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题型总结中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2023-01-23孔艳晓
孔艳晓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历史思维作为一种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能让庞杂的历史知识更加系统化、逻辑化和体系化,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才能辨析现象、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也才能正确评判各种思想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一线教师会注重调动学生的感性因素,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兴趣等,这些因素能给思维提供强大的动力。一个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就越大,就会跳脱现实束缚建立思维的高度;想象力愈丰富,愈有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体系,愈有利于思维的扩展;意志力愈坚强,愈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驾驭自己的情绪,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兴趣是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但这些因素能调动的思维还是浅表性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发展,达不到高水平的思维。区分个人思维层次和智力层次的有效指标是思维品质,这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体现在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这几个方面。本文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通过题型总结使历史思维能力在这四个层次上递进。
一、立足概念理解,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系统性思维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程度。思维深刻则思维抽象逻辑水平就有广度和深度,按照辩证逻辑思维抓住规律和本质。培养概括能力是发展思维深刻性的重要方式,可以把语文学习的概括方法迁移到历史学习中,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推理,深化至本质后再分类和理解语句。我们一方面对材料的理解立足于概念,分析材料类属后抽象概念,再由各层次的含义分析概念的要素及结构。材料层次可分为语法结构、表面结构(人物、时空、评论)和深层结构(因果、个体整体)。而另一方面对材料的阐述,不是照搬阶段特征也不是照抄材料描述,而是能够解释材料概念的实质和结构关系。这样层层递进式地分析概念将材料解读透彻,思维能力随之深刻化。以2019年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题目史料节选于美国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的《世界:一部历史》一书,作者梳理了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历史的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条时空坐标图示,设问要求就图示提出自己的见解。
此题难度较大,材料题材新颖、术语型语言表述、涉及的史实时空跨度大、学术观点晦涩难懂,这种情况下学生是非常紧张的,如果没有一套扎实的审题技巧是无从下手的。所以复习备考中侧重训练学生审题模式的建立,立足于建构概念理解结构的步骤。首先,略读材料。题材属于权威史家的学术观点,涉及的史实是通史型跨阶段史实,宜进行整体总结不宜局部分析,因为不论引用哪部分断代的国别史可能都不能准确对应整体型观点。其次,理解材料。专题大概念一目了然是“历史进程”,两个角度两层结构“自然”的和“人文”的,这样分析概念的结构简洁明了。最后得出整体性见解“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共同构成人类历史发展”“自然进程加剧文明冲突”等,论述史实抽取材料中呈现的三个阶段的自然角度和人文角度相互关联的史实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审题模式所用方法是理解概念的分析法,建立在概念式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在题目题材新颖、观点陌生、表述复杂的情况下,是不能过度纠结材料的,而分析概念的角度就使得思维跳出干扰,只要能归纳简洁明了的概念和结构即能答题。
二、转换审题角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反映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它表现在既能从不同角度考虑同一问题,又能从同一角度考虑不同问题,还不会过度纠结非主要问题,还能运用规律组合分析问题。不同历史阶段的相近社会现象会被不同解读甚至界定矛盾,这就需要解读者转换角度、立场,增强思维的灵活性。相同设问角度不同结构材料一样的需要灵活作答,如同是原因类设问,材料主体是现象的社会背景就要答阶段特征根本原因,材料主体是现象描述就答直接原因,材料主体是现象的后续表现就推理其前身表现。还有不同题材的材料要注意不同侧重点,文字类材料要注意语法和语气,图片类材料要注意时空背景审主体,地图类材料注意不同区域特点,数据类材料要注意数据突变点和趋势。以2019年全国卷Ⅲ第41题为例,此例节选于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以文字型表格罗列了20世纪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成的三出话剧,设问要求提出论题论述。
同样按照概念化审题的步骤解析此例,从题材到概念再到结构最后论述成文,详答不再赘述。我们此处讨论的思维灵活性的重点是要区别不同角度,对比不同题型。此例与前一例不同,首先,材料题材不是学术观点而是文学作品,这种题材迷惑性很强,学生很容易陷入文学的思维按语文科目作答,成为论述“汤姆叔叔”的故事,完全脱离历史。如果材料是社论、政令文件等题材,都会出现脱离历史的状况,因此要训练学生保持历史思维应对不同题材的灵活性。其次,材料中出现同一作品在不同时空被不同解读的现象,如果学生不具备时空素养也会脱离时空空论改编的“汤姆叔叔”的故事,这就要训练学生不同时空不同立场应对同一问题的灵活性。最后,两个例题的设问一定要严格区分,论题的表述是结论性观点,见解的表述是自我主张,这就要训练学生应用不同语言风格表述的灵活性。12分论文题的题型每年都会变型,学生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尽可能全面地总结区别不同题型。
三、规范解题步骤,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体现思维的效率,思维缺乏敏捷记忆总是很慢总要反复记忆,阅读速度概括速度都会慢,有的学生会归因为自身的慢性子,实际上是阅读记忆效率低、思维程序混乱。敏捷性是训练的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对大脑又快又准确的训练就能提高记忆力,可以结合节奏频率技巧训练。审题敏捷则是速读材料、迅速提炼关键词、熟练概括概念要素,最后熟练掌握历史阐述的方法。为说明思维由深刻到灵活再到敏捷的递进,再以2018年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题目史料节选于陈真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一书,提供了张之洞创办近代企业汉阳铁厂进程的案例,设问要求提炼启示予以说明。
依然按照概念化审题的步骤,题目题型分析如下:1.材料题材是常规史料,论述时直接归纳材料时空特点。2.材料概念“现代化”在设问中直接提到,而且是常规概念,可以避免作答偏题。3.启示类表述为对当代的影响,论题类表述为对应时空的阶段特征,二者要灵活区别。所以虽然依据的是同一种审题模式,但不同题型从题材到设问再到语言表述都要灵活区别。当然初始阶段只能较慢地按照步骤进行分析,但经过有序强化的训练,解答步骤会转化为潜在认知机制,能够直至做出快速的反应。思维既规范又敏捷不仅推动学生思考的进程,还会促进学生构建概念的网络结构体系。
四、打破思维惯性,跃升创新性
具备了上述三个层次的思维,已经是逻辑严谨、规律有序的思维,但要达到高级的思维,还应使思维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是以感知、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思维主体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基本形式包括辩证思维、想象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
再结合前述例题来说明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寻找新颖的审题角度,如辩证思维就可运用于第一例。第一例中根据材料直接得出结论“自然进程带来文明冲突”,材料中的论据资本主义侵略、一战及二战等是高中阶段世界史部分侧重讲解的内容,是“根据材料”的作答。若具有辩证思维的话,这些论据稍作发散就可联系到文明冲突后人类社会秩序的不断规范,如一战后国际联盟的产生、二战后联合国及货币市场等其他体系的建立,然后得出结论“历史在规范中进步”。这一结论虽不是材料作者主要传递的信息,但世界体系的内容也是世界史学习的重要部分,属于“联系所学”的作答。再如第二例中学生具有想象思维的话解题角度就能抓住三个时间点,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想象出人物的不同时代形象,最后得出论题“文学创作适应时代的发展”。还比如逆向思维可运用于第三例,材料中表述细节多,归纳概述启示还是有难度的,这就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从设问切入。设问要求作答现代化的启示,可以根据产业现代化的概念要素列出答案要点,如生产组织形式、能源结构、资本结构、市场需求等,再用材料中对应的表现充实要点即可。
综上所述,思维是否深刻、是否灵活敏捷以及是否新颖是区分学生思维的指标,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师之所以呈现出了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就是因为固定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思维层次。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优势,因势利导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即利用分析、综合以及比较的方法给出最合理的推论,这就是对思维的要求,不再只是对知识的要求。所以缺少思维的历史课堂教学,只能是过往历史事实的堆砌,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实际效能。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具备了研究能力,才是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