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三重意蕴*
2023-01-23王兵
王 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从哲学层面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概括提炼,既为更好地理解把握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品格、鲜明特质、精髓要义指明了方向,也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武器。我们要全面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
一、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关于党的理论创新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报告也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可以说,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这一理念鲜明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进一步彰显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价值立场。
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围绕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各项工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需要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深植人民情怀,主动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实践中提出来的。”我们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功应对现实和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风险和挑战。
二、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自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概念,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这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自信自立的鲜明特质,彰显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豪迈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自信自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条件。我们从国情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出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这些伟大实践的推进和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与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分不开,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分不开。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特别是面对外部的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要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我们还要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中国发展方位,深刻洞察新的时代特征,赋予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守正创新又作了清晰的概括,强调“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新时代的十年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推动理论、制度、实践等方方面面的创新。我们党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创新性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新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说了很多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涵盖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飞跃。比如,我们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项改革方案,推动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塑,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要坚持守正创新,继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实践、现实和问题导向,围绕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何切实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治理实践,如何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问题,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四、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征。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在党的二十大上,他又进一步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15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去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对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不断丰富发展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比如针对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再如,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的问题,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深,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五、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路径。
坚持系统观念,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领航掌舵,运用系统思维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局谋划和战略部署,提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在具体领域中,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坚持全国一盘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注重综合施策,整体布局系统谋划各项事业。我们将面对更加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面对更多两难、多难问题。前进道路上,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必须始终加强前瞻性思考,以科学预见形势发展和未来走势的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发展大势,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注重战略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必须始终加强全局性谋划,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大局中进行思考和定位,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
六、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大党之大、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底色早已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之中。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与实际行动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方案,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们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扎实推进国际减贫交流与全球抗疫合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以协商化解分歧,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这就更加需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并立足“两个大局”对我国和世界的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综合来看,“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与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