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境任务创设的实践思考研究
2023-01-23李娟芳
李娟芳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随着课程的深化进一步对课程内容做出优化和调整,凸显学生主体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语文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语文核心养的提升。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变得更简单化,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内化知识,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供支持。
一、高中语文情境任务创设的实践意义
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高品质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将课堂情境创设作为教学深入的基本落脚点,在语文课堂情境中详细划分为个人体验、学科理解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1]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文知识与课堂情境之间的构建,在这一教育观念中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课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情境任务课堂的创设不仅能将知识运用在生活的多个方面,还能将抽象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化,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多元化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语文教学中引入情境任务创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兴趣。针对情境创设而言,教学中呈现一定的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特点,结合高中生在成长中的特点,如活泼好动,将知识内容和教学相结合,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教学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将兴趣作为一个导向,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转化效果,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简化教材中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内容。语文教材涵盖的一些课文,很多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远的距离,引导学生精准地掌握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一些教师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机械的方法加强学习,长时间处于这样的学习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2]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点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将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立体化、直观化的方式进行处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同时促使学生遵循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多元化的语文情境任务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表演、绘画和朗读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任务情境中针对学生的弱项进行锻炼,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支持。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自身职业性能的提升,保证具备从教材中发掘促进情境任务创设的相关要素,为学生的综合性练习、学习交流提供空间,并且在对语文的深度学习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情境任务创设的实践现状分析
随着高中语文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教师将任务群和学习情境相融合,但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将这一环节作为关键,并没有真正将任务和情境进行贯彻和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境氛围,缺少真实情境
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对“情境创设”没有深刻理解,认为就是为学生播放视频、图片和音频等内容,如在讲到《春江花月夜》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感受画面中的唯美,进一步感受诗人创作内容时的复杂心境;或者是在讲解有关人文景观内容时,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景色之美。以上的方式都是传统教学中营造氛围的主要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任务创设。因此,学习情境创设需要建立在一定背景和场景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学习框架,注重学生的思维发散为学生带来独特体验。情境创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对应的学习场景,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3]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融入学习任务的情境中,做出较为真实的评价,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完成学习任务。
(二)注重问题教学,脱离认知情境
提问这一环节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在任务群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情境中为学生设置和认知相符的学习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学生设计单独问题,和学生的认知情境有所脱离,如《故都的秋》这一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描述,做成明信片并在上面写上推荐语,进一步查询有关学习内容,掌握作者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探究写景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等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学习任务和情境都要将语文言语实践作为中心内容,没有将教育观念和学生的认知相融合,从这一点出发缺乏对任务这个大概念的认知,难以实现语文知识和问题之间的有效合并。[4]
三、高中语文情境任务创设的实践策略
(一)引入名家朗诵内容,创设课堂任务情境
针对“朗读”这一环节,能将教材中原本无声的文字变得更加动态化,也是有声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教师可以在无形中引导学生从“默读”变成更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方式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更好地与文章内容、情境和情感产生共鸣。朗读同样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条件,作为一种有较强实用性的学习技巧,教师可以结合原文的特点,为学生开展多样性的朗读活动,如集体、个人、分角色和分形式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中景物情境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实现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5]例如,在学习《蜀道难》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朗读,之后再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教师做好对学生朗读的表扬和肯定,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流露出真情实感,对课堂知识点产生初步的认知,之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专业播音人员朗读《蜀道难》的视频,为学生抛出思考性问题:“学生和播音员之间的朗读方式有哪些不同?”进而引导学生针对朗读技巧进行梳理进一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如“节奏掌握、音调高度和情感变化”等。最后,教师组织班级学生朗读《蜀道难》,遵循古诗中的情感基调,将学生带入李白视角,从而掌握古诗的核心内涵。通过古诗朗读这一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实现学生共情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
(二)模拟教学情境,拟定关联任务
语文教学大多数都发生在课堂环节中,教学中不能真正接触到真实情境,都是通过模拟情境方式,假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复杂情境进行体验,促使学生遵循问题实现知识探究,完成在语文知识中的深入思考和认知。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内容时,很多教师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品读,如“景物的悲凉、清和静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景物寻找。但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探究,如在一杂志中针对“秋之韵”的视频进行征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故都的秋》作为内容,会怎样结合内容编辑视频?之后教师提出在视频创作中需要遵循的条件:第一,要求学生通过分类图的方式对文章中的景物进行分类;第二,在视频中做好对景物的组合与取舍;第三,为视频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并且写出一段优美的脚本。教师为学生设置的模拟视频拍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我”这一角度出发,成为一个“鉴赏者”在走进景物中进行深入交流,能发现景物拍摄和写景之间有相似之处,不仅将景之味体现在景物的形、色方面,还进一步体现在姿态方面。同时,教师为学生设置分任务,为学生完成任务起到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制作梳理分类图能从不同方面感受秋的景色,并对清、静、悲凉之间有相互影响的部分,教师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探究,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浅到深感受文章的整体意识,进一步精准地感受三个“来的”中涉及的清冷和孤寂审美偏好。也通过视频脚本创作方式传递出秋韵,通过情境创设方式完善任务引导效果,不仅是促进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依托,还是凸显学生主体意识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6]
(三)承载模拟表演教学,创设课堂任务情境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模拟表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融入文章中的角色里,将自己想成文章中的人物,并且通过第一视角对其中的情节和动态进行表演,在情境感受中深化文章的主旨内涵、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等内容的理解。[7]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中引入的内容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经典情节方面可以为学生的课堂表演提供支持。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模拟表演教学方式的重视,通过“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为课文之后的讲解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雷雨》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解说内容,结合文章内容为学生准备“雨衣”“绝命书”“衬衫”等道具,为学生的“课本剧”增添真实感性。[8]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文章中的不同任务,如鲁侍萍、周朴园、鲁大海和仆人等角色,为学生发放人物道具,并且要求学生能遵循自己扮演的人物心理角色对后续的故事情节进行渲染,发挥想象,进一步体现在模拟表演互动中的主导地位,保证学生能在表演和观看中掌握文章的主旨含义,随时对文章产生较为深入的连锁记忆,实现语文课堂体现的综合性和时效性教学效果。
(四)注重相互转化,创设真实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具有创意性的学习任务情境。生活作为阅读与写作的源泉,也是真实情境教学的一个真正目的。在学习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探究性的情境任务,使学生能从较为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语言和文化,如在学习《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内容时,文章属于人物通讯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9]结合如今的社会发展情况,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任务如下:在社会遭遇流感攻击时,生活中有无数个让人泪流满面的情形,同样也让我们感受到英雄人物的伟大。从“英雄真美”这一主题深化以下学习任务:第一,引导学生阅读《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文中寻找两处有关细节的描写,写一段200字的文字,表达出人物具备的精神。第二,某位学生在描写“英雄真美”这一人物通讯内容时,仅仅对其中的零散事件进行了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采用的描写方法,进一步补充一些描写细节。第三,班级中有一位校园报小记者,他想为最美志愿者进行报道,并讲出其奉献精神。教师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学习为学生带来一定的语文学习体验,倡导教师注重情境和任务二者之间的拓展和细化,进一步加深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衔接,促使语文学习中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再如,教师可以从读、写、演之前的转化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其中读是基础,写是发展,演是综合运用,学习《老人与海》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书中内容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引入“发现硬汉”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拍摄一段微视频,针对内容做好解说词,对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如硬汉类型可以从以下两种类型入手:现实生活中的硬汉,其他小说中的硬汉;针对硬汉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解说要有对现实发展的思考,如生活中针对硬汉有哪些误解、硬汉精神是不是如今社会所缺乏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奠定阅读基础,之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化、表演过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思想出发保证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并且在任务引导中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情境化和任务活动是教学中的两个关键点,情境任务也成为语文教学将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提升,实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共同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发展提供支持。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读写、模拟等方式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交互性,从学生的思辨力、表现力等方面为情境创设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