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职教育“三观”创新探讨
——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1-22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三观战略院校

刘 媛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5)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难题[1]。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服务“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涉农高职教育的光荣使命,也是推动涉农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涉农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与“三农”联系最紧密、直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涉农高职教育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应主动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1 乡村振兴战略与涉农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职教育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首先,高职院校是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富集之地。涉农职业教育在贴近区域农业发展、培养农村人才、优化农业技术、实现农业成果转化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涉农职业教育利好政策的陆续推出,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涉农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业经营业态呈现明显变化,许多涉农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缺少主动适应新时代变化的能力,不能实现农业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和内容的同步升级[2]。有些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引导学生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职业导向缺乏针对性,直接导致学生回乡服务的意愿薄弱。有些高职院校不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区域农业发展有效结合,人才培养与基层农村需求不同步,办学缺乏活力,难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上述现象的存在将会直接制约涉农高职教育农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涉农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优化[3]。

2 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始终秉承着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在服务乡村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近年来学校站在高起点上谋划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农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的发展与“三农”发展同频共振,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社会赞誉度不断提升[4]。

2.1 创新高职教育“德育观”,为乡村振兴提供“优等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是关键。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等生”。

(1)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树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政治“优等生”。立足于“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校坚持以内涵建设促发展,持续不断地开展德育教学改革。通过拓展德育教学载体、创新思政教学方式等途径,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亲和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作风过硬、目标坚定的“优等生”。

(2)学校将乡村振兴观念融入日常德育教学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思想“优等生”。学校通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利用节假日在乡村开展农业政策宣传,通过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宣讲活动将乡村振兴融入日常德育教学中,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理念认同、思想进步的“优等生”。2020年7月,学校大学生暑期深入怀化市溆浦县大江口镇虎皮溪村,开展以“青春建功”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由于虎皮溪村各组之间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利,参加调研的同学们都要走一段陡峭且崎岖的山路。经过几天的实际调研,善良的村民、淳朴的乡村文化、丰富的特产、壮美的自然风光让同学们感受到惊喜与收获。在离开虎皮溪村前,同学们在村政府为群众奉献了一场自编、自演、自导的文艺节目,精彩的文艺演出将此次“三下乡”活动推向了高潮。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境界。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青春建功行动”为统领,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上发光发热。

(3)学校将“创新创业”理念带入教育教学,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培养行动“优等生”。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业态层出不穷。学校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创新创业”理念的重要性,将推动“双创”教育作为服务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实现多方突破、纵深推进。双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教育教学;通过“双师队伍”建设、“双创”制度创新、教育资源整合的高效开展,通过机制机构、人员资金、设施设备的保障到位,确保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农村振兴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行动“优等生”[5]。在2021年度“第六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各学院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动教学改革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学校在此项赛事中勇创佳绩,斩获一金、三银、四铜,实现了金奖零的突破,创造了学校参加此类赛事的最佳成绩。

2.2 创新高职教育“能力观”,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当前涉农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不限于单一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人员,服务对象还应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村产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主体倾斜[6]。学校主动顺应新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紧扣农村人才需求,对服务对象和目标进行调整,注重农业人才全面能力的培养,为乡村振兴的实施“赋能”。

(1)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双提升”。涉农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领域。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两手抓,坚决摒弃各种生产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或农业企业开展教学见习和顶岗实习。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并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教学考核体系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双提升”。

(2)注重技术技能与需求“高匹配”。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获得全面胜利,基层对农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学校涉农专业在认真研究农村基层技术技能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课程体系。学校以区域农业特色和学校农业优势专业为抓手,不断优化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区域农业一、二、三产业,在“果、蔬、畜、粮”等产业链的“种、养、加工、营销”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与乡村振兴关系最密切的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食品安全检测等拳头专业,集聚办学优势,形成核心品牌专业。此外,学校在此基础上创建“乡村振兴专业群”,对接地方农业产业发展[7],增设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乡村旅游、动物医疗等专业,全方位满足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技能与乡村振兴需求的“高匹配”。

(3)注重高职教育与基层的“紧衔接”。基层农村是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最重要的就业市场。为了解农村基层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通过广泛开展基层调研、组织学生进入农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邀请一线技术专家来校讲学,组建“学院—基层”的交流互动平台等方式来加强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实现高职教育与基层农村“紧衔接”,精准培养实用型人才。

2.3 创新高职学生“职业观”,为乡村振兴培养“主力军”将涉农专业学生培养成“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乡村振兴“主力军”,需要创新大学生的“职业观”。①学校通过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为乡村振兴实施“强基”。青年学生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发展充满希望。涉农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当肩负起时代重任,成为乡村振兴的弄潮儿。学校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乡村振兴专题讲座、专家政策解读、模范乡村和街道现场观摩,加深在校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感性认识,从而厘清个人人生规划,坚定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心[8]。②学校通过培养在校大学生服务基层的“事业观”,为乡村振兴“固本”。学校每年选派优秀师生团队到乡镇授课交流;借助“三下乡”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农村;选派优秀学生到田间地头,为农村提供生产和加工技术。通过以上系列活动让在校大学生感受到农村的沧桑巨变,帮助他们重新定位和认识农村,从源头上培养大学生在农村“大有可为”的理念,从而树立在农村就业、为农业服务的事业抱负。将农业一线作为成就个人事业的平台,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固本”[9]。

2021年5月,学校组织优秀师生组成工作队,进驻怀化市麻阳县弄里村。工作队强化责任担当,入村后重点考察了柑橘及水果产业种植、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等产业以及全村急需解决的重点基础设施(如刀巴旦水库、产业园区道路硬化、自然村文化娱乐广场等)。工作队为当地村民制订了“以柑橘等水果产业为重点,从品种选育、种植结构、生产规划、产品分级、品牌定位、电子销售入手,建立柑橘等水果集散中心,打造一批科技示范种植基地”的发展思路。

3 结语

涉农高职院校以“农”起家,缘于“农”而兴于“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涉农高职院校应创新职业教育“德育观”“能力观”和“职业观”,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性和原动力,培养一大批“一懂两爱”、符合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的农业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10]。

猜你喜欢

三观战略院校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战略
战略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