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化·长程化·立体化:“互联网+”视域下的区域教研创新

2023-01-23马伟中

中小学管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教研互联网+

马伟中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教师研修方式,在线教研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存在因供给“靶向不明”、指导“滞后低效”导致教研效果大打折扣等突出问题。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基于“互联网+教研”的思路进行区域教研的顶层设计,同时整体设计在线教研的操作流程,通过大数据诊断精准定位教研需求,通过持续性跟进力求实现长程教研,通过多元化参与立体建构教研生态,促使区域在线教研向精准化、长程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在线教研;互联网+教研;精准教研;实证教研;教研生态;教育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12-0051-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近几年教师教研方式正在悄然转型。“远程名师课堂”“校际线上教研”等形式的线上教研活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原先的线下集中教研。在线教研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如教研供给“靶向不明”、指导“滞后低效”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上教研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破解线上教研面临的困境,真正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指导?对此,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区发展中心”)进行了系列思考与探索。本文以数学学科在线教研的优化实践为例,呈现“互联网+”视域下依托信息技术助力教研提质增效的区域探索。

一、聚焦洼地:明晰区域在线教研面临的现实问题

综观现状,目前很多地区开展的在线教研多存在教师参与的主动性不强、供给与需求脱节、线下实践和相关数据分析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使线上教研效果大打折扣。

1. 缺失“人气”:教师参与在线教研的主动性不强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集中教研,在线教研这一新型教师研修方式具有时间节约性、空间便利性的特点和优势。然而,线上教研方式在时空上的灵活性、便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参与的松散性、浅表性,从而影响教研活动实效。由于在不少教研活动中教师都是被动参与,加之线上教研缺乏线下活动的直观感、卷入感,教师参与在线教研往往缺乏主动性,与同行、专家等的交流互动也远远不够。

2. 缺少“地气”:教研供给与教师需求存在脱节失衡

“教研”即“教学研究”,其本质是教师围绕自身真实的教学问题展开的学习和研究。但在区域在线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教研供给与教师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差距,许多教研主题与教师当下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迫切需求匹配度不高,教师也难以真正理解、领会教研活动的意义和價值,区域在线研训供给与需求脱节。如“核心素养下数学课堂的应有样态”等主题虽然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许多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更关切自身教学能力提升及日常教学中的痛点问题,这使得这类“高大上”的教研主题在他们看来华而不实,进而影响了他们参与教研的热情。

3. 缺乏“底气”:线下实践和数据分析支撑不足

由于缺少完备的线上教研流程和完善的协同教研机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很多学科在线教研呈现出偶发性、粗放型的状况。“偶尔开展一次”的线上研修活动不成体系,让教师缺乏体验感和获得感,教师难以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逼我研”到“我想研”的观念转变。此外,反思既往的线上教研过程,我们深感“屏对屏”背后需要线下教师协同性实践的支撑,需要对所生成的学科课堂资源、师生互动痕迹等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进而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在线研修服务,让教研活动从依靠“主观经验”走向借助“数据支撑”、教研重点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培育”、教研形式从“专家引领”走向“大众学习”,从而有效化解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转化时的落差。

二、整体谋划:加强区域在线教研工作的顶层设计

面对当前在线教研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认识,基于“互联网+教研”的思路进行整体规划,为优化区域在线教研提供科学有效的路径指引。

1. 厘清区域在线教研的内涵特质

厘清在线教研的内涵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工作要点,扎实推进区域教研实践。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在线教研是指由专家导师、区教研员、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等构成的教研共同体,通过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共同探究教育教学中的热点与问题,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生共赢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相较传统的教研方式,线上教研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一是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了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超越物理限制,实现了教研时空的灵活开放;三是突破组织固化,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四是拓宽交互路径,实现了多方联动的信息交流。

2. 完善区域在线教研的运行机制

基于在线教研这一新型教研方式的内涵、特征与优势,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优化线上教研实践。

一是定向激励机制。区发展中心基于前期实践,统一为每所学校建立专属的学科教师发展资源库,并根据校情建立定向激励机制,分别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资深名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鼓励他们更好地融入区域在线教研活动。

二是双向互评机制。我们尝试改变由区发展中心评价学校、教师的“单向输出”局面,通过线上问卷、访谈等途径建立“教师-区发展中心”双向互评机制,开放意见听取渠道,收集整理教师在“武进区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上的多种反馈信息,为区教研员指导教师教学和研究提供数据指引。

三是动态跟踪机制。区发展中心利用“武进区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在线记录学科教师学习数据、思维表征、情感动态等的变化轨迹,通过“个性化、大样本、全流程”的大数据建模,在关键性事件与节点上对教师提出反馈建议,以此作为教师综合评价的数据依据。学科教研员则可从海量数据中洞察教师的短板与潜力,精准驱动优化每个教研环节,由此实现区域在线教研需求定位人性化、研究过程数据化和结论依据实证化。

三、系统推进:实现区域在线教研实践的优化升级

基于观念迭代、信息交互、深度卷入、协同备课和实证教研等科研理念,我们整体设计区域在线教研操作流程,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和应用,不断迭代优化区域在线教研范式,促使在线教研朝着精准化、长程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1. 大数据诊断:精准定位教研需求

为了让在线教研活动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探索以大数据技术赋能在线教研,力求做到精心筹备、精准教研和精细实施。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研需求定位策略具体分以下几步实施。

其一,“云采集”:在线收集问题。我们利用企业微信与各基层教研负责人保持长线沟通,根据各校校情分析出共性问题;然后再根据当前实际教学需要,通过“问卷星”等平台进行线上调研,收集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例如:数学教研室借助“微校”平台面向全区数学教师开展调查,统计梳理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达成度”“学生课后作业的设计评价”等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教师需求出发组织教研活动,从根源上解决了在线教研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

其二,“云共享”:举行线上座谈。围绕在线收集的问题,区发展中心开展线上座谈会,各校教师代表针对某一教研主题的合理性及后续实施的可行性等共同研讨,并将研讨过程实时直播或制作成视频,供更多教师观看并参与讨论。如在“数学思维可视化”专题在线教研中,数学学科组利用“腾讯会议”对相关学校进行指导,全区数学教师可全程观摩,并通过“弹幕”“留言”“举手发言”等形式参与研讨。

其三,“云交互”:智能诊断教学。学科教研员通过“武进区教师培训管理平台”收集教师的教学数据与问题,基于课堂上的教师理答、学生参与、互动模式及表现一致性等维度进行匹配性分析,并利用大数据技术生成教师个人专属的“数字画像”,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结构等多方面对教师教学进行个性化诊断。教师可通过线上座谈反思自身教学,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形成完整的“发现问题-交流反馈”诊断式教研交互链。如在区发展中心小学部(数学学科组)组织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同课异构活动中,专家、骨干、新手三位教师同台展示,我们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分别生成他们的“数字画像”(见图1),精准呈现了处在不同发展階段的教师的教学样貌。

2. 持续性跟进:力求实现长程教研

传统线下教研的优势是现场感强、参与度高,但缺乏后续的跟进指导。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长程化、持续性、跟进式教研新模式。

其一,试点检验。研训活动结束后,各校可以根据相应的培训主题设立班级试点,或通过“智慧黑板”进行课程录制,或与区发展中心约定观摩时间,进行线上课程直播。然后由学科教研员对试点班级的授课情况进行检验与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教学调整策略。

其二,记录打卡。试点班级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随时记录,然后通过企业微信发给区发展中心(具体学科负责人员),并完成记录打卡。这种基于真实情境与问题的“微分享”制度,让教研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及时接收、掌握来自教师教学的问题反馈,并利用碎片化时间为教师答疑解惑。

其三,云上研讨。区学科组定期举行线上研讨活动,基于“随手拍、随时享、随处研”的实际观课、教研情况,教研员与各校教师开展讨论,确定下阶段的教学改进重点、策略与目标,并在下次线上研讨时进行复盘、检查。例如:每周三是数学学科组的“云研讨”日,数学教研员会组织各校数学教师围绕“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等主题开展专题研讨。

3. 多元化参与:立体建构教研生态

在以往教研活动中,参与对象多为教师与教研员,没有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教研结构与生态。我们探索通过一系列在线教研活动打破此种局面,不断拓宽教研主体、丰富教研手段,提高区域教研工作质量。

其一,“线上招募令”:引入家社力量。区发展中心通过武进教育办公自动化系统发布“招募令”,引入优质家社力量,充实区域教研队伍。招募的对象除了有一线教师、教学名师,还包括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对教育有实践、有思考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等。报名人员在线填报资料、自选教研主题,区发展中心审核通过后统一安排参与教研指导。如在数学教研室组织的“回归生活本源,促进数学理解”专题教研中,一位学生家长分享了他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非正式数学学习引导的心得,让数学教师深受启发。

其二,“热点有话说”:广纳网友建议。为了营造开放、浓厚的研讨氛围,区发展中心小学部各学科组根据教研需求,在网上创建学科贴吧,不设权限与门槛,所有网友均可在此发表见解、互相启发,一些原本困扰一线教师多时的问题可能就此迎刃而解。如在数学学科组创建的“武进小学数学”贴吧,一些教师网友围绕“双减”“大单元教学”“数学逻辑”等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其三,“在线优课展”:融汇创新实践。“在线优课展”是基于当下疫情环境开展的线上课堂展示活动,在线授课的既有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还有一线普通教师。观摩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入线上课堂,对教师的在线授课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教师的线上授课语言、网络技术运用、多元评价实施等。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一大批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青年教师正在积极加入并且走向可持续成长。如在数学学科组组织的线上课堂中,各校青年数学教师所展示的原创短视频、flash动画、互动小游戏等受到师生和家长的称赞与喜爱。

(编辑 黄子珂)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转型教研互联网+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和俄罗斯教育数字化转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任重道远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与建议
教育信息化步入数字化转型时代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