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普通学校孤独症学生的作业设计
2023-01-24李晓娟关健梅郭倩文吴赛兰
李晓娟 关健梅 郭倩文 吴赛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文件要求学校合理调控作业结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增质”成为作业设计的目标。孤独症学生作业设计如何能体现“双减”政策要求,既遵循一般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孤独症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是教师需重视的课题。孤独症学生以视觉学习为主;理解情绪类、心理理论类的知识较困难;容易从字面理解意思,难以理解隐喻、抽象的内容;思维的发散性与聚合性较弱;假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弱等。这些特点如果不被教师看到、不被重视,在未分析学生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使用完全一致的作业,可能会造成他们逃避、抵触等情绪,甚至出现情绪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其课堂参与度下降、厌学等,进入恶性循环。在普通学校中的孤独症学生尤其需要因人而异,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在实践中,孤独症学生的作业设计可以从重新设计作业和调整原有作业两个方面着手。
一、重新设计作业
(一)重新设计作业的依据和原则
重新设计作业是指不再使用原有的、统一的作业册、作业单或作业要求,根据孤独症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新设计适合其使用的作业。教师需先评估学生的基础能力或问题行为产生的诱因,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需要重新设计作业。当遇到学生以逃避任务为主要功能的行为时,如发脾气、坐立不安、离开座位、破坏作业等,教师要考虑这些行为是否和作业设计、任务设计有关,分析学生所做的任务与学生能力是否匹配。作业若超出学生当前的能力,学生会出现不会做或做不完的现象;作业若低于学生当前的能力,任务太简单,学生便没有再完成的动机。因此,如果出现作业内容与学生能力不匹配的情况,教师需参考学生智商测试或学业测试,及时重新设计作业。
除此之外,教师在重新设计作业时,原则上作业内容是学生能完成但相对有难度的任务,即在最近发展区内选择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同一学科不同难度的任务,也可以完全更换成其他学科的任务。教师在重新设计作业时尽量与原学科有关联,当学生完全无法完成原学科相关作业时,再考虑更换成其他学科的作业。
(二)重新设计作业可以选择的形式
1.更换为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与原学科有关的作业
教师在重新设计作业时,首选与原学科有关联的作业内容,降低或提升任务的难度,如学生无法完成三年级数学任务,教师则选择一年级、二年级相关的数学任务;若学生无法完成语文阅读理解,教师可选择与阅读理解短文有关的重点词语进行认读、勾画、抄写等。
2.更换为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教师在重新设计作业时,可以不再选择与原学科有关的任务,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设计作业。教师在重新设计作业前,需提前通过访谈、观察、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爱好。此种作业设计形式一般用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无法完成与原学科有关的任务,如有的学生无法完成数学作业,教师可更换为画画、涂色等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二是在学生发生以逃避为主要功能的情绪行为问题后,教师需在短期内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做替代。同时,教师仍要教授学生与原学科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在将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与原学科有关的作业。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集体环境中实施作业调整,教师需选择干扰性小的任务,如画画、看书等,不要选择会发出噪音的任务。
3.更换为适应性技能作业
适应性技能是指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多种技能,它包括在校生活自理,如用餐、收拾文具、喝水、如厕等;常规执行,如安坐、听指令完成任务、保持注意力、排队等;社交沟通,如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若学生无法完成学科类作业或需发展适应性技能时,教师可以将作业调整为适应性技能作业。
二、调整原有作业
(一)调整原有作业的依据和原则
调整原有作业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提高孤独症学生的任务完成度,增强参与学习的意愿,进一步提升其在班级中的课堂参与度(参与数量)和融入课堂的质量(参与质量)。教师调整原有作业需注意两个原则:一是作业设计尽量以原有作业或以同龄普通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参照,在此基础上调整作业难度与数量,如果能不调整尽量不调整;二是作业调整按照时间顺序,从开始以促进参与为目标,逐渐过渡至参与数量、参与质量,作业调整的方向也要随着目标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形式。
(二)调整原有作业可以选择的形式
作业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学生参与学习、完成作业的动机,包括调整作业顺序和任务穿插两种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拓展题量、增加难度或降低难度的方式来调整作业材料。
1.作业内容的调整方式
(1)打乱作业顺序
打乱作业顺序是指学生不再按照教师或家长设定好的顺序写作业,由他们自己安排写作业的顺序。学生自主选择写作业的顺序包括选择不同学科顺序(先做语文还是先做数学)、不同作业类型(先做题还是先阅读或背课文)、不同页码(先做第一页还是先做第二页)、不同题目顺序(先做第一题还是先做第二题)。教师需给予学生作业选择权,使学生有自主安排作业的主观感受,避免直接面对不太愿意完成的任务,从而减少逃避的情绪,提高他们做作业的动机,增加写作业的服从性。
(2)多种形式穿插不同的任务
任务穿插是指教师或家长将要完成的作业调整为难易穿插、新旧穿插、喜欢做的任务和不喜欢做的任务穿插、安坐类任务和活动类任务穿插等形式。难易穿插是将作业按照难易程度重新排列,避免学生一直做难题。新旧穿插是教师将新任务和学生已经掌握的旧任务进行穿插,达到降低作业难度、增加学生信心的作用。喜欢做的任务和不喜欢做的任务穿插指将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作业进行穿插,可以降低学生对作业的排斥。安坐类任务如坐在椅子上写作业,活动类任务如跳绳、排球等,两者可以穿插起来。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喜欢的活动作为调剂或奖励穿插在需要安坐的任务之后,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作业材料的调整方式
调整学生的作业材料是教师调整作业常用的方式,可以把作业难度降低或提升。教师调整作业材料的方式可以按照操作的难易程度和作业调整时长的长短分为四种:直接减少题量、增加辅助支持、更换作业呈现方式和改变作业材料。
(1)减少题量
减少题量即教师直接在作业册、试卷上勾画出学生必须要做的题目,未勾画的题目属于拓展题,可在学生完成必做题后有选择地完成。例如,语文是抄写、组词、连线等任务;阅读时学生可以填写、划线标记课文的基本信息;数学选择计算等比较基础的题目,从而降低学生作业的难度。这种在原有作业上直接勾画的方式,容易操作,占用时间较少,因此在实践中比较常见,教师使用最多。
需要注意的是,作业减量的前提是学习目标的调整。作业内容的删减是建立在前期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之上。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需先调整学生个人的学期教学目标,然后再调整作业内容。例如,针对一位语文基础能力较弱的孤独症学生,语文教师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会写字”的要求“会认、会读、会写、会用”改为“会认、会读、会写”,将“会用”改为“积累用法”;作文中“内容、结构、语言、书写”四个部分改为“结构、语言、书写”,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会贴边、写满即可,在“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分三段”即可。学期目标难度降低后,作业内容如何调整就清晰了。
(2)增加辅助
增加辅助是指作业内容不变,教师增加辅助材料,帮助孤独症学生理解作业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或题目内容,使其最终正确地完成作业。例如,在《荷叶圆圆》一课中,课文中有一段隐喻“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学生难以理解“荷叶”与“停机坪”之间的隐喻,课文中也只有荷花、荷叶和蜻蜓的图片,作业较难完成。教师在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任务时,可以在网上搜索蜻蜓停在荷叶上和直升机停在停机坪上的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直观地指导学生理解隐喻的含义。在实践中,针对学生以视觉学习为主的特点,教师可以增加图片类、视频类辅助,帮助他们理解作业内容,提高他们完成任务的速度。
(3)更换作业呈现方式
作业的呈现方式包括数字、文字书写、口语背诵、朗读、纸质资料、手工绘画作品等。更换作业呈现方式是指教师不再要求孤独症学生按照统一方式提交作业,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的作业呈现方式。例如,书写作业改为背诵录音或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朗读生字词改为用语音设备录制朗读语音,在课上的“词语接龙”环节学生可以播放录音,避免因为不愿意在班上朗读词语而无法参与此教学环节。再比如,教师将“跟朋友聊聊自己的爱好”为主题的作业,根据学生教育教学需求,改为“给朋友写封邀请函”,邀请好朋友参加生日聚会。教师将作业呈现方式由口语改为文字,内容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愿意完成这项作业,达成了与朋友“社交”的作业目标,也发展了“分享”的能力。
(4)改变作业材料
当学生无法使用原有作业的材料时,教师需在同一主题下,选择替代性材料包括直接找已有的替代材料或教师重新设计替代材料。例如,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夸父追日》的故事,并复述故事内容。有的孤独症学生词汇量较少,无法完成原有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选用文字少、图画多的绘本《夸父追日》替代原有课文,学生使用绘本完成阅读作业,在完成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后面复述故事的教学环节有了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再比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可贵的沉默》时设计了两份学习单(见图1),右侧的个别化学习单(学习单2)由一页变成了两页,孤独症学生在使用个别化学习单时可以集中注意力一题一题地做,避免了两题集中呈现时带来的焦虑(两题同时呈现,看起来题目多,要写的东西多)。第1题中图片变大,同时由原来的发挥想象、学生自己填写内容调整为勾选内容,降低了学习单的难度。第2题“小练笔”由原先要求写一篇小作文改成了分段填写词语,教师提供了小作文的结构和语句,降低了学习单的难度,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教学活动。
3.作业拓展的调整方式
在普通学校中,有一部分孤独症学生智商正常,甚至超常,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可能已经提前掌握了,这种情况下持续做没有挑战性的任务,容易引发他们的情绪行为问题。此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作业难度,调整方式包括拓展题量、增加题目难度、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增加研究性作业内容等。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此教学阶段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或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若学生能全部正确完成数学作业,那么数学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短板学科的作业,有效利用时间。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在进行孤独症学生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三点。首先,不是所有的孤独症学生都要单独设计作业或调整原有作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来做判断。其次,作业设计并不是临时起意,在学期初,各科教师达成共识,各自修改学生本学期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或调整原有作业。最后,当需要重新设计作业或调整原有作业时,教师可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邀请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学区资源教师加入,共同设计学生的作业。
在实践中,教师从孤独症学生能力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发展的能力出发,合理选择以上所述的各种作业设计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最大限度地避免、降低了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包括执行任务、完成作业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