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培训课程化:高品质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
2023-01-24张志强朱广军
张志强 朱广军
一、新教师培训课程化的背景
当下普通高中进入高品质发展阶段,这要求普通高中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根本任务,落实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固然需要政策、财力、科研的支持,但最终要依赖高品质的师资才能得以落实。教师资格证全国联考制度实行以来,大批非师范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教师队伍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给新教师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师附中”)近5年新招聘教师来看,师范毕业生和来自重点高校的非师范毕业生在上岗初期差异明显。前者熟悉教材教法,入门快,但学科素养有待提高;后者学科素养扎实,但对教育、教学缺少了解,组织课堂的能力较差。两类毕业生均难以适应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习惯于接受专家结论,而缺少主动整合信息解决复杂问题的专家思维;习惯于被安排,而缺少自我规划、主动奉献的意识。因此,新教师培训的任务不仅是使之适应教师工作,更是要更新甚至颠覆他们对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使之成为高品质教育生活的享受者与创造者。
近年来,为助力新教师的持续性成长,推动“人人名师”和“学术型”好教师团队建设,使新教师真正成为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的生力军,南师附中开展了新教师培训课程化的实践探索。所谓“课程化”,是指主办方综合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新教师的特征、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这三个要素,为新进教师设计系列课程,每门课程均按照泰勒原理,包括确定目标、精选内容、科学组织、有效评价四个环节,力图达到新教师“上岗即合格、三年即优秀”的目标。具体而言,主办方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学校的办学目标、生源情况、学科特点、教师个人素质和意愿等制定课程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育法规、学校制度、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训练、教学设计、测评研究、德育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力求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为达成课程目标,根据培训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模拟课堂、工作坊研修、讲座、参观考察、指导撰写教育叙事或教科研论文等;每门课程均有考核,并计入青年教师成长档案。
新教师培训的课程化,不是用培养学生的方式培养新教师,而是借用课程的理论,让培养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宜、过程高效、评价到位,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高品质发展,避免走过场、浪费时间。
二、新教师培训课程化的意义
学校高品质发展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新教师是更具有可塑性、主动性、适应能力的一个群体,最有可能成为推动高品质发展的中坚力量。立足学校高品质发展的目标,将培训课程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加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尽管从教之前,新教师都对教师角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这种角色认知都是旁观式,而非浸入式的,不能保证他们能够以教师角色在真实情景中处理复杂的教育问题,无法适应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从“角色想象”到“角色扮演”的转变并非易事,其客观原因在于教师角色复杂和教师角色的时代转变,主观原因是新教师角色意识模糊和角色认识偏差[1]。而如果只靠个人在工作中体悟,则会增大试错成本,甚至给职业生涯埋下阴影。课程化培训则一改传统讲座式培训身心分离和浅尝辄止的弊端,让新教师在仿真模拟中全面感受、调适、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加快角色适应的进程。
新教师培训与师范教育在形式上应有区别,后者是先理论再实践,而前者注重实践与理论的交互提升,注重设计真实情境让学员以教师角色解决复杂问题,在“做”中激活以符号形式贮存于大脑中的理论。在培训中,专家型教师和学员一起针对新教师的行为表现进行讨论,并给出建设性评价,同时学员也可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成长经验进行案例分析。参培人员和专家可以让教师扮演学科教师、班主任、新手教师等不同角色,让其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交流的真实情境中,全面快速进入并适应“育人者”角色。
(二)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基
新教师的职业理解、自我评价、业内声誉基本上形成于前三年,并呈现固化趋势,因此,系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尤为重要。课程化的新教师培训是基于教师在自然生长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发出的课程内容,以案例研讨、角色扮演、同伴学习、专业读写等形式帮助新教师体验职业生活,引导他们在专家教师的指导下迅速发现并补齐个人短板,确保入门正、立志高,加速成长进程。
而在自发成长情况下,新教师的职业理解主要来自观察、体验和环境熏陶,容易受到所教学生、周围领导或同事、特殊事件的影响,导致理解的片面化和肤浅化。但在课程化的职初培训中,组织者努力营造有利于产生积极体验的环境,筛选优秀文化,选择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作为导师,从而帮助新教师打下光明、健康的底色,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在课程研发过程中,学校通过调研新教师需求、成熟教师的成长经历和学校高品质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培训重点、选择培训形式,将集中学习与个别化交流相结合,确保每位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掌握学科育人、素养测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等基本技能。
(三)便于新教师做好职业规划
普通高中进入高品质发展阶段,教师将和学生一样享受高品质的教育生活。教师发展不仅是学校需要,更是个人基于生命自觉的主动发展,然而在主动发展之前,首先要迅速了解工作性质和发展方向。课程化培训将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体验作为一种知识分享给新教师,使之在入职之初就根据学校各项工作尝试为自己定位,从而在同伴互助、比较参照中找到自己最适宜的发展方向。理想状态下的全能教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以全能全优的标准苛求教师,会导致人人有挫败感,从而限制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造就大量平庸之才。为此,通过课程化培训,打造“优秀学科教师+”计划,即首先成为优秀的学科教师,在此基础上,从德育、教育管理、教科研、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模拟体验中发现、选择自己热爱并擅长的领域,明晰个人努力的方向,是新教师发展的可行路径。
三、新教师培训课程化的实践建构
为帮助新教师适应学校“高品质”发展,奠定高品质成长的基础,南师附中经过反复论证,建构了包括“四位一体”的岗前自修课程、“三大素养”的岗前集中培训课程、“成果导向”的工作适应性培训课程等在内的一系列培训课程。经过三年试验,体系日趋完整,初见成效。
(一)“四位一体”的岗前自修课程
“四位一体”的岗前自修课程,从新教师签约即开始实施,以自学为主,课程内容包括学校文化认同、教师通识课程、教学评价研究、教育生活体验。
一是学校文化认同。新教师教育背景不同,对高中教育的理解也不相同,学习本校校史、研读本校名师的专著是了解本校文化、尽快融入工作环境的捷径。因此,自新教师签约开始,学校就为他们配置了《从附中走出的院士》《不跪着教书》等书籍,使他们快速了解百年附中用文字、行动诠释和演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一校训的光辉历程,感受前辈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怀与行为,从而唤起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是教师通识课程。由校长、教研组长、教科室一起推荐书目,包括学习科学、课程教学、学生管理、人文通识、科学史、学科教学的经典论著。岗前培训时,进行闭卷考查,意在提升新教师的科学、人文和教育学素养,便于学科融通,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是教学评价研究。要求新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试卷,分析它们对学生核心素养信度的考查,思考如何组织教学、开展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使之在应对高考的基础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科室负责提供示例、组织专家评价反馈。这项研究,意在引导新教师由“做题者”向“命题者”“讲题者”“评题者”的角色转变,便于站在测评的高度审视所教学科并开展逆向设计。
四是教育活动体验。学校尽早安排新教师跟岗实习,参加集体备课、作业批改、随堂听课、研修培训等活动,感受工作环境,了解我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教学风格、管理风格,为自己发展定位。
在每年暑假岗前培训之前,教科室对上述方面进行考核,让新教师在考核中意识到自身差距,例如在闭卷考试中,有类似“请用‘理解六侧面’说明如何评测学生对南师附中校训的理解情况?”“请用《学习的本质》中的观点解释教师反复讲过知识有些学生却难以掌握的原因?”此类检测,意在引导新教师用学理指引教育行为,而不是仅仅凭借感觉和经验,从而引导新教师从入职开始就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努力。
(二)“三大素养”的岗前集中培训课程
为期10天的暑期岗前培训紧扣基础素养、教育能力和职业理解这三大素养展开。
基础素养是指作为一个合格南师附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多为规章制度,包括教育教学常规、教学礼仪、作业批改、值班制度、请假程序、财务报销等。在入职之初明晰规则,便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利于学校有序高效运行。
教育能力培训借鉴“为美国而教”计划,聚焦教育教学技能、经验的获得,并注重延展性。训练营将主体性的激发建立在多样化的实践基础上,侧重基于实践的学员互动、学员与资深教师互动[2],包括手把手示范备课、典型案例研讨,针对新教师的微型课堂展示,从语言、板书、态势语、组织讨论、课堂提问、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和建议。培训中强调“先行后知”,即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体验式培训比其他培训方式更加注重人作为一个平衡体的存在,其基本思想认为随着人体外世界异化危险的增加,需要对人体内世界所独有的人类特质进行锻炼和培养。因此,学员会充分调动内在资源去解决复杂问题。
职业理解的培训包括青年教师成长交流、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和自我发展规划。其中既包括基于特定情境,学员以教师角色解决问题的相关模拟和交流,又有专家教师和学员之间的深度对话,还有发声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富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学员们在培训中增强了职业理解,学校对学员们的个性、兴趣、特长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据此推荐合适的教学导师和德育导师。
(三)“成果导向”的工作适应性培训课程
学校为促进新教师实践和理论水平的互动融合式提升,新教师正式入职后,为他们提供“成果导向”式的培训课程。具体包括汇报课展示、教案检查、教育案例比赛、常规随机课例评比、两字比赛、教育故事演讲、读书分享等。这些活动重视一对一反馈、手把手指导,以具体案例为抓手,启发新教师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是对“师徒结对”的考核和促进。这种培训具有自选性,在某一方面获得省市以上奖励的教师可以申请免测,直接进入优秀等级。
另外,针对进校第一年的教师,定期组织沙龙研讨,针对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和新教师遇到的难题进行研讨,为新教师提供倾诉、减压的机会,请资深教师支招献策,完善新教师的智力支援系统。
新教师培训的课程化本质顺应了全面系统地培养新教师、使其适应学校高品质发展的趋势,坚定新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为学校高品质发展提供了师资保证。大多数新入职教师在三年内可以顺利完成一轮教学,育人成果优异。未来几年,会有近百名新教师加盟南师附中,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职初培训课程,以“人人名师”为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型”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校高品质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