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深蓝渔业高效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深耕“碧海” 做海洋科技自立自强的先行者
2023-01-23陈心妍
■ 本刊记者 陈心妍
把海洋建设成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巨大“蓝色粮仓”,是我国海洋科学家们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梦想,也是浙江省深蓝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探索攻关的终极旨归。
实验室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建设,于2020 年11 月通过省科技厅的认定。近两年,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浙江省“海洋强省”的战略要求,在国内海洋渔业资源保鲜、加工与冷链物流研究、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为浙江省传统海洋渔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及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新鲜速递:“蓝色粮仓”的破题之道
随着伏季休渔期即将结束,浙江各地码头汽笛声响起,一批批不同类型的渔船陆续解禁,争“鲜”出海。而从深海中捕获的活蹦乱跳生鲜,只需30 分钟即可实现高质化极速加工,锁住最鲜活的营养美味,再将其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这环环相扣的新鲜速递背后,靠的是实验室丁玉庭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撑。
海上加工船
针对海上产业链“捕捞作业精准化、源头保鲜高质化、加工船载工程化”三大技术难题,丁玉庭团队对症攻克,不仅有效降低了综合能耗和误捕率,提高了渔获物的鲜度品质,破解了传统冻结的能量回收难题,提升了船载冷冻保鲜加工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解决了海上移动加工与清洁生产的“船载工程化”行业技术瓶颈,变革了“海上捕捞—陆基加工”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渔获物的30 分钟快速锁鲜与高值加工。
实验室积极凝练科研成果,在国家“863”计划和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海捕渔业资源低碳高效开发与船载高质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1 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此同时,实验室形成知识产权108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0 余件,成果技术已经在我国90%以上的远洋渔业企业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42.73 亿元,出口创汇2244.05 万美元,产品获美国FDA、欧盟和日本等国的出口许可,船载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发展至今,实验室已成为国内远洋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保鲜、加工与冷链物流研究领域远洋水产品加工的优势和技术引领单位,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形成了深厚的研究积累,成功打造了科技推动海洋渔业资源低碳高效开发利用的典范。
融会贯通:基础研究走向产业的开拓之举
大部分的科研人都有同样的困惑——基础研究做得扎实,但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落地,很可能要面临着项目搁置的尴尬。如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实效?实验室给出的答案是,主动抓住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打通产学研信息鸿沟,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目前,国内海藻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实验室围绕海藻多糖增值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这一核心内容,创建了不同分子量群海藻多糖靶向规模化制备新方法,建立了透皮吸收能力强、长效稳定肠道靶向释放纳米载体生产技术,集成精准功能导向复配技术和分子填料共混技术,建立了从海藻多糖制备到系列健康新产品产业化生产的一体化开发方案。项目成果在相关企业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每年高值利用大量海藻原料,有效促进食品配料、健康产品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这一成果获2020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同时,实验室还致力于提升社会服务成效。2022 年疫情期间,实验室响应省科技厅号召,开展“助企纾困”专项行动,实地走访和线上联系企业20 余家,开展各类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12 场,解决各类技术需求问题。此外,实验室本着满足科技创新需求,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不断开放共享实验室内的设备资源,已为30 余家单位提供了检测与测试服务,服务次数70 余次。
筑巢引凤:人才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实验室充分发挥省级创新平台的“筑巢引凤”功能,围绕深蓝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这一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具有鲜明特色、合理结构、互补专业的创新型研究队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柯志刚博士便是其中的一员。
省深蓝渔业高效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大楼
2019 年,柯志刚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举办的“杭州·青年学者”论坛,他深刻地意识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水产品加工领域可能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实验室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吸引,他主动申请调动加入实验室,开始从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深蓝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
“实验室在科研场地、设备、研究经费和人员等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大力支持。依托实验室平台,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研究出改善水产品风味、色泽的方法,相关成果为产业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柯志刚表示。
自筹建以来,实验室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一方面,通过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浙江省院士工作站、学校对本专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途径、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对引进的高端人才采取以实验室和依托单位管理为主,政府补贴、创业激励等人才激励政策为辅的管理方式,给予人才驰骋的广阔天地。
人才兴则事业兴。截至目前,实验室已有教学科研人员66 名,博士学位62 人,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97%,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 人、国家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2 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人。
在未来,实验室将实行资源集成、力量整合、效益共享,进行深蓝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相关理论、技术与装备的研发、集成与延伸,打造国内领先的深蓝渔业资源加工利用基础理论、陆海联动保鲜贮运技术、高值化全效利用技术、船载保鲜与高效加工装备创新基地,推动浙江省乃至全国深蓝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