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使用编制资源 保障发展刚性需求
2023-01-23宝鸡市委编办
●宝鸡市委编办
机构编制资源是稀缺资源、宝贵资源。陕西省宝鸡市针对编制资源旺盛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研究出台《关于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意见(试行)》,在编制周转、挖潜创新、统筹使用等方面主动探索,推动编制资源集约化、节约化利用,为中心工作和重点领域提供编制保障。
一、做好编制周转文章,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当前宝鸡市编制管理的突出矛盾是总量控制下的结构性缺编,主要表现为县级行政编制紧缺问题突出、事业编制缺编与空编现象共存。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全市“一盘棋”,在市、县(区)两级分别建立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周转池”,将闲置的空编资源活化运用起来,最大限度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一)建好“池子”。结合行政编制结构与需求情况,建立行政编制“周转池”,市级确定行政周转编制50名左右、县区各20名左右,主要来自机构改革收回编制、闲置3年以上部门收回编制、已完成职能任务或职能弱化部门核减编制、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单位核减编制等。根据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完善事业编制“周转池”管理制度,市级确定事业周转编制500名左右,大县300名、中县200名、小县100名左右,主要通过整合撤并机构、职能弱化减编、适当压缩空编、结余编制补充等办法调剂挖潜。
(二)管好“池子”。坚持“服务大局、保障急需,专项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单位申报、编办审核、下达使用、到期收回”的程序管理使用周转编制。超编或满编的单位可在近一年临退休等自然减员总数内,按照“退一核一”“退多核一”的原则提出周转编制使用申请。使用周转编制须充分调研论证,经同级编办商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下达,专编专用,明确使用期限。周转编制不计入单位编制总数,使用周转编制人员调离或退休(辞职)的、使用单位编制出现空缺的、使用期满的,及时予以收回。
(三)用好“池子”。行政“池子”重点保障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要支持在“三定”职责外承接重要工作急需充实力量的、党委安排调整配备干部的、引进急需紧缺或高层次人才的、结构性编制不足问题突出影响正常履职的部门。事业“池子”重点保障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用编需求,主要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支持。从运行情况来看,两个“池子”在领导干部配备、市级部门遴选、高层次人才招引等方面作用发挥良好,已为市交通、司法等部门核拨行政周转编制16名,为市地志办等22个事业单位核拨事业周转编制50名。
二、做好编制挖潜文章,有力保障重点领域
编制从表面上看是数字,但背后体现的是管理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通过对重点领域编制保障以及深层次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对“大口”“大块”“大条”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编制难题,既“保障”又“节约”,让宝贵资源用在“刀刃”上。
(一)盘活中小学校编制资源。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配、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县区全面实施“县管校聘”编制管理改革。编制部门实行总量管理、不再核编到校,教育部门根据备案制要求做好校际编制调整、落实实名制管理规定,推动教师由“学校人”成为“系统人”,有效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和城乡、校际、学科间师资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高于国家基本标准共核定2.55万余名,充分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用编需求。探索公办幼儿园人员总量控制备案管理。
(二)释放公立医院编制潜能。探索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备案制管理,在公立医院等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人员控制数管理等改革,按标准核定人员控制总量,并实行动态调整。在7个市级公立医院实行全员聘用制,在34个县区公立医院实行编制控制数管理,目前冻结使用编制7000余名,聘用医护人员1.9万余人,极大释放了编制潜能。同时,妥善做好与财政经费、岗位设置、社会保障等政策衔接工作,切实解决医护人员后顾之忧。为市县疾控中心调增事业编制90名,有效保障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三)推动“小散弱”单位编制整合。加大职能弱化单位撤并力度,将宝鸡陆港新城发展事务中心、宝鸡港务区管委会等10个单位职能整合,重组事业单位4个,撤销市环评所等事业单位3个,收回编制34名。针对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新成立机构用编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优先从原市法制教育培训中心等职能弱化萎缩的单位中“连人带编”进行调剂,有效缓解了集中筹措提供编制的压力。积极推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进一步节约人力资源投入、减少用编需求。
三、做好编制统筹文章,有序优化布局结构
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是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制度要求下,通过层级间、部门间、地域间统筹调配编制资源,使编制流动更加顺畅、编制管理更加科学、编制保障更加到位。
(一)跨层级“减上补下”。推动跨层级统筹编制资源,鼓励支持编制向基层、民生和执法一线下沉,为镇街下沉行政和事业编制,撬动更多力量、服务和管理资源向基层流动。将原市级的县区编制管理权限下放至各县区,市级管编制总量、县区管日常调整。对医保社保、退役军人事务等领域下放审批、服务、执法事项的,适当加强下级工作力量,保障下放事项接得住、管得好。适应基层工作特点,推进镇街编制资源统筹使用,探索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报酬统筹保障的工作机制。
(二)跨部门“减多补少”。强化跨部门统筹编制资源,结合机构编制管理评估、事业单位履职评估等情况,对空编较多且闲置时间较长单位的编制进行调整,收回市委办公室等部门行政编制、市苗木中心等单位事业编制,用于保障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所需编制。以市委中心工作为导向,将市委外事办、市招商局“强强联合”,组建市经济合作局,调剂解决行政编制20名,实现“减加协同”。根据职能配置和职责任务变化情况,按照“编随事走”原则,整建制划转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委党建办等机构,推动编制资源在部门间合理调整、有序流动。
(三)跨地域“减大补小”。积极探索跨地域统筹编制资源的机制和办法,推动县域之间编制动态调整、合理配置。综合考虑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行政区划、财政保障能力等因素,将编制由相对宽余地区调剂给相对紧缺地区。撤销了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西山建委建制,使用的35名行政编制划转主城区镇一级统筹使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向金台、渭滨、高新等主城区调剂事业编制460余名,持续优化编制资源区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