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的安宁实践
2023-01-24张晋豪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文 张晋豪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刘倍越 安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安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安宁市在全面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在实现“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基础上,积极实践探索“实现了全面小康,接下来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促进全市各族人民全面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发展产业带动经济推动共同富裕
产业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安宁市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做好产业融合,打造特色产业,更好地带动各族群众经济发展。
扩大产业规模。艾家营村,有苗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当地以鲜食葡萄特色产业为经济发展主产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现已培育葡萄品种21种,有早、中、晚熟三类鲜食葡萄,种植面积约2188亩,每亩葡萄收入1.8万元—4万元,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和葡萄协会,以协助多民族经济共同发展。现已带动全村602户1675人增收致富,由200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元,增加到当前的19800元。同时,每年实现土地流转200余亩,用于花卉和蔬果种植以提升土地经济价值,做到产业多元化发展。
延长产业链条。一方面,艾家营村耗资100万元建立785立方冷库,实现3400吨鲜食葡萄远销省外,近至四川省远至东北地区。同时还发展葡萄酒产业,3斤葡萄酿1斤酒,有干红、甜红两类葡萄酒,做到葡萄产业经济有效发展。另一方面,拓展产业外围链条,打造“葡萄种植产业+农家乐餐饮服务业+乡村特色农业观光产业”载体工程,建成“安宁市级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点,凸显艾家营村特色农业,做到致富资源共享。
做好产业融合。艾家营村通过“种+产+销+经营性服务+特色农业观光游”的发展模式,做好产业融合,带动民族增收。同时,举办每年一次、一次3天的葡萄文化旅游节,将园区之前的“食客”变成现在的“游客”,巨大的旅游消费带动该村各行各业的发展。此外,凤仪村积极转变传统的单一农业产业模式,探索适合本村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鼓励各族群众成立农业合作社,引领群众在共同富裕之路上抱团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磨南德村以“重楼花香”为发展方向,努力将野生重楼移植发展成为具有磨南德特色的“一村一品”。王家滩村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发展乡村旅游,在种植核桃的同时探索林下经济。
汇聚民族团结力量筑牢共同富裕基础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安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占15.6%,通过促进全市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生活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让“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情感逐步融入群众心中。
以项目共建促“广泛交往”。安宁市以“团结进步、协同推进、共同发展”为创建宗旨,实施“五个100”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程,搭建“五大创建联盟”,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推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深度融合创建,初步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在“一廊两带三群四楼”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的基础上,以项目化形式,广泛开展各族群众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
以特色活动促“全面交流”。安宁通过举办民族节日、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文化活动,在各族群众同声歌唱、同台娱乐中增进民族情感;建立文化对外交流良性互动机制,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一带一路’·七彩云南昆明国际网球邀请赛”等国际性文旅活动,在展示祥和安宁精彩魅力的同时,促进各族群众全面交流。
以文化纽带促“深度交融”。龙洞村有专门的文艺小队,每逢重大节日都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演出活动;雁塔村开展民族特色小吃培训、插花培训、盆景制作培训、少数民族舞蹈培训等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摩所营村通过举办民族知识讲座、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活动,实现多民族文化深度交融。
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最亮底色
安宁市秉承“民族文化要有传承、民族精神要紧跟时代步伐”的理念,不断推进民族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民族精神,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建设文化展览馆为重心,传承民族文化。安宁市已建成梨园村彝族文化展览馆、密马龙苗族文化展览馆等5个民族文化传习馆,打造彝族镰甲舞、白族霸王鞭等4个民族文化项目,以及大大小小的村庄也设有各自的文化中心,如文化驿站、民族文化陈列室、文化书屋等,让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以打造民族文化特色为核心,推广民族文化。苗族芦笙舞《阿佐》和苗族传统手工刺绣、服饰制作被收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片羽尘落》《找寻历史的足迹》《螳螂川》等充分展现安宁历史、文化、民族的作品出版发行,在打造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了民族文化有效推广。此外,太阳冲村还通过壁画的形式来展现苗族特色民族文化,做到了宣传有语言、有故事、有文字;青龙哨村绘画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特色墙体和硬化挡墙,彰显浓厚的民族特色底蕴。
以丰富创建文化载体为手段,营造浓厚民族文化氛围。凤仪村以建筑、农产品、民风民俗、民族节日、传统工艺等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展现民族文化特色;二街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计划,采取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宣传栏、LED电子屏等形式,加大民族文化宣传力度;温泉街道利用温泉街道“天下第一汤”公众号、广播、新闻媒体、电子大屏、召开会议等形式,营造良好民族文化氛围。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富民
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安宁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协调统一,做到绿色环境有所提升、绿色产业有所发展、绿色文化有所推行,以推动生态富民。
提升绿色环境。普河村组织各族村民以“净化、美化、绿化、畅通”为目标,通过治理卫生死角、拆除违章建筑以及植树、栽花、种草等改善绿色环境;枧槽营村通过爱心超市“小积分”推动乡风“大文明”的方式,逐步培养村民良好行为习惯,提升村民绿色环境营造与保护意识。
发展绿色产业。龙洞村打造特色种植基地,通过移栽刺头菜、金刚菜、黄精、重楼等无公害野生菜,生产绿色食品。阿箐冲村以发展茶叶产业种植为主,同时通过推动茶叶园区套种蔬菜、流转土地给周边市民进行绿色种植的方式发展绿色产业。
推行绿色文化。艾家营村、阿箐冲村、太阳冲村等,每家每户都会种植绿色植物,达到了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目的,同时还吸引不少外来游客旅游观光。村子还定期举行与绿植相关比拼大赛,在推行绿色文化的同时还培养了村民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