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的探讨

2023-01-23戴润泉

中国水利 2022年23期
关键词:长江水利建设

戴润泉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430010,武汉)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哺育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同时孕育了长江文化,推动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呈现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构成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的宏大文化体系,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对长江水文化的认识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在长江文化中,水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证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勃兴与流变。长江流域优秀的传统水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先进水文化,既根深叶茂、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1.长江水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兴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宏大的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的历史。古代四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农业的发展又有紧密联系。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内发现了距今1 万多年前的栽培稻,是中国1 万年文化史的佐证。

位于浙江杭州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外围建有11 条堤坝组成的水利系统,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综合功能,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和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将中国水利史的开卷从传说中四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提前至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能够开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说明良渚古城当时已经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促成了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同时,中华民族在与水共处、共生和斗争的进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孕育、塑造、丰富和发展出独特的民族个性。在上古神话传说中,湖北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大禹治水开通汶山疏导长江,将汉水向南疏导注入长江,都与长江有关。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同自然灾害抗争的文化象征,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长江”底气。

2.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利遗产资源

水利遗产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遵循“道法自然”“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理念,是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治水思想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沟通湘江与漓江,选址巧妙、设计精妙、功用绝妙,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被誉为“世界最古老水文站”的重庆白鹤梁题刻,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记录了长江涪陵段1 200 余年间的枯水水位。此外,历朝历代在长江流域修筑的一大批塘堰灌溉工程使江南成为富饶的农业基地,促进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明、清时期,历代修建的堤防经过培修并连成一体,逐渐形成沿江堤防系统,是现在长江堤防的基础。

此外,长江流域还拥有大量非物质水利遗产,包括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以及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科学著作以及文学艺术等。

这些丰富的长江水利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做好长江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3.长江水文化融入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

长江流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富含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1931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在这里成立。红色政权建立后,颁布了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山林保护条例》等第一批红色涉水法规,制定了第一个红色水利方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设置了第一个红色水利机构山林水利局,开展了第一批红色水利工程建设。此外,通过列支启动资金、给予财政“津贴”、优惠贷款、群众集资投股等方式,加强水利建设资金筹措。采取军民结合方式,组织劳动互助社,调动各方力量,解决水利建设劳动力问题。把植树造林与兴修水利结合起来,“广植树木来保障河坝,防止水灾旱灾之发生”。

中央苏区水利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促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为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水利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长江水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治国必先治水”,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长江治理保护的历程,也是长江水文化不断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提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构想,周恩来总理晚年曾说:“解放后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1952年,30 余万军民日夜奋战,仅用75 天兴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工程于1954年首次投入运用,对确保江汉平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10 余万军民兴修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被誉为“五利俱全”。1959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以防洪为中心,大力整修堤防、开辟分蓄洪区、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的“治江三阶段”战略任务,对三峡、南水北调、长江黄金水道等一批重大工程进行战略布局。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用河流辩证法较好地解决了通航、发电、泄洪及泥沙淤积等复杂问题,并进行了长江首次截流。

读者权利在 《教育法》里也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比如,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大国重器”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人间天河”南水北调工程顺利通水,创造了人工调水世界奇迹;亭子口、构皮滩、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水利枢纽相继建成,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效益;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九八抗洪、堰塞湖应急处置,凝聚了伟大抗洪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水文化内涵和最新成果。近年来全国推行的河湖长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治水领域的生动实践,也是先进水文化在制度建设上的成功拓展。

二、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时代的进步呼唤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既是时代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时代进步的重要保障。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发展长江水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也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

1.从文化建设要求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长江水文化作为长江文化的核心构成,是长江的灵魂之所在,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是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等等。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水利部先后单独或联合其他部委出台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全国水情教育规划》《“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简称“一意见两规划”)。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了长江水文化中心,并立足“共”字做文章,联合长江水文化所涉及领域和区域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59 家单位,共同组建了长江水文化建设联盟,全力推进长江水文化创新发展。流域各地也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湖北省成立了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成立了湖南省水文化研究会,四川、江西、江苏等地都编制了相关水文化建设规划或实施意见,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长江水文化建设蔚然成风。

2.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看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体系,在五大生态体系中,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水是生态之基,水文化体系则是生态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长江治理与保护工作方方面面,建立完善长江水文化体系,有助于构筑长江流域生态文明体系的“四梁八柱”,是推进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就需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着力构建长江水文化体系,引导全社会爱水、敬水、亲水、护水、节水,促进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和谐共生。

3.从国家战略和法律规定看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期间,党中央多次就推进长江文化建设谋划部署,先后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打造长江文化基地、加强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对推进长江文化建设作出了相应规定。我国第一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第一章第十五条明确要求“加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特色文化”,为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提供了法律遵循。2022年1月,我国第五个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这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又一项重大工程,长江水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4.从长江流域治理管理要求看

三、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的措施

长江水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久久为功。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下;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围绕长江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主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规划引领

2021年以来,水利部先后编制出台的“一意见两规划”,对水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谋划,描绘了战略蓝图,细化了工作措施,为长江水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长江水利委员会对表对标水利部要求,制定了《“十四五”长江水文化建设规划》,积极有序推进实施。流域各地可以根据水利部的规划部署,结合本地的水文化资源和水文化建设工作实际,编制完善水文化建设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明确重点任务,推动规划落实落地,多做建制度、搭平台、创机会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积极开展水文化建设试点,充分发挥汉江的独特优势,以推进汉江水文化建设为契机,积累流域水文化建设经验,打造水文化建设示范样本。要结合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完善,注重不同层级间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2.夯实基础研究

深化长江水文化基础研究,深入挖掘、系统总结、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水文化,不断弘扬和发展先进水文化。

一是摸清基本情况。要对长江流域现有的水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重点开展水利遗产核查与认定,全面摸清流域水利遗产资源家底,建立“长江水利遗产数据库”。对一些重要的长江水利遗产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长江百年水文站、水利红色文化基因、水利历史文献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和预防性保护,促进水利遗产的活化利用。

二是构建基础理论体系。要对水文化的概念与边界,水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水文化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功能作用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加强对古今中外治水理念的总结提炼,大力挖掘古代水文化的时代价值,尽快构建出概念明晰、逻辑严密、内容完备、权威科学的长江水文化基础理论体系。比如都江堰工程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三字经”“六字诀”,长江葛洲坝工程设计的河流辩证法思想、“静水通航,动水冲沙”工程措施等,都值得总结、提炼和推广。

3.创新体制机制

长江水文化建设具有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的特点,需要立足“共”字做文章。

一是强化外部联合。区域与区域间、部门与部门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在长江水文化建设联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广泛凝聚行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流域特点和长江特色的水文化建设平台,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

二是注重内部融合。流域中水利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环节参与者都应重视支持水文化建设,在项目审批立项和水利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应当融入水文化元素、加强水利遗产保护,在流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湖综合系统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概算中列入水文化建设科目,将水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水利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是促进资源聚合。要打造集博物馆、展览馆、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风景区、网络、报刊等多要素于一体的水文化宣教展示平台,大力开展水文化艺术活动,构筑文化传承传播引导新高地,提升长江水文化的影响力、向心力、凝聚力。

4.落实保障措施

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投入方面,应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既需要财政支持,将水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预算科目列入财政保障项目,又需要大力培育水文化市场,丰富水文化市场主体,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水文化产业链,积极拓展产业化路径,增强水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水文化的公益属性,发挥社会力量,加强与社会公益基金的合作,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人才方面,应建立健全人才的发现、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完善激励措施,有重点地培养水文化专业人才,增强水文化建设的吸引力,着力打造欣欣向荣的水文化人才局面。加强水情教育,将水情教育纳入少儿科普、红色主题教育、新员工入职培训等工作中,努力营造出人人热爱水文化、人人知晓水文化、人人参与水文化的浓厚氛围。

5.用好信息技术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赋能下,长江水文化无论是在表现形态上还是在时空跨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拓展,足不出户也能“跨越千里、穿越千年”。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抓住信息技术这个关键,积极寻求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计算、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打造数字化水文化产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水文化传播渠道,让长江水文化在线上线下“两线开花”。当前,要加强对现有水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改造,重点对历史档案、文献资料、老照片、重要文物等水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备份,推动实现水文化遗产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长江滚滚东流,文化生生不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号召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长江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是时代呼唤,更是使命担当,适逢其时,时不我待。让我们谨遵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长江水文化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水文化支撑,让长江母亲河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幸福河。 ■

猜你喜欢

长江水利建设
长江之头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