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
2023-01-23
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前身是1990年成立的地矿部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2004年建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壳变形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2007年正式成立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于1956年创立,现有在职职工226人,其中141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149人具有博士学位。作为自然资源部地质科研事业单位,地质力学研究所的科研定位是:“一个基础、两个应用领域”。“一个基础”是开展地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两个应用领域”是将地质力学理论应用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和矿产资源勘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地质力学研究所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的地质科研队伍。
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活动构造、地应力、第四纪地质和生态与气候等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人员组成,在活动构造、地应力、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研究领域具有传统优势。先后开展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川藏铁路、大亚湾核电站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选址与地质安全问题的研究和昆仑山、汶川、芦山、鲁甸等多次重大地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一、二等科研成果奖近百项。地质力学研究所将在科研场所、实验平台、资源共享、经费投入、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重点实验室开展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科研环境。
目前实验室定位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面临的活动构造与工程地质安全问题,定位于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风险、地质安全评价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通过活动构造、第四纪地质、构造应力场、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等多学科研究,揭示活动构造体系及动力演化过程,查明活动构造对重大地质灾害的制约和动力学机制、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重大地质安全问题演变过程与破坏模式,构建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与综合防控技术方法,建立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风险防灾减灾科技交流平台和研究基地,提升地质安全试验测试与设备研发能力,培养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领域高水平中青年领军人才与博、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重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