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3-01-23钟茂初
钟茂初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全国统一大市场 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其重要内容,“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是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并针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这些举措将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发展方式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这些成就和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一,投入要素转变,推动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从传统增长模式中注重资本、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的粗放型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提升这些要素的使用效率,并且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数据等纳入到生产要素范畴而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其二,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和产业组织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各类经济活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融合,数字经济得以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推动力。其三,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国民经济朝着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在“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引领下,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全过程的绿色发展水平及程度大幅提升,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量、污染排放水平显著降低。其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国民经济朝着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国家发展不仅体现为人均GDP的增進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更好地体现了共享发展。其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民经济朝着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方向转变。经济增长来源更为均衡,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投资更加注重为中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出口结构更加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其六,发展的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包括国家经济安全性、产业链安全、抵御输入性风险与压力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防范社会风险转化为经济风险的能力等,有效地保障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商品及服务等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不同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没有人为障碍的统一市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破除影响市场规模有效扩大的障碍;其二,最大限度降低不同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的非市场因素的交易成本;其三,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要素优化配置,最大化地提高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水平;其四,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倒逼各经济主体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以获取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使市场主体之间形成合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合作优势;其五,使各市场主体在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中追求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目标。
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为此,要针对当前发展阶段不同要素的特性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切入。一是对于土地要素而言,通过设计合理的机制,使各类土地的权益人获得同等水平的收益,避免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生态保护责任和其他责任的土地权益人承受利益损失。二是对于劳动力要素而言,努力使农民工、新型就业者获得与正规劳动者同等的收入,并享有同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三是对于资本而言,使流向各领域、各类企业、各行业的资本收益率水平相当。比如,在合理考虑风险因素的前提下,流向实体经济的资本收益率应与流向虚拟经济的资本收益率相当。四是对于数据要素而言,合理地对数据进行确权,以确定数据要素的权益人,数据确权的原则是有利于数据要素扩大市场规模和进行市场交易。搭建要素市场交易的全国统一平台,避免各区域、各领域、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互设障碍。市场交易机制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要素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五是对于自然资源而言,要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形成符合国际供需关系的资源价格,最大限度避免国内各区域之间、各企业之间因过度竞争而造成整体利益的损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产业层面,围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通过提升最终需求质量和消费升级,来寻求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任何产业的发展、产品的生产,其终极目的是满足最终消费需求。因此,推动哪些实体经济产业发展,要以有效激发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和质量提升潜力为着眼点,从中分析判断和选择有前途的关联产业。不能使下游产业成为产能过剩产业、投资依存产业、虚拟经济依存产业、粗放型低质量产业,因此,要重点选择居民消费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大、替代升级空间大的关联产业作为下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某些最终消费产业需求不旺,是由于其产品质量不高所致,而制约最终消费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又是某些上游关联产品质量,对于这样的“质量瓶颈”产业,如果能大幅提升上游关联产品质量,就可能会有效改进下游产业直至最终消费产品质量,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提升和需求升级。在企业层面,应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以质量竞争带动各产业的创新发展。企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来源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又有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之分。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多数企业采取价格竞争模式。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的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以价格取胜、数量取胜的竞争模式,不再适合我国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应彻底改变以往的价格竞争思维模式,形成满足消费者质量需求、创新需求而非数量需求的思维,使企业之间围绕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展开竞争,进而良性推动整体产业产品质量提升,同步促进相关消费品质的提升。
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构建高质量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关键少数企业,要由具有国家长远战略意识的企业家掌舵,要有中长期持续推进的行业目标和夯实行业基础的发展步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其规模扩张还是其收益率的来源都需要有切实的物质基础,不能被没有物质基础的短期高收益率和快速扩张势头所左右;对于持续扩张的产业,其全产业链中的技术基础、制造业基础应自主可控。国家政策可在这些方面形成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发展实体经济,还要切实防范各领域、各种形式的脱实向虚倾向。其一,数字经济的发展,要以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为主要方向,防范数字经济脱实向虚走向没有可信物质基础的虚拟化方向。其二,不能片面地理解“双碳”目标,要认识到部分高碳产业是由其产业特性所决定的且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键点在于如何推动高碳产业的碳效率提升,而不是彻底挤出。防范过当超常发展低碳产业而导致脱实向虚。其三,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金融工具的介入应适当,防范高杠杆率可能会给原本良性发展的制造业企业埋下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的问题,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举措。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推进国内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内需、全面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其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新业态、新产业的发育和成长,特别是重要产业的培育成长,都需要有足够规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需求增长为其实现前提。如何充分挖掘我国14亿多人口以及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市场需求潜力?创新创造新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经。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针对不同特征的消费群体,创造与之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只有通过创新,才可能使市场潜力转化为实质性的内需增长;与此同时,只有通过创新形成与市场需求高度适配的供给,才能形成持续成长的产业并为全社会提供稳定的就业及稳定增长的收入,进而带来全民购买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创新,扩大内需与催生新增长点才能形成良性的互相促进关系。其二,推进国内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直面的问题就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因此,要寻求解决发展所需要素和资源的有效路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要素增长的根本动力。例如,通过要素市场化的深化改革,促进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等知识要素得以充分利用;再如,通过创新,以新材料、替代材料去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如,通过新能源、新能源产业技术去替代传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关产业技术,绿色技术去替代传统产业技术,提高生态环境要素的使用效率。其三,推进国内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效解决“堵点”“断点”问题。由于全球经贸环境急剧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某些重要节点,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障碍。因此,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着力弥补相关产业的短板,使我国已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制造业,成为“无堵点”“无断点”“少短板”的高质量产业集群。同时,使具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就在国内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之在国内可循环的条件下形成规模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如果一个产业集群在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形成完整产业链,那么这一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全球竞争优势产业将是市场导向的必然结果。
发挥好创新驱动的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动力基础,着力推动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战略方针的具体落实可从以下方面去探寻路径。首先,为全社会提供创新领域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特征。创新的溢出效应,能够为全社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从宏观和长期视角来看,突破性创新的社会收益远大于创新本身的直接收益,因此,政府可以为激励创新进行政策性的投入。一是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全链条得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驱动发展目标。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二是对基础研究持续投入。基础理论研究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源头。由于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人才很难直接从市场中获益,政府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必要投入,并为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提供有效激励。三是建设大规模研发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四是通过国家级研究机构或大型国有企业,直接对某些关键领域或示范性强的技术展开突破性创新活动,起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带动作用。五是通过区域政策促进创新先进城市发挥其辐射效应。六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起到孵化作用,政府作为重要的最终消费部门,其购买活动可对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起到引领作用。其次,加大我国各层面研发强度。当前,与中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领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投入比例与研发人员比例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缩小我国在创新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加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再次,探索制定有关创新的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制度政策。创新活动,特别是那些能够形成新技术路径、新理念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性创新,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共同激励,即运用市场、产权关系、经济政策等手段以激励创新活动的展开。一是激发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是理顺创新者(包括技术研发者、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创新成果的产权关系;三是形成各个创新主体内激励员工创新的机制,激发人才活力。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来实现,需要从改革实践中探索出适应性好、实效性强的激励政策。最后,强化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和国际标准战略。想要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就需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技术领先的企业,使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形成持久的领先地位。专利技术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核心资产,掌握专利技术的企业应努力把技术转变成国际标准,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树立企业的核心优势地位。“标准”之争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技术扩散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只有抢先制定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标准并使之迅速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标准”,才能有效地占有该产品的市场。只有拥有了产业关键性技术的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才能真正使其产业链供给链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基础。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协同本国企业形成国际标准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参考文献】
①刘坤、陈鹏:《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8日。
②鐘茂初:《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2期。
③李元丽:《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快形成新格局》,《人民政协报》,2022年4月19日。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