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史迹
2023-01-22姜龙飞一个写作暨文史爱好者
姜龙飞 一个写作暨文史爱好者
凡有人烟的地方,必有火患;即便荒山野岭,也会有雷公电母凭空劈落的一堆堆无妄之火。上海建县虽晚,13世纪末才蜕去小镇短褐,换上城市绨袍,但本帮早有聚落,并非泖淀里漂来的野浮萍。上海者,析华亭东北五乡另治尔。
所以,上海消防,跟古老江南的历史同步。
远的姑且不论,从上海建县算起,也有七八百岁高龄了,不是区区百年租界史所能全部描述的。
自洪武建元,上海就依大明律,实行火甲制度。所谓火甲制度,是一项包含了防火、防盗等诸多内容的社会治安制度。
明末硕儒顾炎武,对这项制度大赞。他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太祖所行火甲,良法也。”
良在何处?
每日总甲一名,火夫五名,沿门轮派,富者雇人,贫者自役。有锣有鼓,有梆有铃,有灯笼火把,人执一器,人支一更,一更三点禁人行,五更三点放人行。有更铺,可蔽雨雪,可拘犯人。遇有事则铺之甲乙,灯火相接,锣鼓相闻。凡刀枪兵器与救火之具,一损坏有修铺家整理。
人员、机制、职责、器具,悉数囊括。
火甲又称火夫、排门夫,它是明代官府向城市商民摊派的一项差役。昼供营络,夜充巡守,摊丁到户。
上海金山卫称火甲为巡警铺。
凡巡警铺,各所轮百户,夜一人巡视。每铺立总甲一人、小甲三人、火夫一十人。击柝振铃至晓,以备火盗。(明·张奎:《金山卫志》)
巡更摇铃的传统,之后延续、穿越几个世纪。1949年鼎革之变,将摇铃人从巡警变为居委会阿婆。所谓老上海风情,最动人心旌者,莫甚于此。
眼观卫戍部队能力窘迫,老百姓的手心里能不捏把汗?为自救,救火会一类民间自治组织悄然萌芽。嘉庆九年(1804年),上海创立民间善堂——同仁堂,添置消防水龙。
民国《川沙县志》记载:
本城消防,光绪初仅有永丰店铺,及施王庙水龙两具。十年,同知罗嘉杰打置洋龙一具。二十三年,同知陈家熊捐银百圆,存典生息,按月一分,以充修龙经费。二十六年,二三场大使邓佩崧捐银二百圆,陈家熊复捐银五十圆,另购备洋龙一具。
水龙会的养命钱,均出自官助民捐,并无公帑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