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 20年:中国贸易制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回顾与思考
2023-01-23张丽娟
张丽娟 冯 卓
(1.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是世界贸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自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来的20年,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贸易制度建设方面对标国际规则,通过不断完善贸易制度,逐步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制度对贸易有显著影响。在贸易治理中,制度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全球层面的多边贸易制度,如WTO规则;二是区域层面的贸易制度,如区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所涵盖的规则;三是国家层面的贸易制度,即一国国内的贸易政策制度与立法。研究表明,不仅跨地区贸易与制度之间密切相关,①Paul Ojeaga,et al.,“International Trade,Do Institutions Matter?Evidence from Regional Studies,”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No.4,2014,pp.584-597.国别贸易制度质量和制度距离也影响着一国的贸易规模。可以说,任何一个层面的贸易制度都直接影响着贸易流动,这使得制度在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性受到广泛重视。一般地,各国国内贸易制度具有显著的贸易保护倾向,比如保护发展利益,而国际制度往往具有促进贸易更加开放和降低乃至消除贸易壁垒的效应,目的是营造利于全球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一国加入国际组织遵守国际制度具有推动贸易开放的效应,同时也可能会引起贸易开放与发展利益的短暂冲突,解决这一冲突仍需要通过调整和完善制度来实现。中国加入WTO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主动选择将中国贸易制度对标全球多边贸易规则,以开放促改革,又以不断扩大的改革开放去进一步完善已有贸易制度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中国加入WTO融入多边贸易体系的历程,梳理各阶段在建立完善贸易制度和主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方面的主要举措,然后分析中国加入WTO的20年间如何实现与全球贸易体系的融合演进,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贸易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从“入世”谈判到履行承诺:中国主动融入多边贸易体系
1986年中国开始了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T)合法席位(简称“复关”)的谈判,选择主动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1995年WTO取代GATT之后,中国继续加入WTO(简称“入世”)谈判,整个谈判进程与中国不断扩大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伴随,既是中国融入全球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的过程,也是中国逐步提高开放水平和推动国内贸易制度升级完善的过程。此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贸易制度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球多边贸易治理体系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1.1 “入世”谈判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相伴随
GATT规则体系最初是基于当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而设计的。1986年7月中国向GATT秘书处递交“复关”申请后,即开启了长达15年的“复关”及后来的“入世”谈判。这15年,也是中国推动改革开放走向全球化的15年,谈判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谈判议题皆与中国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关税政策调整和设立经济特区等贸易开放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开始“复关”谈判的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亟需了解国际规则,而对标GATT多边贸易规则成为中国贸易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方向。1986年3月在申请“复关”之前,中国即开始对关税制度进行改革,下调进口关税税率约10%,旨在发挥关税制度对进出口贸易的重要调节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从1982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中国经济体制更加市场化和规范化。在贸易制度方面,中国自主选择GATT多边贸易规则作为贸易制度改革的风向标。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复关”谈判的关键期,也是中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1992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从根本上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从1992年到1999年,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议题和谈判进展与当时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贸易制度透明度和公平竞争制度体系建设交相呼应。到1999年11月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应该说,十余年的艰苦谈判也使得中国贸易制度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贸易制度的非歧视性、公平与透明是多边贸易体系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中国“入世”谈判之初各方提出问题最多、谈判难度最大的部分。因此,中国在“入世”谈判中面临着巨大外部压力,这些外部压力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格局之下又转变为推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中国政府、商界和社会各界在中国加入WTO方面存在广泛共识,积极支持加入WTO,这些共识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加入WTO利于中国尽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二是加入WTO中国适用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MFN)和国民待遇,利于运用多边规则机制防范单边制裁和对华贸易限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的中国还适用“特殊与差别待遇”;三是加入WTO利于中国参与多边贸易规则谈判,增强对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更好地维护中国在全球化中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利益。
1.2 履行“入世”承诺与完善贸易政策制度相协调
本国贸易政策与WTO多边贸易规则协调一致是WTO成员的基本承诺。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开始履行承诺,在提高法律法规透明度、保护知识产权和完善政府采购体系等方面加快立法,逐步建立与多边经贸规则接轨的贸易制度体系。
在提高法律法规透明度方面,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全面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清理和修订,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 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法规19万多件,努力提高经贸法律法规公平性和透明度。①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年7月11日。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17年修订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18年制定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都明确要求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须按有关规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定期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英文版),国务院法制机构定期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中英文对照),商务部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中定期发布贸易政策,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
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是WTO成员方提出问题比较密集的部分。因此,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和加入WTO之后,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化和规范化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入WTO后中国加大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多次修订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分别于2000年、2008年、2020年修订《专利法》,于2000年、2013年、2019年修订《商标法》,于2001年、2010年、2020年修订《著作权法》,于2017年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建设,保障知识产权法律的有效实施,同时建立健全专业化司法机构依法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在政府采购方面,中国承诺自加入WTO即成为诸边协定《政府采购协定》观察员。自2007年12月18日向WTO秘书处提交加入《政府采购协定》的申请和首份出价,到2019年10月20日提交第七份出价,期间中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使得加入《政府采购协定》的制度环境更加成熟。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旨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政府采购市场体系,这一方向也与WTO《政府采购协定》基本精神一致。在国有企业方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这有利于中国在加入《政府采购协定》的谈判中明确将商业类国有企业排除在出价范围之外。②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著:《艰难时刻:世贸组织与中国(2018—2019)》,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18-322页。
1.3 以扩大开放力促贸易制度高标准国际化
在加入WTO初期,中国贸易制度改革和完善主要是围绕市场准入和对标“入世”承诺以开放促改革,贸易制度的建设重点在货物贸易领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多边规则谈判进程迟缓,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提速,围绕公平竞争的边境内和边境后规则谈判成为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的新聚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外部环境的贸易保护增强形成对照,中国提出推动制度型开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确立了贸易制度建设的高标准和国际化目标。
随着货物贸易对外开放日益成熟,服务贸易规则成为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的新高地,特别是随着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围绕数字经济、跨境数据流动和数据本地化等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度竞争也在加剧。中国将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作为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服务贸易制度的国际化,逐步扩大开放部门、取消或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放宽业务许可范围。2017年以来,中国连续四年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或放宽服务领域准入限制。《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中服务业限制措施缩减至23项。在金融领域,中国提前取消所有外商投资股比限制,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①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0》,2021年9月。
综上所述,不管是在“入世”谈判的15年间,还是“入世”后履行承诺和扩大开放发展至今的20年间,中国坚持不断通过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标WTO规则完善国内贸易政策和法律制度,主动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二、在WTO的20年:中国与全球贸易体系融合演进
历经“入世”后2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大国,是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的贡献者和主要动力,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潜在市场和发展前景,也为中国公司的国际化创造了历史机遇。作为面向全球市场、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并连续十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入世”20年,中国与全球贸易体系融合演进,在多边贸易体系下推进与世界经济贸易的交融互动。
2.1 中国加入WTO对全球增长有显著推动效应
加入WTO的20年,中国始终坚持贸易开放理念,积极履行货物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承诺,既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受益者,也是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首先,加入WTO后中国贸易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贸易增长。从货物贸易看,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2 435.53亿美元、2 660.98亿美元,分别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8%、4.29%;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20 572.17亿美元、25 902.21亿美元,分别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54%、14.7%。②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自2001年到2020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8倍,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8.7倍,进口总额增长了7.4倍,有力带动了全球贸易增长。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较快复苏,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分别为39%和31%,为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注入定力和活力。从服务贸易看,加入WTO至今,中国服务贸易累计进口4.7万亿美元,年均增速15.2%,是同期全球平均增速(7.7%)的两倍,对全球服务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10.8%。③商务部:《中国服务进口报告(2020年)》,2020年11月,第10页。
其次,在WTO的20年,中国经济带动了全球供需增长。从出口到产业内贸易和外包制造,中国既是供给方市场,也是需求方市场。加工制造能力的综合比较优势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比较优势显著的中国厂商。与此同时,中国的扩大进口政策也惠及全球。中国是诸多消费领域的全球最大市场,其中包括,中国占据全球纺织和服装消费的40%,汽车消费的28%,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消费的38%。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大幅提升了对原材料和中间品的需求,2003—2007年间,中国贡献了全球采掘业进口额的7%,在2013—2017年间这一比例升高到21%。④Johnathan Woetzel et al.,“China and the World:Inside the Dynamics of a Changing Relationship,”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September 2019.
最后,中国经济贸易对全球通胀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由于中国降低关税提高企业生产率,利于美国的制造业价格指数企稳,并同时影响其他国家向美国出口价格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得美国成为中国加入WTO的受益方。①Mary Amiti,Mi Dai,Robert Feenstra,and John Romalis,“How Did China’s WTO Entry Affect U.S.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26,2020.有学者采用2002—2011年38个国家的数据对中国在全球通胀动态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供需冲击对其他国家价格水平均有影响,需求冲击的影响略大于供给冲击,对生产者价格的影响比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更大,中国冲击所解释的国际通胀份额显著,样本国平均约为6%,在每个地区不超过13%,表明相关国家货币政策制定者在稳定国内通胀率时应考虑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②Sandra Eickmeier and Markus Kühnlenz,“China’s Role in Global Inflation Dynamics,”Macroeconomic Dynamics.Volume 22,Issue 2,2018,pp.225-254.
2.2 中国加入WTO降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中国加入WTO对降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亦有贡献。一方面,中国贸易制度透明度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增强了中国市场的确定性,降低了贸易伙伴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加入WTO也为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提供了更高的确定性,为企业出口创造了更公平的外部环境。已有研究表明,政策不确定性的减少可以解释中国加入WTO后对美国出口增长的22%。中国加入WTO不仅意味着中国贸易关系的确定性更高,也意味着市场准入的增强和WTO成员进入中国市场的确定性更高。③Robert Koopman,John Hancock,Roberta Piermartini,and Eddy Bekkers,“The Value of the WTO,”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Vol.42,No.4,2020,pp.829-849.关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TPU)指数的历史数据也表明,除了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总体上2001—2016年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指数和中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2017年1月因中美贸易关系预期变化使得不确定性指数陡升。④“China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https://www.policyuncertainty.com/global_monthly.html,访问时间:2022年5月1日。
在WTO框架下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往来迅速增加,影响全球主要贸易关系的关键因素逐渐由初期的关税水平下降实质性地转变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也就是说,多边体系下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平稳和贸易政策确定性为双边贸易和全球贸易带来福利。相应地,对外贸易关系紧张乃至贸易冲突都会导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2018年美国开始对华加征关税就迅速引发世界贸易不确定性(World Trade Uncertainty)指数飙升,⑤Hites Ahir,Nicholas Bloom,and Davide Furceri,“Caution:Trade Uncertainty is Rising and Can Harm the Global Economy,”Vox-EU.org,July 4,2019,https://voxeu.org/article/trade-uncertaintyrising-and-can-harm-global-economy,访问时间:2022年5月1日。中美贸易合作与冲突不仅影响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指数变化,还影响着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基于WTO全球贸易模型对贸易冲突影响的模拟研究发现,2018年中美互加关税会导致至2023年全球GDP下降0.13%,若考虑到不确定性的影响,全球GDP的损失将增至0.34%~0.50%。若无不确定性影响,全球贸易总量预计下降0.7%,考虑到不确定性影响,则预计下降1.5%~2.1%。⑥Eddy Bekkers and Sofia Schroeter,“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US-China Trade Conflict,”WTO Staff Working Paper,March 19,2020.中国经济贸易与全球经济的紧密互动由此可见。
2.3 加入WTO后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确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全球各国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以提高社会福祉。加入WTO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出口增长主要依赖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等要素投入,在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不足,外贸发展与资源供给、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显,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等。为此,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入世”后加大力度完善环保立法,2002年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颁布《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4年以来中国多次下调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促动进出口企业向国际先进环保标准看齐。中国各级政府通过倡导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推动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劳工权益,维护消费者权利,保护生态环境。①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年7月11日。
近年来,环境与气候变化作为贸易政策新议题受到重视,中国的角色作用也颇受关注。中国参与了WTO《环境产品协定》谈判,作为诸边协定,该协定将贸易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衔接起来,虽谈判推进艰难,中国也始终积极参与,并同时在区域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中推进与贸易有关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制度建设。与此同时,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21年7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自愿陈述报告》。上述发展理念的变化与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体系密切相关,贸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关切。
2.4 中国在多边贸易体系的角色作用更突出更具挑战性
伴随经济崛起,中国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角色作用也愈加突出。最初加入WTO时,中国是多边贸易规则的接受者,随着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提升,中国逐渐成为影响全球贸易治理的重要角色。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改变了全球多边贸易规则仅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历史格局,并力促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演进。
“入世”后,中国积极参与WTO诸边协定谈判,2015年签署《贸易便利化协定》,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和电子商务规制谈判。此外,中国主导的WTO技术援助计划——中国援助最不发达国家及其加入WTO项目(The China LDCs&Accessions Program)——为最不发达国家实习生在WTO秘书处处理“入世”事务和最不发达国家官员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提供资源,并组织关于加入WTO问题的圆桌会议。
中国以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核心价值、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作为重要立足点,于2018年11月发表《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立场文件》,提出中国有关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当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五点主张。2019年5月,《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申明了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总体立场。中国政府提出,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保障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利益,主张维护WTO框架下发展中成员的特殊与差别待遇,认为改革应解决发展中成员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方面的困难,赋予发展中成员实现其经济发展所需的灵活性和政策空间。②商务部:“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立场文件”,2018年12月。
中国是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关键角色,但如何发挥好角色作用也颇具挑战性。过去20年,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既有以经济发展和经贸关系为导向的认知,也有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导向的认知。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讨论,有些讨论特别关注WTO对中国的约束力问题,偏向于从中国方面寻找原因,而忽略了差异化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也是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多边规则应不断创新改革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事实上,WTO自1995年成立以来并未进行主要改革,多边贸易体制自身也存在体系滞后的问题。二战后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确立的前提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实践最终会趋同,但这并没有发生,各国经济模式也没有充分理由趋同。因此,一个公平的世界贸易体制应当承认经济模式多样性的价值,在不同经济模式实现大同之前,应寻求各种模式的相互共存,而不是制定更为严苛的规则。③Dani Rodrik,“The WTO Has Become Dysfunctional,”Financial Times,August 15,2018.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但践行这一理念的外部环境与中国加入WTO初期完全不同。在百年变局之下,中国推动多边贸易治理变革的角色作用更加突出,但具体到责任担当也更富有挑战性。
2.5 中国贸易制度与全球贸易体系融合演进增强
在WTO的20年,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贸易制度与全球贸易体系的融合演进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贸易增长格局上,中国与世界同步互动,中国贸易增长与全球贸易增长之间存在正向融合互动。二是在贸易制度格局上,中国国内贸易制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全球效应,同样地,全球贸易体系变革对中国也更具直接影响力,双向互动演进明显增强。三是在贸易谈判格局上,中国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更利于全球共识形成,利于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升,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改革与中国的利益关切也更加紧密。
正因为上述变化,当今世界市场的动态交易密切跟踪中国经贸制度及其改革方向。在世界贸易组织2021年10月对中国贸易政策审议中,中方收到1 600多个书面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出各方对中国贸易制度的关切。审议委员会主席在总结致辞中指出,正值中国加入WTO 20周年之际,WTO成员赞赏中国积极参与WTO并履行承诺,是多边贸易体系的主要贡献者,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贸易制度建设的忧虑。其中,贸易措施制度的透明度是一个根本关切,国有企业也受到特别关注。许多WTO成员关注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对国有企业的隐性支持及其造成的扭曲表示担忧。WTO成员关注的其他问题还涉及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网络安全和数据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等方面的措施不足。①World Trade Organization,The Eighth Trade Policy Review of China,“Concluding Remarks by the Chairperson,”October 22,2021.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崛起成为全球贸易大国既受到钦佩也引发了担忧,对使用国家补贴、配额、出口措施、知识产权和汇率管理的担忧一直是争论焦点。②Alessandro Nicita and Carlos Razo,“China:The Rise of a Trade Titan,”UNCTAD,April 27,2021.可见,国际上对中国贸易竞争与公平议题关注的重点仍在贸易制度层面。
综上所述,“入世”20年中国与全球经济的交融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异质性特征,这也决定了经济体制以及政府规制的多样性仍将长期存在,如何面向未来建设和完善贸易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动完善贸易制度的政策建议
“入世”2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是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受益方。面临全球贸易新格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应继续对标国际规则,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打造营商环境竞争力,通过签署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提升贸易制度国际化,建设性推动多边贸易体系改革。
3.1 持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度
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是通过国内贸易政策机制的设计为国际贸易投资创造透明和可预见的监管制度环境及其执行程序。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中国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布局、对标高标准,实现更具国际化的制度创新。与此同时,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改革上,应强化制度执行透明度,重视贸易规则敏感区相关政策(如补贴政策)评估,健全公正透明的贸易制度和监管程序。
在全球贸易竞争的新阶段,多边谈判和区域谈判归根结底是围绕制度透明度、公平性和可预见性进行的,焦点在于边境内制度与边境开放规则并重,实现监管有效公正与市场开放公平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竞争政策实施机制、环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劳动者管理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制度、补贴制度、国家安全维护制度等已被纳入WTO规则体系的制度也属于制度型开放的范畴。③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思路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第125-135页。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建立公平透明且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投资机制,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也是提升我国国家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当前,全球产业链处于调整期,跨国公司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这对各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特别是制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是亚洲供应链的重心,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度将为中国企业参与构建区域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提供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2 进一步优化营商制度环境
在全球贸易治理意义上,一国内部的贸易投资制度涉及监管竞争和营商环境竞争。全球多边贸易治理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围绕营商制度环境建设构建的,旨在提升贸易和投资的多边化自由化程度,降低不确定性。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特殊地位使其营商环境的全球关注度越来越高。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从2018年的78位跃升到2020年31位,已连续两年跻身全球十大营商环境改善经济体。在世界银行评估的10项指标中,中国有8项指标实现了创纪录改善。然而,中国营商环境的建设仍任重道远,特别是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治理指标体系(Worldwide Governance Index)评估指标值,在全球十大贸易经济体中,中国在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ectiveness)、监管质量(Regulatory Quality)和法律规则(Rule of Law)等指标上仍有不小差距,未来对标国际规则、打造制度公平、监管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营商环境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建设密切相关。高水平对外开放下的市场主体(包括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内)对国家营商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诉求。随着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对下降、跨国公司供应链本土化和近距离布局倾向显现以及国际发展外部环境制约的加深,优化和提升中国营商环境的国家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主要包括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体系、建设竞争中性的规制环境、提高贸易政策合规水平、提升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保护标准、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等。未来应以建设中国营商环境的国家竞争力为长期目标,聚焦营商环境在制度层面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规则、制度、管理和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3.3 谈判签署高水平贸易协定
国际贸易实践已经证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是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的有效路径。加入WTO之后,中国开始探索区域贸易协定谈判。迄今为止,中国已与26个国家(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每一新自贸协定的谈判和签署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更高标准的贸易制度内容。与谈判签署自贸协定相伴随,中国贸易制度透明度和制度型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签署自贸协定对提升贸易制度的国际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贸易体系已经由WTO为主导转向WTO与特惠贸易协定(PTA)共同主导,特惠贸易协定的数量会继续增多,高标准规则越来越盛行。①苏庆义、王睿雅:“世界贸易体系变革原因及趋势:一个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3期,第80-93页。中国谈判签署高水平贸易协定可带来多方面积极效应:利于改善与相关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提升贸易合作水平,进而提高协同解决重大全球问题的能力;利于推动贸易新规则的形成,助力与贸易有关其他议题的谈判和解决,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绿色贸易等。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11月1日又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上述协定代表了21世纪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不仅在传统贸易投资领域要求高水平开放,还纳入了各种新议题,代表了新一代国际贸易治理规则的演进方向。面向未来,谈判签署高水平贸易投资协定仍是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和提升贸易制度国际化的有效路径。
3.4 积极推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改革
二战后确立并延续至今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具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发达经济体主导了全球贸易规则的谈判和制定。而今,WTO的成员结构以及成员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达经济体对多边体系的地位认知有明显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改变了多边谈判的话语格局,中国参与WTO改革既有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历史性挑战。
WTO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全球发展新格局对全球多边贸易治理规则体系的新要求,切实解决各国对发展利益的关切。从中国的视角来看,WTO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核心价值受到挑战,以最惠国待遇和规则为基础的国际共识屡遭破坏,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发展诉求受到挑战,同时缺乏对各国发展模式的尊重,试图强推市场导向标准。从其他成员视角来看,WTO面临的挑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对于现存问题看法的矛盾。①“WTO改革:机遇与挑战”课题组:“客观认识WTO当前困境以战略思维推进WTO改革”,《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7期,第19-29页。在国际上,中国应更加积极深入地参与WTO改革,建设性参与渔业补贴、投资便利化、电子商务、服务贸易国内规制、中小微企业、贸易与环境等议题谈判和讨论,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②商务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年11月。积极开展数字贸易治理合作和制度协调。③周念利、孟克:“美国拜登政府的数字贸易治理政策趋向及我国应对策略”,《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10期,第55-63页。在国内,应着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视围绕竞争中性原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评估产业补贴等财政金融政策与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的潜在冲突,积极回应WTO成员对有关贸易政策的关切。多边贸易体系改革需要各个利益攸关方(含国家角色和非国家角色)通过对话和谈判达成共识来实现。中国可在维护多边体制权威、尽快恢复WTO谈判功能的共识基础上,继续探索贸易规则改革创新的合作空间,弥合立场差异,建设性推动新议题的诸边和多边谈判,为WTO改革贡献中国智慧。
四、结 语
自加入WTO以来的20年间,中国经贸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一方面是通过贸易量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国际贸易地位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贸易制度融入全球体系所彰显的中国制度型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中国贸易制度与多边贸易体系的融合演进丰富了世界贸易发展史,国际化的贸易制度也是贸易竞争优势。如今,受新冠疫情和地缘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都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与2001年刚刚加入WTO相比,中国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依存度和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WTO全球多边贸易治理体系也面临变革重任。但与历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是全球120多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全球贸易体系举足轻重的利益攸关方。同时也应该看到,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任重道远。WTO多边贸易治理变革方向是提升贸易制度的国际化并符合各成员发展利益,这与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一致。20年前加入WTO推动了中国贸易制度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建设,未来更高水平更加国际化的贸易制度建设也将为中国更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创造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