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状与需求分析对桂冠电力发展战略的思考及建议
2023-01-23潘翔振
●潘翔振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不断调整,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电力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笔者长期在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桂冠电力)从事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工作,现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西部陆海通道能源合作走廊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综合能源基地政策,以及中国大唐集团打造“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发展愿景,深入分析桂冠电力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及建议。
一、概况
桂冠电力(股票代码600236)是全国第一家以股份制形式筹集资金进行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的企业,2000年3月A股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划归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控股管理。桂冠电力股权结构为: 中国大唐集团51.55%、广西投资集团22.31%、其他股东合计26.14 %。桂冠电力按照《公司法》和中国大唐集团的管理规定,经营管理公司所属资产,并按照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投资。
桂冠电力以水电、风电、火电、光伏发电的生产运营、投资建设为核心业务,同时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电站检修、技术咨询等业务。在中国大唐集团发展战略指导下,该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高质量发展,呈现向“两个转型”“四强”“四优”战略目标加速靠拢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22年6月,桂冠电力装机容量1238.36万千瓦,其中水电1022.76万千瓦、火电133万千瓦、风电76.6万千瓦、光伏6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达89.3%。在役资产分布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山东、湖北等6个省区,拥有水电站41个、火电厂1个、风电场15个、光伏电厂2个。桂冠电力在广西区内装机1086.24万千瓦,是广西区内最大的发电企业,是广西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在职员工3687人。
二、发展环境分析
(一)区域宏观经济分析
广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2021年,广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24740.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15.51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8187.9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37.45亿元,增长7.7%。
(二)用电需求分析
2021年广西全社会用电量2236.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2%。“十四五”期间用电需求宜基于2021年正常用电进行预测。预计“十四五”期间用电量平均增速为8.8%,到2025年,广西全社会用电量达3200亿千瓦时,最大负荷5420万千瓦,发电总装机9429万千瓦。届时广西人均用电量约6200千瓦时左右,接近全国水平。
根据《广西“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广西在“十四五”时期将积极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施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一揽子”行动,构建清洁能源多元绿色供给体系,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清洁高效能源消费体系,坚持能耗“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能源消费转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节能,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三、竞争力分析
(一)优势方面
1.上市公司平台优势:桂冠电力作为上市企业,资产优良,抗风险度高,融资能力较强。未来一个时期项目投资资本金有三方面来源:一是留存利润转资本金;二是非经营性权益融资;三是年折旧资金的再投入。
2.人才优势:桂冠电力通过十多年的发展,人员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人员储备充分,前期高质量发展技术、业务专家级人员已打下基础,能够快速组建高质量发展队伍抢占项目资源。
(二)劣势方面
桂冠电力是广西的最大发电企业,而广西水电开发程度高,水电剩余发展空间很小;所属合山火电厂没有煤炭供应保障,和广西全区的火电共同承受核电投产影响利用小时偏低,盈利能力差;非水可再生能源项目占比小,参与核电建设条件不足,新能源发展起点较低。
四、对桂冠电力规划发展的建议
坚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再造一个新能源桂冠”,坚持“由河入海”,放眼海洋资源,掌控广西区域核心,谋划大湾区与经济带,立足资产分布省份,辐射全国,实施“绿地投资+资产运营”发展模式,做实做优清洁能源领域发展,做大桂冠装机、资本、效益规模,把桂冠电力建成一流清洁能源公司。
(一)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优化企业电源与区域结构
1.加快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打造红水河流域能源经济走廊
进一步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大唐集团《新时代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打造红水河流域能源经济走廊相关要求。在红水河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列入国家规划和入选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基础上,加速项目前期工作,狠抓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基地及早建成投产。深度排查基地规划风光资源风险敏感因素,落实项目建设土地,推动剩余规划项目加快获取建设指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打造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基地,构建红水河流域能源经济走廊。
2.用好龙滩水电站8、9号机组资源,将市场化并网新能源500万千瓦项目落实见效
推动以建设龙滩水电站8、9号(2×70万千瓦)调峰调频机组作为市场化并网条件,在广西区内配套建设总量为500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其中陆上风电项目总装机10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400万千瓦。深入开展投资决策分析,科学决策,优中选优,配好5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
3.积极争取海上风电资源,谋划建设海风产业园区
致力布局大型、超大型海上风电,探索发展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打造桂冠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打造智能化、大容量的风机及其配套一体的产业链,开展集“研发、制造、销售、建设”为一体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建设。以海上风电为龙头,集海面光伏、海洋牧场、海上旅游为一体的开发新模式,建设富有特色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二)发挥红水河梯级优势,深度开发水电项目
1.加快八渡水电项目核准建设
明确桂冠电力在八渡水电站开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做好项目核准工作和开工准备。力争在政府颁布禁止在八渡电站建设征地范围内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停建令”后,4个月内完成项目核准要件,核准后3个月完成项目施工招标并实现开工建设,项目开工后3年内实现投产发电。
2.稳步开展红水河梯级水电站扩机项目建设
高度关注水规总院新编制《红水河梯级水电深度开发规划》,按照规划初步意见,红水河梯级扩机项目建设240万千瓦:除龙滩二期140万千瓦外,还有岩滩40万千瓦、大化30万千瓦、乐滩30万千瓦。
3.加快推进抽水蓄能资源获取和开发建设
高度关注国家能源局全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强化与相关设计院的交流合作,掌握资源分布情况,完成资源锁定,推动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力争2025年底以前完成1~2个项目的核准准备,并在2026年实现项目核准和开工建设。
(三)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1.加快发展综合能源服务
积极开展综合能效、智慧用能服务,面向大客户,统筹桂冠电力系统风电光伏、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储能、充电桩资源,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整合能源控制参量、能源运行、能源使用等数据,建设以为用户节能为目的的综合能效、智慧用能示范项目。
2.抢占储能、氢能市场先机。加强储能技术的开发利用,抢占市场先机
在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家庭储能系统、无电地区供电工程以及未来能源安全方面持续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规模化示范项目落地。“十四五”期间,推动龙滩水电站超级电容储能联合调频项目建成,力争在电源侧完成2个新能源电源侧配套电化学储能项目。推动绿氢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公司庞大的发电规模优势,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形成一定规模的绿氢产能。强化与经济发达地区氢能产业园和其他氢能应用产业市场对接,促进氢能的推广和应用。
(四)发展碳资产业务,服务碳中和目标
1.打造碳汇市场交易平台
充分发挥桂冠电力在低碳履约服务、碳资产管理与营销、低碳规划、绿色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牵手集团碳资产公司积极参与广西碳汇市场建设。开展广西碳排放、绿证等碳汇交易,将平台打造成服务南方各省碳汇交易平台,实现年交易额2000万元以上。
2.扩大碳交易规模
初步估算,桂冠电力2023年清洁能源电量在448亿千瓦时左右,减少碳排量4032万吨,市场价值16.12亿元;2025年清洁能源电量在630亿千瓦时左右,减少碳排量5670万吨,市场价值22.68亿元。2022—2023年,积极参与广西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建立桂冠电力碳交易管理体系,对碳排放企业做好碳资产管理、碳排放审计、减排服务,碳配额交易等工作。合理规划相应制度,在低碳时代规避风险、提升企业碳交易履约能力。2024—2025年,开展碳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提升碳市场参与层次。结合桂冠电力实际,在碳资产项目开发、碳资产融资业务、碳资产优化管理、碳交易服务提供、碳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等碳市场核心业务与业务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动桂冠电力清洁能源发展,将清洁能源的优势转化为更大的市场价值。
(五)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流智慧企业
持续拓展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打造“数字桂冠”,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慧企业建设。建设智慧气象资源中心、智慧设备(设施)健康中心、智慧安全应急中心、智慧运营控制中心,通过“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建立“电厂状态可知、发展态势可预、执行过程可视、指挥调度可达、绩效结果可评”的数字化模型,构建“自学习、自适应、自趋优、自恢复、自组织”的“无人数字化电厂”。
全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企业生产运营深度融合,培育数字化转型成果,培养数字化转型人才,持续巩固和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围绕生产经营核心业务,以实用和效益为导向,以智慧厂站为基础,以信息高质量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为途径,全面推进“集控+厂站”为整体的智慧企业建设,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业务价值链条,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人工智能+人脑智慧的有机融合,通过“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精确、实时、智能感知生产、经营全过程及闭环管控,建设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趋优、自组织的“智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