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

2023-01-24孙俊芳

西部皮革 2022年23期
关键词:实训课程教学

孙俊芳

(郑州轻工业大学 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引言

十四五开局之初,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外部环境变化,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各高校均在致力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积极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后续高等教学成果奖励量化指标及一流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各校未来发展考核的重要依据。目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1)后疫情时代大背景下,线上教学已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各高校在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创举和首次实验中,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定位较为模糊,成果导向、三全育人导向、就业与职业导向等,但实际育人过程中与导向培养缺乏衔接性。(3)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院校不能较好的结合本校自身发展定位突出培养特色。(4)课程体系结构不强,缺乏课程研究深度。“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才培养中的根本问题。多年来,惯用传统教材,课程之间缺乏深层次衔接,对课程整体的统筹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对课程的研究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未能深入挖掘和利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1 “5+5”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1.1 “5+5”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5+5”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竞赛机制、课程研究建设、师资建设、创新创业5 纬度;然后在五维度基础上建设的资源共享平台、竞赛平台、交互式反馈平台、专家库平台和实训实践的五个平台。该体系主要是抓住“课程”这一人才培养核心要素,解决人才培养中最根本问题;以应用为本,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平台搭建,为跨学科/区域间学习交流提供更多可行性;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智慧化教学时代的教学质量。从而解决如何构建数字化时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专业知识与企业用人要求不衔接的问题;课堂教学以单向的知识传递为主、交流互动严重不足、难以真正教学相长的问题;学生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最终实现打造“高阶学习”创新性课堂,形成一套立体、交融的教学体系[1]。打造“5+5”人才培养体系新模式,逐步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社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1.2 “5+5”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思路

针对“五维度五平台”,细化五个模块的主要研究内容,并进行逐级分解;以课堂改革(全要素课堂&课程研究两大模块)作为“5+5”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核心要素;通过全要素课堂&课程研究两大模块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通过竞赛平台建设&专家库平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训实践平台的建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企业需求。分步骤对“5+5”人才培养体系展开研究,最终打造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2]。

2 “5+5”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路径

2.1 全要素课堂内容交互式反馈互动平台

本模块主要将内容细分为链条式课程体系、教师集体备课、探究式教学、教学评价、一课一展、教学反馈六大部分,阶梯性层层推进。根据六部分内容提出可行性的实践路径方案。建设链条式课程体系,以课程为核心,重新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编撰课程“适用性”教材,打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群[3]。对接社会岗位需求,建设一批特色应用课程。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反思的全过程育人教学研讨;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并实施课程体系内容,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创新性[4]。探究式教学,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翻转课堂、在线开放精品课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一课一展,一方面,挖掘每门课程中优秀的教学成果进行开放性展示,提供各专业学习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与市场接轨的相关作业产品可通过课程展览进行线上/线下售卖,或参加相关的专业竞赛,提升学生与市场接轨的能力,增加就业率。集体评分环节,参与课程的所有教师、企业导师均需加入此环节,确保学生学习质量评判标准的公平、公正、公开。进一步增进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沟通交流,以及后续课程的高效协作。

2.2 课程研究资源共享平台

在第一大模块全要素课堂内容交互式反馈互动平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进第二模块课程研究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主要通过课程研究建设推进该模块的实施成效。具体包含一流课程建设,在线精品课,翻转课堂,课程思政样板课等课程研究内容。注重师生互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满足疫情后教学改革需求。第一与第二两大模块之间相互促进,有效结合,做好课堂建设这一核心要素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2.3 竞赛工作室平台

服装竞赛平台建设主要是为了竞赛质量提升,提高获奖率。为此,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清晰明确的工作任务;主要承担系室竞赛活动的组织策划、竞赛相关宣传;将大赛划分为国内重要赛事、国外奖项、指标类奖项三大类,并探索竞赛质量提升新路径和创新模式,即专项培训,主攻高级别奖项,达到质的提升。

2.4 专家库平台

该模块主要是为了补齐实践教学的短板,提高综合能力指导的多元化,解决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建立校内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校外聘用教师、获奖选手多维协同育人的师资平台[5],并明细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了跨学科教学内容和体系,将产业发展现状、科研前沿动态、创新创意创业思维全面融入教学。实现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厚植工匠精神,点燃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向往,树立文化自信;打破校际壁垒,企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平台共享。深化多维度、多层次融合,拓展了校企合作场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契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成就感。

2.5 实训实践平台

该模块主要包含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两大部分的内容。

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学科交叉订单协作。打破专业间的壁垒,通过组织融合建立机构、人员、场地、制度、经费五位一体的基于学科交叉订单协作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成立组织机构,整合校内资源,多元协同配合;制定相关制度,保障长效运行;打造协作团队,保证教育师资;设置专项资金,提供经费保障;拓展时间场所,保证教育空间。

(2)项目式课程。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以服装创新创业平台为依托,引进更具行业影响力的社会服务项目,逐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引进一系列代表服装专业水准和服装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实体项目,提高项目完成质量、扩大影响;大力推动跨专业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打破专业壁垒,以项目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多专业共同协作的项目运营模式;项目植入课程、毕业设计、workshop,推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利用双导师制和企业资源,实现产业化对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产学研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参与教师产品开发项目,了解产业状况和技术环节,为创业打基础;实训教学中逐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项目[6];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行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成立课外科研小组,专业教师负责指导他们信息调研、专题设计、实训操作等过程。

(4)工作坊。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与企业、机构、院校联合开展各类创新训练营,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构筑起创新创业实践的坚强基石,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

(5)实训基地。依托学校教学科研优势,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优秀的产业创新发展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实践条件[7]。持续挖掘建立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实现共赢;基地定期面向全体学生举办各类创业培训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创业模拟训练,举办各类创意大赛和创意活动。

(6)校内实训室。加大服装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平台基地的建设力度,推动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让校企结合、就业发展落到实处。分步骤升级服装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系统,使服装实训技能课程教学与行业先进设备技术有效对接;加大对以创新创业服务为目标的实训室的扶持力度,真正搭建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实践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对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平台进行综合管理、日常运营。建立合理的管理方案、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确保平台良好运转。

创新创业实施路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教育。以创新为引导、基础培养为保证、专业融入为核心,创业就业为目标,构建和实施创新创业特色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专业”、“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创新。

(2)内外双驱。以系统论的思维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出发点,以内外双驱、多方协同为手段,在整个系统中重新定位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教学。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成果转化的功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融合创新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打造和完善行业特色鲜明、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4)课程思政。把课程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在双创教育中之中。课程思政核心落脚点如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素养和能力。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创新和创业过程中确立良好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导向。

(5)地域文化。依托地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原地域优势,立足中原传统文化研究,以传承和弘扬本土的、传统的、当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中原传统设计文化为己任,有组织、有计划、有意识地发掘中原地缘文化的本质。

3 “5+5”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成效及特色体现

3.1 全要素课堂内容交互式反馈互动平台&课程研究资源共享平台

两大模块之间相互交融,有效结合。取得的主要成效为:形成独特核心课程体系,学习目标更具针对性,完整性;链条式课程体系环环相扣,课前、课中、课后交互反馈明晰,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分辨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导向,作品更趋落地化和市场吸引力,有力提升就业质量;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学生互为主导,有效结合,提升教学质量。该部分特色体现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创设非遗文化研究中心;高效的交互式反馈互动模式。项目制教学与链条式课程结合,教学目标与市场检验同步,立竿见影;课程及毕业设计创作过程的展现、记录、数字化留存,为后续设计创新研究提供大量资源;一课一展,一方面提升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各课程之间的相互交流。

3.2 竞赛平台

该模块特色及取得成效主要体现在:课程植入,广泛参赛,达到量的飞跃;毕业设计、校企项目植入大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考研面试率。

3.3 专家库平台

专家库平台模块取得的成效为: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搭建有温度的教学平台、重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厚植工匠精神,点燃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向往,树立文化自信;深化多维度、多层次融合;丰富了产教融合内涵,提升就业竞争力。特色体现:为跨学科教学内容和体系,将产业发展现状、科研前沿动态、创新创业思维全面融入教学;打破校际/企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植根中原传统文化,学生体会与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3.4 实训实践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两大部分的实施路径,取得的主要成效为:毕业生创业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覆盖率提升;参与并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双创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效应有显著效果;创新创业工作获得社会各界认可,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创新创业对外辐射示范效应。其中体现的主要特色是以系统的视角,透视创新创业工作在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通过“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实创融合、思创融合、组织融合”等“五融合”的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提升;植根和弘扬中原传统文化,以创新的国际化设计语言诠释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4 结束语

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竞赛机制、课程研究建设、师资建设、双创基地“5 维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竞赛平台、交互式反馈平台、专家库平台、实训实践平台“5 平台”架构体系。构建“5+5”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打破校际壁垒,企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平台共享。深化多维度、多层次融合;高效的交互式反馈互动模式。项目制教学与链条式课程结合,教学目标与市场检验同步。以“五融合”的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提升,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将特色艺术院校、地方特色文化与专业结合,深入挖掘中原传统文化,结合我系汴绣工艺、蓝染工艺等非遗文化传习中心的灵感素材,使全校学生深入体会“匠人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实训课程教学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