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云南生物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3-01-24江惠琼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文 江惠琼 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5年是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5年,云南必须立足自身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加快生物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强省建设。
云南生物产业基本情况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云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动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是地球种质资源的“天然宝库”,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药物宝库”等美称。拥有19333种高等植物、2273种脊椎动物,物种数均占全国的50%以上,有些种类是云南独有的,其中很多品种极具利用价值。生长着2000多种中草药,可供中医配方和制造中成药的原料400多种,三七、天麻、云木香、云黄连、云茯苓、虫草等质地优良,在传统中药材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研发生产体系,以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为特色的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21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280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900万亩,产量达73.07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疫苗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7.7%,批签量达到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一。生物农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云花、云菜、云果、云茶、云咖、云药、肉牛、野生菌等特色产业优势。同时,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也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云南已拥有一批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与产品开发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新型疫苗和生物技术药物产业集聚发展区”等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2021年,全省获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153项,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73个,培育出云岭牛、宣和猪、云上黑山羊等8个畜禽新品种。在疫苗和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基因编辑、干细胞技术等前沿领域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建立了一批疫苗产业专业团队。沃森生物、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分别位列中国生物药研发企业第4位、第15位。干细胞和基因编辑生物技术方面,全省有12家机构能自主开展相关研究,建有6个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
市场开拓发展迅速。经过多年发展,云南生物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云药”国际认知度不断提高,干细胞和基因编辑生物技术已具备市场化潜力,疫苗产品和功效性化妆品异军突起。昆明高新区培育形成了天麻素注射液、血塞通软胶囊、注射用灯盏花素等15个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3位的药品品种;昆药集团蒿甲醚原料药及其制剂,连续10年位居中国药品单一制剂出口首位;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有流感、脑膜炎、百白破、肺炎等七个品种十一个品规的疫苗产品上市销售;以云南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薇诺娜”系列功效性护肤品品牌,多年为电商“双11”化妆品类销售冠军。
云南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生物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云南生物产业总体规模小,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少,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产品普遍存在类型单一、层次低等问题,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与经济优势。生物农业除传统发酵食品和基于环境条件的微藻产业外,生物制造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和生物安全产业规模较小。
品牌培育和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云南生物产业推介行动偏少,宣传、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尚未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宣传体系。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发展基础不够牢固。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水平不高,重大科研成果不足,学术影响力较低。生物技术领域的突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大量前沿技术成果沉积在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临困难。
行业人才缺乏、相关政策和机制不完善。人才总量不足、区域行业分布不均、引进来留不住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支撑生物产业发展的行业领军人才少,缺乏研发创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同时,许多政策落地不够细化,支持方式不成体系,缺少解决企业平台建设、药品经营、医保目录、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在服务、金融、科技、招商、监管注册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亟须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科研成果产业化、风险投资等机制。
推进云南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统筹协调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加强省级统筹,建立跨州(市)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建立生物产业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专家咨询工作机制,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成立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推进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组建产学研联合体,以产业集群的宏观思维,引导生物产业上下游企业落地云南。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动态完善支持政策。制定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财税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知名品牌、关键领域进行针对性奖励和扶持,从平台打造、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进云南制造向云南创造转变、云南产品向云南品牌转变。
优化区域布局,推进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统筹设计和规划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推动形成全省一核多中心的“1+N”生物产业空间布局,依托“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打造以昆明高新区为核心,以滇中新区和昆明经开区为拓展的生物产业集聚核心区,以玉溪、楚雄、文山、普洱、保山、昭通等州(市)为发展极的生物产业聚集区,健全特色优势生物产业链。布局一批集研发、孵化、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化生物产业园区,推进“昆明高新区医药产业基地”“滇中中药天然药物经济圈”“昆明和玉溪生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等特色园区建设。
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打牢创新发展基础。强化政府资金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建立起以政府投入调动社会投入的多元化生物产业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大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创新和优化生物产业相关专项管理模式,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投向和科技资源要素的聚集,对生物产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予以优先支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布局建设生物产业领域的云南实验室,激励国内外生物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来滇设立研发总部、区域研发中心或高水平研究院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创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共享技术研发平台,联合攻关,持续加大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生物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创新融合发展。建立产业转化加速平台、产业一站式服务体系,强化生物产业服务能力。建设云南省具有重要产业应用价值及科研前瞻性优势领域的国家精品样本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构建标准化的生物样本和数据存储、管理、认证、基础应用体系,推动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制定,搭建生物产业研究开发的基础性支撑平台。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促进生物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建成“云南省生物资源数字化集成中心”,实现云南生物经济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人才、平台等生物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运用,以生物资源数字化助推全省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市场主体和品牌。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体化企业集团。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一批三七、灯盏花等优势生物产业链主导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国内生物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开放合作,在全球范围布局研发、生产、营销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创建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云南制造”“云南创造”“云南智造”生物产品品牌。实施“云药”品牌培育行动,加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大力发展血液制品、单抗药物等生物制品和化学药。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加强生物产业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推动生物产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强化创新团队建设,加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利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等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对生物技术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产业链关键环节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国际化发展人才、管理人才及团队。建立人才及团队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流动的畅通渠道,引导人才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合理分布。改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推动生物产业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技能培养、激励、晋升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赋予首席科学家充分的科研路线决策权和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加大对青年人才科研项目资助力度,鼓励青年人在重大科技攻关和重要岗位上历练。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措施,支持生物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采取年薪聘用、股权激励、个税奖补、分红激励、兼职兼薪等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人才投身生物产业发展。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生物资源、生物技术的保护、开发、应用的供需两端同时入手,营造生物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在供给端层面,持续深入推进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改革,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在需求端层面,着力深化招标采购和定价制度改革。在产品研发、审批、生产、销售、使用等产业发展链条上以及监管和服务等环节主动作为,完善制度建设。发挥产业交流、高端论坛、创新孵化大赛等交流平台的作用,营造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建共享环境。围绕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以产业链招商为核心,以重点项目为牵引,通过创新招商策略,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融合的招商体系,构建生物产业集群常态招商机制。以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生物安全等为发展重点,绘制产业链图谱,按照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确定目标企业,实施精准招商。积极探索“重资本、轻资产”“产业导入、成片开发”“股权招商”“资本+产业”等招商引资新模式。借力基金证券公司、投资机构等渠道,签订招商合作协议。利用各级媒体进行招商宣传,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手段创新宣介方式,吸引招商资源。
探索优化行业监管制度,加强考核评估督导。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规范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利用和惠益分享行为。加快修订《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支持云南省优势种业国际化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环保相关政策,加强产业环保运行监管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达到相关环保标准。完善医药产品上市后的不良事件监测、召回、退出制度,建立守信企业“绿色通道”和失信企业“黑名单”,加大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力度。完善生物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和差异化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生物产业发展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科学制定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各年度目标任务,确定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评。加强对各地实施情况的调度监测,建立生物经济发展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外市场形势,调整完善生物产业发展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