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徐旭常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01-23姚强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煤粉科学研究燃煤

记得五年前在《驯火记》出版的时候,我在想徐旭常老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什么?很高兴在徐老师诞辰90 周年之际,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他的一生.

“爱祖国,学科学”,2006 年6 月12 日他为中小学生的题词,是他一生践行的信念,也从一个方面最好地总结了他的一生。他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很少直接谈到自己的经历,也很少直接谈到自己对于大的问题的看法,但他对于具体的学术问题、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会进行非常细致的讨论,但我们一直有一些疑惑,是什么让他能够在各种变局中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学习,坚持工作,坚持远离不必要的干扰而埋头于自己的事宜.你看不到他激情澎湃的时刻,但却可以看到他对于自己认为应做之事的坚持;你听不到他说你一定要做什么的指示,却可以在与你讨论过程说服你、指引你走在正确的科研之路上;你听不到他对于你的缺点和失误的批评,却让你体会到应该改正和努力的方向;你很少听到他当面直接表扬你,但你会从同行和同事中听到他在其他场合对你成果的肯定;你很少看到他为了某种利益去找领导要资源,你却会体会到他在背后默默的支持.

《扎实的基础是成功之母》这是2002 年4 月26 日校庆日徐老师写的一篇只有1300 字的短文,谈他的研究心得.在徐老师留下的公开文字中,主要都是直接的研究论文和教材,而这是很少谈到研究的体会和自己的研究经历的一份文字.从上海中学学工科,求学东北转战多个城市,再到后续的各种被动的工作,他淡淡地一句“这是以前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就过渡到了他讲的从46 岁才开始的真正的研究生涯,他没有所谓的名师指点,但一直注意总结,慢慢地在实践与摸索中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心得,他早期以教学为主,他自己并不觉得是浪费了时间,反而觉得教学过程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他说:“实际上正是由于我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要求掌握扎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对我后来从事的专门项目研究有很大的好处,有助于我每开始一个新项目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把握住要领、选择正确的研究路线并不断地冒出新的创意.我觉得自己比较能“坐得住冷板凳”,是和长期的训练有关系,就是因为长期从事教学,注意从基础上考虑问题,能安得下心来埋头苦干.”这是真正的厚积薄发,用46 年的积累,获得的是34 年的成果叠出。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的积累,你很难想象他在34 年中在燃烧理论与技术、燃煤污染控制和土壤生态恢复等大跨度的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很多研究是开创性的.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徐老师在热能工程学科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在第一线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了60 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一大批热能工程专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所从事的能源和环境保护事业.

总结徐老师的一生,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在我国热能动力工程专业首先开始《燃烧学》教学,编写《燃烧学》教材,对我国几十年来的燃烧理论与技术的教学有重要影响,这门课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主持或参与编写了燃烧理论、燃烧技术和锅炉原理方面的5 本重要的著作和教材,影响了几代燃烧学人.并且探索热能工程学术杰出人才的培养模式,创建宽松学术环境,严格学术标准,培养出一批杰出的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学术人才.

总结徐老师的一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显著特点之一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与总结一般规律,将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需求,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针对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他在研究了中国煤的燃烧特性、颗粒在复杂流场中所受各种力对颗粒运动和弥散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粉燃烧稳定性三高区原理”,即保持煤粉火焰稳定的要素是着火区要有局部的高浓度煤粉、高温和足够高的氧浓度,并在“三高区原理”的指导下发明了“带船型火焰稳定器的煤粉燃烧器”和“旋流式煤粉预燃室燃烧器”,1984 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带船型火焰稳定器的煤粉燃烧器”1989 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专利局联合颁发的发明创造金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

总结徐老师的一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显著特点之二是注重前瞻性,不断探索新研究方向,引领国内学术方向.他是国内最早关注燃煤污染问题的学者之一,针对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和我国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的特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重点研究了炉内喷钙和增湿活化半干法烟气脱硫、液柱湿法烟气脱硫以及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干法中温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联合脱除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早期的研究和成果积累,他和他领导的团队从1999 年开始,连续组织了4 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燃煤污染防治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规模进行燃煤污染控制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徐老师的一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显著特点之三是注意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交叉中寻求研究的突破.在晚年,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石灰石—石膏法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脱硫石膏),对我国大面积基本不长任何作物的碱化土壤进行改良.改良规模从开始的40 亩到他辞世前的12 万亩以上,土壤改良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效果.事实证明,该技术能够同时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增加耕地面积和农民收入,消除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和固定温室气体CO2等问题,集中体现了发展农业、增加能源、保护环境和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战略.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是徐旭常院士将能源学科和农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

总结徐老师的一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显著特点之四是提倡科学研究无禁区,注重研究继承积累和系统化.“科学研究贵在坚持”,从燃烧理论与技术、到燃煤污染控制、再到土壤改良再到温室气体减排;从二氧化硫控制、到氮氧化物控制、再到PM2.5和重金属的控制,这些研究工作,看似没有关系,只要有需求,有问题,他会鼓励团队的每个人积极探索和研究.他经常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注重积累和深入,不要贪多.

纵观其一生,徐旭常院士共获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6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 余项。他多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会议做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及宣读论文10 余篇,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学术专著6部.他曾任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多相流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燃烧学会执行理事兼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燃烧学分会主席;国际煤燃烧学术会议第三、四、五、六届主席,国际著名杂志《Fuel》的编委;澳大利亚Curtin 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和副主编,《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编委,《煤炭转化》杂志编委、副主编,《燃料化学学报》编委,对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做着最基础的工作.徐老师在晚年关注了一件令他忧虑的事情,就是国内学风的变化,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学风,如急功近利,贪大贪多,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他讲做研究没有经费不行,经费多了更不行,告诫我们要注重研究的规律,要注重研究的质量.也是在这篇《扎实的基础是成功之母》中,他讲到:“研究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马马虎虎地交帐或满足于表面上看还不错的成果.不能用侥幸心理去安排实验和做数值计算.”

写到这儿,我在想徐老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远高于这些,虽然徐老师已经离开我们11 年多了,但在遇到困难、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我常常会想想徐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会指引我义无反顾地向前而且相信走在正确的路上。正如周力行教授总结的那样:“他在燃烧领域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他的业绩将永远鼓舞中青年同行不断前进.”

感谢《燃烧科学与技术》编委会的同志们,也感谢这个专辑的各位作者,有了你们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再一次回顾徐老师的一生.时间越长,这份精神力量会更加闪亮。

猜你喜欢

煤粉科学研究燃煤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高炉喷吹煤粉添加助燃剂生产实践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比较
多点网格采样在燃煤机组总排口的应用
燃煤电厂主要污染物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煤粉锅炉粉仓爆炸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煤粉炉中煤粉爆炸机理及防爆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