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的路径重构
2023-01-24郭昱辰王嘉旸
郭昱辰,王嘉旸
(1.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农业大学 软件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贸易格局、创新产业的不断变化,供应链已处于市场竞争的核心地位。在向“工业强国”“科技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为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供应链必然要走向多元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供应链管理”课程是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供应链管理和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供应链管理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并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融入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课堂活动的各环节,要将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2]。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教育学生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努力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
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供应链管理”课程将“岗”和“课”进行融合,采用了行动导向、开放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法。现有研究认为,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体,专业课程为载体,评价及保障机制为关键要素[4],要从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立体多元的结构、显隐结合的方法和科学创新的思维等方面来把握[5]。因此,如何根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各环节,是现阶段案例教学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各大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开展了大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如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案例教学,这些问题得到了大量研究。李砚忠和张程智以公共管理学为例,认为案例教学中应该由课程思政主体发挥协力、课程思政客体激发活力、课程思政环境产生动力[6]。郭仁宇聚焦公安高职院校,认为在将课程思政与案例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要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客体和教学实施等四个方面着手优化[7]。陈茜等以交通设计为例,探索了将专业课案例与思政案例融合、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融合的路径[8]。丁蕾将传播学的“拟态环境”概念迁移到专业课案例教学的思政教育中,讨论公共关系课程优化策略[9]。王泽根等设计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系列实验案例,探讨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方式[10]。总的来看,当前关于案例教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展开,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案例质量、教学引导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讨论显得不足。此外,在现有研究中,基于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较少,暂无“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教学实践的相关研究。本文将结合“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实践,就案例教学教师团队构建、案例质量提升、课堂引导强化和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能有所补益。
二、思政教育融入“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现状反思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将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过程和案例教学评价等各环节。总体来看,在“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师的思政素养、案例的思政元素融合、案例教学的思政育人过程和课程思政成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加强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虽然以发现式教学为特征,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并适时向学生提供建议。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师政治理论学养不足、教学团队缺乏合作等问题。
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有效发挥主体作用。在将思政教育融入案例教学、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队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受学科背景和专业所长所限,加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充分,供应链管理教师容易出现政治意识不足、立德树人观念不强、价值引领作用不够等情况,在挖掘思政元素时难以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衔接,或“不均衡地选择并融合认知层面的学科知识和思政元素”[11],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对如何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存在困惑。
依靠专业课教师个人自觉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课程思政探索,效率低、见效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支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2]。教学团队能够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便于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目前,“老中青传帮带”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所起的引导作用不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缺失是专业课教师主体作用发挥难的原因之一。
(二)案例融入课程思政的水平有待提高
在案例教学中,高质量的案例能够使专业课程内容更充实、形式更活泼,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案例情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案例库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其内容与形式都对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育人成效产生直接影响。
当前案例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典型案例时效性差、缺乏中国特色,难于引起学生共鸣,也容易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已有案例比较丰富,已出版案例集也较多,但多数典型案例陈旧过时。同时,由于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主要发源和发展于欧美、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当前案例大多取材于欧美和日本的大型企业,缺乏典型性强的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案例,因此案例中所表述的企业情境和业务内容与学生平时了解、感受到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限制了课程思政推进的可行性,使得案例教学融入“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更具中国特色的育人元素难度增大。
此外,选编案例时,案例库的结构和案例间的关联极易被忽视,教师一般只对独立个案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导致案例教学中课程思政主线不清、思政元素碎片化。教师根据案例内容和相关联的知识点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时,往往在各个案例中融入不同的、零散的思政点,没有有意识地根据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来梳理课程思政主线。思政元素碎片化导致课程思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达不到预期。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有待完善
当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采取这样的实施过程:教师在课前推送案例背景,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相关背景调查,教师在课上进行案例介绍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然而,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讨论形式过于传统以及教师对讨论自由度掌控不好等问题。
在组织案例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进行合作学习,辅以小组发言、方案展示,形式较为传统。因此,在围绕思想价值、精神内涵等相关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学生搭建感知情境的效率较低,难以充分将案例所体现的价值观引导“内化”;在围绕科学思维方式、知行合一等相关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部分学生不能抓住重点,思考停留在案例表面。
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中,思政教育一般会融入案例背景、案例介绍等环节,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但学生往往以生活经验逻辑对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理解和分析[12],教师难以把握好学生讨论的限度,或忽视案例开展的方向性、目标性引导,对思政元素相关讨论的规范和引领能力有待增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是否参与了思政元素相关的讨论、是否得出了正面结论,而较少关注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是否能形成“规范性知识”。
(四)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有待优化
当前的专业课案例教学评价体系,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可以做到细化指标、多维度评价相结合,但针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不清晰、评价维度不全面,使得课程思政评价可靠度不高。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能力、素质,其中规范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都可以做到可评可测,而素质目标的评测、思政教育效果的评测方法还不够完善。例如,在湘钢供应链采购管理案例中,湘钢通过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阐发,但在评价时,对学生在案例教学后是否有观念态度的正面转变、课程思政融入是否有效等问题,往往以评级或评分的形式开展,难以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根据期望理论,当学生认为教师所制定的评价指标合理且重要时,课程的评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当只有相对固化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指标时,部分学生会认为很容易得到最好的评价,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不管如何努力都很难得到好的评价结果[13],因此当前的评价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缺少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的引导。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一日之功,现有“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主要采用横向对比的评价方式,如考察案例分析时学生是否关注到了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具备科学性、得出的结论是否正面等,而缺少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的增值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价值塑造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思政教育融入“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的路径重构
为使“供应链管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应从教师团队、案例资源、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改进,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隐性育人的优势。
(一)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将思政教育融入“供应链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首先从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等方面着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合作力量。第一,进一步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使专业课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寓德于课”的重要性,认识到课堂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要根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要求,持续分类推进、选树标杆,提高“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师完善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加大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支持力度,为专业课教师创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平台,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如通过建立定期的思想政治学习制度,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学院和学习强国等平台“主动学”“持续学”“深入学”,积极参加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综合教学水平。第三,由思想政治水平过硬、教学改革能力强的教师牵头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4],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建立供应链管理教学团队集体教研制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开展学情调查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同时,要创造条件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带动和引领,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帮助专业课教师掌握课程思政应有的规范和特定的话语系统。
(二)提升教学案例质量,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资源
将思政教育融入“供应链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重视教学案例与课程所蕴含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的适配性,要从案例的中国化、现代化和结构化等方面提升案例质量,梳理课程思政主线,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第一,对基于国外企业所编写的案例,寻找相同或相似经营管理模式下我国企业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将两者结合,形成比较案例。案例中,可以融合中国特色国情和中国智慧在外国模式内化过程中带来的优化与创新。例如,国内电商企业京东作为亚马逊的“学徒”,在供应链管理上从借鉴亚马逊模式,到结合中国市场进行优化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管理模式,因此可以将亚马逊和京东的供应链实践编入同一案例,这样既包含了行业典型,也体现了中国模式的创新。同时,要积极吸纳应用中国特色模式解决中国特色问题的国内企业案例,提升案例库的多样性,丰富课程思政载体。例如,海尔集团基于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实际情况,创造了自主管理的OEC模式,并随着企业运营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海尔模式被许多国外企业学习借鉴。将该案例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根据时效性、典型性等要求对案例库案例重新进行筛选,剔除管理模式已经过时、涉及领域过于冷门、应用技术已经更新迭代的案例,确保教学案例能够体现现代化特征和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例如,可以编写江西“菜篮子”工程的农村蔬菜产业供应链管理案例,展示乡村振兴背景下供应链管理的新技术、新业态给蔬菜产品供给、运输、储存、销售等流通全过程带来的深刻改变。第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深入研究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在案例组织时考虑授课班级的具体学情,侧重价值引领,优化案例库结构,精准供给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和思政教学系统化、结构化,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通过了解和熟悉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促使学生先产生职业认同,再进一步通过先进人物、时代楷模等事迹培养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第四,结合本地、学校、专业和课程特色,梳理课程思政主线,使思政元素符合学生的认知背景和思维方式,使育人过程润物无声。例如,结合本地支柱行业和新兴产业的特色、学校的规划发展方向、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和管理类课程特性,可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或制造强国等主线集中选编案例,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三)丰富案例教学形式,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引领
“供应链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理解案例故事线的发展,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去探究知识和培养探究知识的能力,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为更好地在案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教师应丰富案例教学的开展形式,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控、增强指导和引领水平,以帮助学生深化情感共鸣、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对课前和课中的学生活动进行多元化设计。课前环节,可要求学生在对案例背景进行自主学习时,使用现代化手段搜集多种形式的背景资料,如纪录片或影视作品片段、访谈片段、统计数据、二次创作作品等,促使学生多角度感知案例背景。将优秀素材引入案例介绍环节,帮助学生提升案例感知度。案例讨论过程中,可采用组内-组间-组内讨论的形式,教师对组内讨论进行观察,选出学生进行公开的组间交流,围绕思想价值、精神内涵等思政元素进行群体情绪分享,同时向其他小组展示科学思维方法,组间交流完成后,同学们再回到组内各自完善案例讨论内容。第二,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必须明确案例讨论的目的,必须勤走动、细观察,及时引导。例如,在江西“菜篮子”工程的农村蔬菜产业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在讨论开始前明确案例讨论目的:其一,达成供应链采购管理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其二,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学生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并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设计明确的案例问题引导讨论方向:蔬菜产业供应链有什么特点?在本案例中,供应链采购管理的内涵是什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采购应如何运作?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如何制定订货计划?在讨论过程中,当学生围绕思政元素的讨论出现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防止学生出现错误观点和走入误区;当学生的讨论浮于表面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领,引导学生切换视角、改变思路,真正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四)完善素质目标设计,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由于价值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不能够过度量化,要避免直接使用等级评定或评分的评价形式。同时,案例教学过程中,对思政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通过了解课程思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也在于利用明确、及时、频繁的反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外部诱因,激励其通晓天下道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对思政教育融入“供应链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成效评价,应重视定性评价、描述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增值。第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复合性,往往存在叠加效应,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不仅仅得益于专业课课程思政,所以在素质目标的评价上,要选取特色化目标[15]。在案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中,应当融入一部分素质目标考核,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职业素养提升、对专业相关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等[16]。例如,在围绕“中铁承建巴基斯坦卡拉公路的绿色供应链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阐述绿色供应链的意义及可行的措施等,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阐述所体现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等进行定量评测,记录学生在该情境下的情感态度变化等,并对记录进行分析,形成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定性评价、描述性评价。第二,建立学生的思政教育档案袋,及时将学生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完成的前后各个案例的分析报告、解决方案等放入档案袋,让学生感受到付出努力后的自我超越。例如,在前文所提的“中铁承建巴基斯坦卡拉公路绿色供应链”案例教学实施后,教师应及时地将明确的评价放入学生的思政教育档案袋,学生可以据此进行纵向比较,开展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在科学思维方面取得的进步。
四、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敢闯会创”的实践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等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这些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应当有效融入“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之中。案例教学因其能够进行情境构建的优势,有助于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便于承载不同的思政元素,也有利于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可以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培养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