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 铺展高质量发展美丽画卷访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会芝
2023-01-23编辑潘娅丽
编辑/潘娅丽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截至目前,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单,已命名的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涵盖了全市山区、平原、沿海等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定位的地区,成为多层次展示天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如今,四季有景、绿水青山、碧海蓝天、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的美丽画卷正在津沽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会芝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天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统筹绿色发展、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鲜明导向,着力优化绿色空间和生态产品供给,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津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
记者:近年来,天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请您谈谈天津关于“两山”方面都有哪些可喜的变化?
王会芝:全市绿化水平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以生态大绿为目标,全力推进公园建设、绿道建设、道路绿化和社区绿化建设,绿化水平显著提升。天津秉承“城园融合,拥园发展”的建设思路,外环线500米防护绿带转变为生活游憩功能的环城公园,依托环城公园向内连接核心区铁路绿道,向外连接6大郊野公园及郊野绿道,形成“三环六廊”的生态系统。依托“林、田、水、景、园”串联“翡翠项链”,生态宜居空间不断拓展提升。2022年,启动实施“一环十一园”的“植物园链”建设,依托外环线绿带,串联起沿线刘园公园、程林公园等11座公园,涉及东丽、西青、北辰、津南、红桥5个区,面积约46平方公里,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绿色屏障,城市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张,绿色生态更加触手可及,惠及更多市民。百姓家门口“小而美”的公园也多了起来,实现了“开窗见景、出门见绿”,拓展了城市生态空间,增强了人民群众生态体验感。
湿地自然保护成效显著。天津湿地保护区珍藏着古海岸曾经的足迹,也见证着一座城市对于自然的珍视与敬畏。2017年以来,天津编制并实施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对七里海、北大港、团泊、大黄堡等875平方公里的湿地进行全面升级保护改造,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土地流转、湿地修复等重点工程,恢复湿地功能,保护好“绿色基因”。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湿地涵养功能不断恢复提升,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目前,四大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均为优良状态,每年有百万只候鸟前来栖息,七里海的鸟类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58种,曾消失十多年的珍稀鸟类震旦雅雀、中华攀雀、文须雀、北长尾山雀等又重返七里海。湿地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小气候等方面作用更加明显,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绿肺”。
绿色生态屏障构筑生态高地。天津着眼于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提出在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区。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5年多来,开展拆迁与生态修复、造林绿化、水生态环境治理、污染治理和综合监管等“十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宁河区永定新河林水生态区、滨海新区古海岸湿地绿廊(北段)生态区、津南区卫南洼森林湿地生态区、西青区绿廊生态区”等“十大重点片区”建设。屏障区规模性生态效益逐步彰显,屏障区建设有效协调了山水林湖草,森林质量不断提升,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73万亩(含部分水面),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二、三级管控区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呈现一派生机勃发、绿意葱茏的景致。屏障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屏障区加快推进了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片区和“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建设,一批绿色智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实现了产业由低中端向高端的转变,推动了绿色经济增长极的加速培育。
海岸线生态修复打造“蓝色海湾”。蓝色海岸线既是天津赖以生存的生态底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2018年,天津印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将全部自然岸线纳入生态红线,实施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措施。2019年,出台《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启动岸线和滨海湿地整治、修复项目。3年累计完成4.78公里的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和531公顷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大力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到2025年,整治修复岸线将不少于24.5公里,进一步扩大城市蓝绿空间占比。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捕捞总产量与2015年相比减少25%,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近72亿单位。“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美丽海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天津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请您谈谈天津入选四家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有何重要意义?
王会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天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探寻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西青区、蓟州区、宝坻区、津南区先后成功获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蓟州区、西青区王稳庄镇、西青区辛口镇、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成功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是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讲好美丽新天津建设故事的先进典型和实践典范,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津方案”。
记者:未来,天津又该如何走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王会芝:未来,天津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天津。
一是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结构调整,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坚持制造业立市,强化串联补链强链,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构建现代化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持续削减煤炭,不断提升能源安全绿色保障水平,建设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打造能源低碳转型的“天津模式”。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封存技术对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
二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稳步提升优良天数比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黑臭水体,确保水资源安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大力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坚持留白、留绿、留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空间格局,加强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4 个湿地保护和修复,提升“871”重大生态工程“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打造“一环十一园”植物园链。
四是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水平,更好地运用价格、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经济手段,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