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三维解读
2023-01-23杨赫姣
李 前,杨赫姣
(1.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2.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党的二十大报告将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列为大会的主题,明确回答并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赶考路上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和奋斗意志。干事创业、战胜困难,需要斗志昂扬、百折不挠的精气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立党兴党拼搏奋进的精神支撑,内蕴着党永葆先进性和生命力的精神密码,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闪耀着鲜明的时代风采。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之前提:筑牢信仰基石
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强敌、攻克难关、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立党兴党的根基和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筑牢信仰基石。
(一)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麓书院时曾深刻总结:“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 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了 “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是两个 “行”的重要论断,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理论创新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社会变革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出特点,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历史主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必须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领会基本原理、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同时,形成开放的研究格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理论研究要与人民大众需求相结合,关注 “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民众关心的时代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有针对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人们思想中的困惑、回答人们的问题、呼应人们的质疑,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视角和方法,深入观察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新动向、今日中国的新变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阐释。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呼应时代课题,回应人民关切,才能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文化因子,是世代传承积淀下来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以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的中华文明展现时代的风采并迸发出强大的精神伟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当代中国和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同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同 “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2]相融通,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易于广大民众的接受和认同。
(二)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我们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科学的理论为人民群众认知和理解,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培育高素质宣传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能够入脑入心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培育高素质宣传人才队伍是做好做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宣传者不仅要不断加强专业学术研究、紧跟理论前沿,而且要注重使用民众能够接受理解的表达方式,善于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口语化、形象化的群众语言,推进政治话语体系、理论话语体系向通俗话语体系转换,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探索多维宣传教育模式。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探索多维宣传教育模式是做好做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探索分众化宣传模式,将宣传教育的对象划分为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党外人士、基层民众,针对不同群体对基本理论的期待和要求,选择贴合各群体认知特点、理解水平的内容和宣传教育形式。探索双向互动宣传模式,广大人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也应是宣传者和实践者。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对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进行“望闻问切”,将基本理论与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对接,在解答人民的思想困惑、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真实的具体事例,在互动交流中引导人们形成正确认知、调动人们主动参与宣传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觉践行真理的内生动力。
广泛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媒介素养,拓展宣传教育渠道是做好做强宣传教育工作的保障。要积极拓展媒体宣传渠道,不仅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常规传播,而且要善于发挥融媒体优势,充分调动多元供给主体的创造性,制播系列微党课和通俗的理论政策类节目,打造思想理论传播品牌,增强理论产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积极拓展人际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示范作用,宣传干部更要做好基本理论学习的引导者;充分发挥新媒体强大的社交功能,通过朋友圈、短视频、公众号等传递党的理论和政策;充分发挥基层讲习所、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的作用,以讲座、沙龙等方式生动展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之关键:永葆赤子之心
气势如虹的百年征程中,永葆赤子之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关键要将理想信念内化为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思想清醒政治坚定,永葆赤子之心。
(一)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4]观百年党史,才能明辨是非曲直、把握主流本质,从而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我们才能全面、联系、发展、辩证地认识党的历史,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悟党的初心使命。
坚持“两点论”和 “重点论”相结合看待党的历史。坚持 “两点论”,一分为二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既要正确认识党曾经经历的数不尽的磨难、走过的弯路、遭遇过的挫折,也要看到党总结的经验、取得的胜利和创造的辉煌,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在失误中实现转折、从转折中开创新局的精神动力,同时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坚持 “重点论”,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线,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史、创新史、建设史;准确把握百年探索中的主流本质,即 “党取得的成功经验、创造的丰功伟绩”,从而明确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政治灵魂、价值取向、奋斗意志和高贵品质,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核心要义。
坚持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党的历史。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贯通过去、现在、未来,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动态发展史,凝聚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党前行中的每一步,哪怕是曾经的失误和曲折,都为接续奋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指明了光明的前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持续探索和艰苦斗争的历程中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辩证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源与流的关系,动态认清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孕育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生成过程,既把握百年精神谱系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又明确不同精神形态的时代特色。
(二)广泛宣传伟大建党精神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在于认知,而且在于认同,不仅要实现理论认同,而且要达到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从而增强政治认同和行为认同。因此,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广泛的宣传教育。要发挥好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和文化作品的滋养作用、拓展教育引导的方式和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党史故事,使伟大建党精神真正触碰并打动人们的心灵,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广泛宣传伟大建党精神,才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发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好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永葆初心、勇担使命。要将“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干部、广大民众正确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从而增进政治认同、感悟精神力量。在学校教育中,要认真研究学生在成长发育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规划设计 “四史”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循序渐进、层层提升,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情感的传递,使红色精神基因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沁入学生的心灵。在社会教育中,要抓住党员干部等重点人群,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的作用,采取理论研讨、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四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能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认知,实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
利用文化作品讲好党的故事。要发挥文化 “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将 “四史”内容融入文化作品的创作之中,深入挖掘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成长经历和典型事迹,通过文学、艺术等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文化作品能够使广大民众在文化的浸润中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升发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力量。
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渠道。革命旧址、革命文物、革命文献等都是红色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物质载体。要加强革命遗址的修缮、革命文物的保护,挖掘党成长发展和革命奋斗的故事,推动革命文化资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让每一处革命圣地和红色旧址、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革命故事“活”起来,让革命精神绽放时代光芒。要发挥网络空间优势,善于运用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介创建沉浸式空间,结合党的重要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动态图、H5 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提高宣传教育的代入感,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之体现:砥砺奋斗前行
孜孜以求的百年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将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转化为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带领中国人民描绘了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5]伟大事业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任务,我们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砥砺奋斗的实际行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一)坚持党的领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锻造充满生机活力、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加强政治理论、党史国史、时事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自觉担当新时代的光荣使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其中的思想精华融入党性教育之中,引导党员在修身立志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清正廉洁、执政为民。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党员间要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坦城相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组织监督、改进民主监督、发挥相互监督的作用,形成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充分激发干部的工作活力,形成争先创优、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
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的关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自我革命”列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不断提升自我净化的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自我革新的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四自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在风险考验中转危为安不断发展壮大的独特生存之道,是勇于自我革命的生动体现,因此要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提升党员的“四自能力”。提升自我净化的能力,党员干部要经常对照党章和党的纪律要求、对照革命先辈和先进模范检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动学习基本理论、阅读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书籍、构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关系,不断地端正思想、净化心灵、提高觉悟。提升自我完善的能力,党员干部要全面认识自己,能够客观评价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善于扬长避短,努力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严于律己、遵规守纪,慎始、慎微、慎独。提升自我革新的能力,党员干部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面对传统工作,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求稳怕变,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面对新任务新挑战,不能逃避推诿、推卸责任、避重就轻,要敢于正视矛盾、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开创工作新局面。提升自我提高的能力,党员干部要自觉读书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文化修养,善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坚持人民至上,在凝聚改革发展动力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凝聚人民共识,才能团结一致共同前行,只有汇集人民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无往不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在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引领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进入攻艰克难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形势复杂。党员干部要保持政治本色,做好表率引领,自觉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和利益诱惑,谦虚谨慎、诚心做事。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改革开放艰巨性复杂性的新挑战,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新风险,随时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坚守人民立场,始终牢记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找准自己的坐标定位,满怀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增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使命感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永葆干事创业、奋斗进取的精气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追求,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担当的宗旨理念。
党员干部要走好群众路线汇聚人民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了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树立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要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干事创业;要深入调研,倾听人民群众心声、了解人民群众诉求,及时厘清人们的模糊认知,及时化解人们的怨气怨言,尽心竭力为群众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物质精神双富裕”的观念、形成 “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意识,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向共同富裕稳步前行;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实现人人奋斗基础上的人人共享,保障社会公平公正;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感悟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凝聚起党与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前途光明,但荆棘丛生,我们要在凝聚改革发展动力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增强广大人民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艰苦奋斗的信心决心。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批判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孕育而生、赓续发展,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共识、奋斗主题、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与宗旨,是党战胜困难、克敌制胜、永葆活力的精神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