间发生的当时社会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提供了客观真实地第一证人的史料,许多未知的历史细节与内在原委,从中可窥视斑驳一隅。
《安源丛稿》收集刊出了李寿铨与汉冶萍公司及各方各阶层人士的往来函札达73封之多,其中有与盛宣怀、夏偕复、盛恩颐等上层决策人物间的信函,还有与公司内部和社会贤达的往来书信,内容广泛,涉及面复杂,一些当时汉冶萍公司和萍乡煤矿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一般人所不知晓的事情,信函中大都有所涉及和反映。《安源丛稿》还收集了李寿铨与各方往来的电报36封,主要集中于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年份,一是1912年萍乡煤矿发生的抢矿与保矿的争夺风波;二是1922年间的安源工运的兴起,特别是9月中旬发动的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均有涉及其中的内幕实情和处置来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源丛稿》一书中,收录了几乎涵盖李寿铨毕生经营管理萍乡煤矿时,创作的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诗歌400多首,他的这些诗文大多是因事因人有感而作的,有的是对一个事情经历过程的抒发排遣,加之李寿铨交友广泛,上层人物、外国人士、诗友酒友、相投布衣,凡有交集之深的,都写下或口占诗歌,以志铭记感怀,因而从他的诗文中可洞悉更多地方历史人文、风情民俗和景物风月。李寿铨个人的性情痴好,也大多寄赋予诗文之中的字里行间,其诗文直抒胸臆、直率质朴,阅读之后,令人或含额赞同,或感同身受,或情有所堪,富有意蕴风情,诗文中亦不乏佳作,几乎都是他实景实情实感的所发,甚为情理交融之篇。加之《安源丛稿》中还收录了李寿铨集中在1906、1907年写下的个人知行录,以短句感悟、格言警句的方式,娓娓表达其忧国忧民之情怀,感念人生之艰辛,各种心意呈现毕至,心境全出,有利于今人从另一个角度,去感知近代企业家的忧思所念之深处。走进《安源丛稿》之中,即可知近代企业家的百感交集和心路历程,也可知他们在跋涉奋进中的蹒跚和不易,以及内心可贵的不弃和坚韧。
二、为萍乡煤矿倾尽心血的执着忍毅
1890年,张之洞首办汉阳铁厂后,为了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相继创办了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渐进式地将三个厂矿打造成互为支撑和需要的共同体。1896年5月起交由盛宣怀掌管后,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汉阳铁厂为主柱,其他两矿为支柱的特大型企业的格局,走向正常生产发展轨道。从三个厂矿的开办之初至建成运营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他们想摆脱却始终难以摆脱的根本性的弊端和问题,就是这家企业架构的搭建和管理制度,均是以官本位为基本框架,沿袭官僚体制的一套,近代化企业管理的那一套既严重缺失,也难以建立起来,致使产生权责不明、作风慵怠、人浮于事、非生产性成本过大等顽症,一直伴随和困扰阻碍着三个厂矿的发展和成长。虽历年对此有所改进,但成效一直不大。1908年3月,三个厂矿重组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后,局面大为改观,但依然未彻底消除弊端建立起近代企业公司化的管理体系。辛亥革命爆发后,对公司的冲击影响甚大,遭受重挫、东山再起的盛宣怀经反思后,也曾拿出力度和举措,重点对公司所属的厂矿主要负责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调整。1913年3月,公司董事会相继制定颁发了《汉冶萍公司机构组成大纲》《董事会办事细目》等文件,决意去官僚化,改变过去厂矿的“总办制”,完成向企业公司制过渡。李寿铨对此决策十分拥护且坚决,他在给公司董事会的信中这样表明心意:“裁汰冗员,节省糜费,久经注意。……至今春即处处求紧,加意整改。”[1]465他大举致力推行,虽艰难维步但不甘停止。萍乡煤矿被列为试点之一,此前一直是总办制,1912年9月因保矿有功,同仁推举李寿铨为临时矿长,后又实行坐办、矿长两职同在分设的办法,实行“事工分治”制。
1915年初,盛宣怀在“事工分治”管理的运行中,将本应统一管理的职能和机制各自划分为事务和工务两部分,形成两个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管理组织系统,看似合理,实则有悖于企业管理的规则和要求,坐办管理事务行政,矿长管理工务生产,形式上合理,日久却造成事工两部互不买账的局面,给企业日常生产安全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困扰,后不得已取消“事工分治”制。李寿铨长期在萍乡从开矿至今,深谙工矿企业管理运行的特殊规律,直言必须改变和调整,但直至1916年4月,公司董事会才痛下决心,决定取消“事工分治”制,改由矿长一人全面负责全矿的事务和工务,将职责合二为一,只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监管。这样,公司开始步入近代企业公司化管理的轨道上来。李寿铨担任矿长时抓住时机,加快加大机构和人员精简裁汰工作的步伐和力度,使萍乡煤矿成效明显,效益上升。他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对企业所属矿厂岗位重新全面地逐个核查,看矿上各处是否有无领取兼职岗位的重薪之人,他明令规定员工兼职不得多领取薪金,只能领取一份;二是对矿警局的警员数额按规定名额进行核定人员,多余者均予以“裁缺”,一律不得擅权私招和吃空缺。对此,李寿铨是顶着巨大压力的,他说:裁并工作“本是难事,然铨绝不畏难,仍在注意各处裁汰,但不可操之太蹙,致碍大局”。同时,他还决然地将造砖处(生产耐火砖)并入到炼焦处,裁人减薪双策并举,仅此一项每月就减少工薪开支1 000余元,使炼焦成本也有所下降,每吨减少“银一钱五分有零”。1914年2月24日,李寿铨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购买先进的西门子电机,代替使用多年陈旧的汽机,以提高效能保证安全,降低成本。经多轮谈判后,双方约定15万两购买。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迫延期一年多,日本政府想乘机做中间生意赚钱,多方施计,提出战事紧急,德国是参战国,企图用英国产的电机代替,但其价格昂贵,远超预算。对此李寿铨坚决不同意,提出萍矿所需的电机设备属于非战争机器,可由荷兰、丹麦等中立国装上中立船按期运抵以解所需,他还选派兼代经理王勋全权处理,终于将西门子电机设备安全转运到矿,装机启用。
李寿铨要调整改变矿下的生产管理模式,萍乡煤矿当时的总矿师德国人赖伦强烈反对并阻挠,李寿铨凭着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顶住压力,对窿内管理大胆调整。原来每条窿道内划分为9个工段,用工人数170多人,他改为每条窿道划分为15个工段,用工仍是170多人,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他还实行工头充兼工段长制,减少管理层级,增强管理效力。他采取的这些实际管用的企业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实质性地推动了萍乡煤矿步入近代化企业的进程,使得萍乡煤矿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暂时无暇顾及东方的时机,实现了萍乡煤矿的迅速发展,在1915年之际跃升成为当时全国第三大煤矿。1917年11月间,大冶铁矿内部因组织管理系统不善产生诸多问题,公司总经理夏偕复决定仿照萍矿之例,取消坐办,由矿长专门负责,进行人事管理改组[2]1268。由此可见,李寿铨作为企业具体负责人,在中国近代化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具体推进的艰难和非常时期,作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性的历史贡献。对这段历史中的一批企业家、实业家应该予以重视和研究,以有益于认识和总结出完整客观的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实业兴起的内在规律及多重因素。
从1897年到1924年,李寿铨在萍乡经历了萍乡煤矿的探矿、建矿的早期阶段,开矿、保矿、长矿、守矿的后萍乡煤矿时期,1924年至1928年逝世前,他还担任汉冶萍公司顾问,仍关注和帮助萍乡煤矿的发展,因此他人生最宝贵的30年沧桑岁月,都与萍乡煤矿结下了终身之缘,产生和蕴藏着对萍乡煤矿炽热的、深厚、独特而永久的情感忆念。他将在此期间亲历和目睹的一切进行了各种方式的记录、感悟和思考,其中有许多沉淀和饱含着人生哲理的感悟诤言。他还创作出了400多首诗歌(少量是归隐之后所作),诗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露出他对国家社会、人生遭际、异乡的风物人情以及自己的性情爱好直率而真情的叙述倾诉,仔细阅读品鉴,常常让人声息相通、共鸣同振,产生一番别有韵味在心头的感悟情怀。他在《药石轩知行录》中,常有妙言警语跃起喷出,如:“做人有人格,不入格者,谓之不成人。”“人如鱼也,书犹水也,鱼不可一刻离水,人不可一日离书。”“待君子不能不淳厚,待小人不能不谨严。”“古今多少英雄豪杰,未有不立志者,未有不多情者,未有不耐苦者,未有不爱才者,未有不惜时者,未有不虚心者,未有不好学者,未有不勇于改过者,未有不轻财仗义者。”他还亲笔手书条幅,以示人诫子:“勤廉俭谦明强,懒贪奢傲昏弱。”其心其志、其情其思跃然纸上,颇有长者风范。
三、物我相忘又物我相融的性情真人
日常生活中的李寿铨面似谦和内敛,内心热情豪侠,重情重友。每有客人到访相邀,大都必应约前往,或陪同游览,在萍乡的横龙寺、方公园等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间多有诗作达意抒情,一寄胸臆。《途中口占》:“风紧山乡路,霜凝薄暮天。清溪涵树影,断岭起炊烟。”他对山峦峰岭有着执着般的喜爱,每见佳景奇观,一时兴起,即作口占,常会眷恋不休。《看山》:“日日在山中,看山看不厌。四时景物殊,瞬息幻千变。我意忽不平,山亦奇形见。我心焂怡然,山为开笑面。山我有神交,乍别恒恋恋。胸中丘壑多,安得起俗念。”人山交融,山人合一之态,怡然脱出。李寿铨还喜爱梅花、兰花、茶花,有多首咏诗,以花达意言情,分别写下了诸如:咏兰者,“更喜山斋花事好,蕙兰香并芰荷香,薰获到底经分别,我是芝兰室里人”;咏梅者,“我与梅花契最好,惟君独有岁寒心”;咏山茶花者,“萍乡风景最宜诗,十月茶花正放时。疑是天公初试雪,满山淡白点青枝”。李寿铨喜好豪兴饮酒,常有应允友人相邀或自己盛情邀约,一起开怀畅饮之趣,开怀之间常有言酒之诗,充满懂酒懂人懂世间的趣言妙语,着实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吟咏沉思。《说酒》:“生平饮兴豪,自恨酒量小。雄心吸百川,三杯已醉倒。养生无妙方,惟酒以为宝。”即使晚年返乡,他仍难舍杯中之物,常抒壶盏中之兴之志。《饮酒》:“量浅不肯醉,神志不愿醒。今在醉醒间,乐趣谁能领?日夕酒一杯,其味香且永。胸中万虑消,聊以娱晚景。”咏酒诗中之味之意,颇有境幽悟道之功。他写下了一些对社会国家现实之困迫无奈的心绪愁思,如叹辛丑年之耻的“北望京华泪眼枯,銮舆何日返皇都”诗句。感念国力衰弱而又无力回天的意欲念愿,“一片精诚保黄种,百年浩劫回苍穹。四万万人能合力,中邦屹立地球中”。在即将告老返乡之际,他仍发出“老去豪怀犹勃发,铜琵高唱大江东”的暮年壮士之志向,令人可敬可感!
纵观李寿铨的诗歌文丛,深切知其心其人,其德其性,其志其趣。他应该是那个时代工业化、实业化“救国自强求富”具体真实的一线推行者和推进者,他实际遭遇的历史,让他从更为真实、客观与微观之处,为后来者保存、打开和展示出了一个近代企业家多元多维多向度的历史资源综合体。他的人生经历和《安源丛稿》,让我们当下仍然可以从中感知历史温度,触摸历史脉搏,纵览历史风云,使之成为一扇独特的窗户,一个特殊的角度,一笔难得的资源,一个珍贵的库存。
致礼!所有在中国近代艰难而曲折的工业化进程中,推进而求索的实业家和企业家们!李寿铨,无疑是不应忘却的,他就是他们当中默默耕耘、从不言声的一个。他的《安源丛稿》,让我们更深入更直接地探究与走近这样一个群体中的一个代表。惟愿他的《安源丛稿》如期面世,如吾所愿。笔者不揣深浅高低,是以为序,以求表达对这段特殊历史中人物的珍视与铭记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