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业化栏目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需具备的综合素养分析
2023-01-22罗冰
□罗冰
伴随着科技进步,大众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新媒体专业化栏目纷纷涌现,对传统媒体的电视收视份额产生很大影响,新媒体要取代传统媒体的言论一度甚嚣尘上。其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反而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融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体应该主动把握受众细分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尽量留住老受众并致力于开发广阔的新受众市场,开辟出相应的符合融媒体背景下受众喜爱的专业化电视栏目,而这就需要高素质的媒体人。主持人作为频道和节目的标志和品牌,在电视媒介的专业化传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看,没有优秀的主持人就没有深度的节目。
在电视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核心要素的主持人,对于一档栏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因为有主持人的存在,才使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变成了人际传播。对于受众而言,他们面对的交流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毫无生机的电视机,而是电视中充有温度的、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主持人”无法完全取代主持人、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原因所在。总之,主持人自身综合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成败。
主持人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既有环境的因素又有自身的原因。综合素养不仅决定了一个人能够从事什么职业,而且决定了一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和取得的最大成就。主持人的综合素养不仅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决定性作用,其综合素养水平也决定着电视节目的发展,甚至是存亡。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栏目为例分析主持人的综合素养
《今日说法》栏目开办之初的节目主持人是撒贝宁和张邵刚,在对比他们的主持风格后可以发现,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和法律专家对话之后,撒贝宁会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和总结,然后再接着谈话,说话比较干脆,基本没有“啊”“嗯”等语气助词的使用,语气坚定。张绍刚的语速则比撒贝宁稍慢,在和专家谈话过程中基本不表述自己的观点,语气助词较多,很多时候给人一种在讲述故事的感觉。众所周知,后来唯有学法律出身的撒贝宁脱颖而出,成为了栏目的形象和品牌。在接受采访中,撒贝宁也曾多次谈到他是沾了出身法律专业的光:“《今日说法》这个栏目给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既满足了表演欲,又不至于丢掉在北大这么多年来的法学知识。”[1]以《今日说法》原主持人撒贝宁为例,可以总结出一些专业化栏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形象、气质要与栏目风格相符。作为法制类栏目的主持人在形象上应该简单、大方、得体,不可以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同时也不可以太随意,要根据具体场合、节目要求、画面要求来改变不同穿衣风格。《今日说法》原主持人撒贝宁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在演播室基本上是西装革履,而外出采访时则是休闲装,大家都亲切地喊他为“小撒”。只有主持人的形象、气质与栏目的风格相一致,才可以增加栏目的可信度和观众的忠诚度,比如儿童节目主持人就应该穿着靓丽,形象年轻有活力,小朋友才会喜欢;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就要穿着正式,形象要端庄严肃,试想如果《焦点访谈》的主持人穿着时髦、烫着卷发,打扮得花枝招展,那么这个栏目可能会被认为这是新闻娱乐性的节目,那么栏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自然会直线下降。
语言表达、主持风格要与栏目风格一致。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是所有主持人必备的基本功,但是不同类型的主持人要求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主持风格却又各不相同,像撒贝宁在做法律类节目主持人时就必须吐字清晰、语调恰当、语速适中,要把内容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语速过快则观众听不清楚,过慢则给人拖沓的感觉。撒贝宁的主持人风格沉稳、理性,说话很有力量,具备极强的说服力,他能够将生硬枯燥的法律条文和知识通过入情入理的有声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而《国宝档案》原主持人任志宏的风格则完全不同,他身着中山装,手拿纸扇,将国宝的历史和现在向观众娓娓道来,他的语速很慢,音色浑厚有磁性,观众很容易跟着他的声音去了解国宝的过去和未来。
要具备与栏目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化栏目,顾名思义,肯定会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而专家学者受职业习惯、学术思维的影响,对专业问题的解释往往趋于抽象,而观众属于“门外汉”,难以理解这些专业知识,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翻译和解码”的能力,即运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通过恰当的解释和观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把专家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论点转述出来。专业化栏目的主持人,虽然不要求是该专业出身,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专业化栏目需要的应该是双料的复合型人才,即既具备采编播的能力,又具有一定的与栏目相关的专业知识。《今日说法》原主持人撒贝宁由于是法律科班出身,对于法律精神的把握、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自然就比同栏目的张邵刚更深刻一些,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初栏目组招聘主持人的时候要到北京大学的法律系挑选人才,而不是去中国传媒大学去选。
要有感受力和亲和力。任何一档栏目如果主持人只是作为简单的传声筒存在,毋庸置疑,这档节目都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还是以《今日说法》为例。这档栏目的主持人既不是严肃的法官,也不是严谨的律师,而应该是观众可以信赖的朋友,是可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的人,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很强的感受力。对于当事人的生活情况和案件进展情况,主持人虽无法参与,但是要能够感同身受,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要有亲和力,要能够做观众的贴心人。电视儿童节目主持人刘纯燕(节目中的金龟子)就是很好的例子,她总是能够以小朋友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有很强的感受力,能够洞察小朋友的心思,并且能够将大人的教育思想以小朋友可以接受的方式教给小朋友,是人见人爱的“金龟子”。
生活中要有自律意识。主持人要洁身自好、要自律,作为专业化栏目的主持人更要有这种意识,要时刻注意自己所在栏目体现出的精神,不能做出有违道德和法律的言行。如果节目上一个人,下了节目又是另一个人,一旦观众了解到真相之后,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威信将直线下降,任凭他在节目里说得天花乱坠,观众只当他是在表演,根本起不到任何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融媒体时代对提高电视专业化节目主持人综合素养的建议
主持人培养形式多样化。融媒体时代电视传媒的发展要求主持人是复合型人才。专业院校录取学生时要适当提高学生进校时的文化素养整体水平。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重视语言训练,还要增加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理论课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主持人和新闻工作者为客座教授,定期举办演讲,传授实践知识;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多到基层单位去实习,丰富学生的工作经历;在专业高校开设播音主持的第二学位,吸引更多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加入主持行列,或者是综合类高校将播音主持设为公共选修课,让那些对播音主持感兴趣的学生有学习播音主持的机会。
在职进修也是提高主持人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主持工作的繁重和工作机制的限制,很多主持人对在职脱产进修是“有心无力”。因此,电视台应该将主持人的进修学习制度化,定期请专家和一线优秀主持人做讲座,定期选派主持人到大台去学习交流,定期下基层去了解民情,增加主持人的实践机会,开阔主持人的眼界。
主持人选拔分类化、专业化。传统的以主持人大赛选拔主持人的模式应该做出相对的调整,一是顺应电视专业化和栏目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举办电视节目主持人分类赛,比如专门的少儿、财经、法律、体育类节目主持人大赛,选出一些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二是在主持人职业素养层面加以重视,增加对其心理素养、应变能力、思想素养等方面的考察。三是加强对人格素养的考察,要引进动态的、科学的考察人格素养的机制,选拔出“德艺双馨”的人才。
电视台面向社会招聘主持人存在着选拔过于形式化、人为因素干扰过多等现象,往往就是面试录一段录像,主要看形象气质和语言,而笔试主要考新闻基础理论,忽视个性因素和实际能力,也要严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外,优秀的专业栏目的编辑和记者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又熟悉传播规律,他们做主持人也可以弥补主持人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方式僵化的不足,是真正的“话筒前立得住、提笔写得出”的专业性的主持人才。
主持人职业生涯要规划。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柏提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2]把人生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一、成长阶段(0—14岁),属于认知阶段;二、探索阶段(15—24岁),属于学习打基础阶段;三、确立阶段(25—44岁),属于选择、安置阶段;四、维持阶段(45—64岁),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五、衰退阶段,属于退休阶段。
根据这个理论并结合中国电视主持人的生命周期,可以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六个阶段。一、尝试期:从业3年之内(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在三年级到从业一年之间);二、长成期:从业 4—6年;三、拓展期:从业 6—10年间;四、高峰期:从业10—15年后;五、稳定期:从业15—20年;六、衰退期:从业20年后—退休。
主持人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栏目的需求和电视业的发展,找到适合自己主持的节目类型,精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电视台对于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也要有规划的意识,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期机制,去提升在职主持人的综合素养,延长他们的高峰期;还要建立专门的主持人管理和品牌推广机构定期分析栏目走势,研究品牌主持人发展策略,制定主持人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解决优秀主持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新主持人的推介问题。否则,一旦优秀主持人寻求更高的发展平台离开后,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主持人管理创新化。从我国电视主持人的人事归属看,从中央到各省、市、县的电视台都属于国有事业单位,其中主持人分为编制内和编制外,编制外的又分为台聘和栏目聘、部聘等多种,编制内和台聘的主持人由电视台人事部门管理,其他类型的实行人事代理制。在栏目内部的管理上,我国大多数国有电视台采用的是编导中心制或者是制片人中心制,还有少数电视机构实行主持人中心制,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给予了主持人很大的个性发挥的空间,使之拥有更多的权力,能够让自己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的展现,但是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归主持人一人管理,主持人会出现精力不够、主持水平下降的可能。因此,建立一种既有利于主持人发挥自身潜能,又可脱身于事务性工作的机制很有必要。比如央视《东方时空》的主持人组成编委会,由白岩松任主编,与各子栏目的制片人共同组成编委会,统筹管理节目内容生产,而不负责其他杂务。这样主持人在栏目内部既有一定的权限,尤其是在节目内容及主持业务上享有较大的发言权和主导权,可以较好地保持栏目的个性,不用劳心费力地去从事栏目的管理和经营。[3]
民营影视公司对于主持人的管理是完全市场化的,遵循市场规律,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主持人完全按照自身创造价值的大小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一旦主持的节目没有市场就会面临下岗和调整。与此同时,为了打造明星主持人,公司也会对其进行包装和宣传,以期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签约制和经理人制不失为公司管理主持人的好办法,公司和意向主持人签约,按照合同各行其责,合同期满则视双方意愿决定是否续约,由于考虑到合同会随时被终止,主持人就会发挥自己的各项素养、展示能力,以保合同的顺利进行。经理人制就是所属公司的经理人对主持人的整体事业进行规划,包括包装和宣传,主持人自身品牌的推广以及商业性、公益性等社会事务的商谈,按照所得收入进行比例分成,这样做有利于主持人知名度和业务空间的扩大,对于主持人和公司来说是种双向盈利的管理体制。
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背景下要从主持人培养和选拔的源头抓起,严把主持人的综合素养关,注重主持人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在专业化的传播背景下,主持人依靠自身素养打造节目品牌,才能形成节目和频道优势,同时电视媒体和节目制作公司等也要根据时代发展,改革管理体制,发掘和培养优秀的主持人。只有当整个机制运行正常,主持人才能以制度作为保障,才能够沉下心来专心做节目,促进节目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