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3-01-21曾雪萍

名师在线 2022年36期
关键词:法治生活化道德

文/曾雪萍

引 言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深入培养理性思维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叛逆情绪高涨的特殊阶段。学识和阅历的不足,加上自控力不强,往往让该阶段学生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易冲动、易盲动的一面。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理智平和的思想引导,和框架式的法律常识普及,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好地掌控自身情绪。由于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擅于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时时注重相关章节知识与生活典型现象的有机联系。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活化教学”概念解读

生活化教学,即以人的生活现象、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为映射实体,对课本概念和抽象知识进行比照式解读的教育方法。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既可以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学习、休闲、娱乐行为,又可以大而化之,指代上升到哲学意味的生存状况、存在形式等。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则特指课本内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生存经验间的深层关联,即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发掘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教材知识与生活行为的自主关联,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按照道德与法治关于正面典型的种种要求,约束自身言行和思想,做一个活泼但不躁动、理性但不沉闷、是非观分明且知法守法的青年人。

(二)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由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可知,“生活”本身构成了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特点,而生活现象蕴藏的多样性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劳动教育意义,使生活化教学具备了综合性、趣味性、实践性三大特征[1]。首先,现实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而体验某种生活的人群,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先天资质与观念倾向。教师以多彩的生活为基底,向富有差异性的学生群体讲授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规律、知识,必然存在综合各方特点,进而求同存异的过程,此谓“综合性”。其次,用生活现象解说知识的教育模式,分别从内容和程序层面,响应了寓教于乐、由浅入深两大教育原则,而响应的途径就是确保生活素材选取的“趣味性”。为确保对抽象知识的透彻解读,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喜好,对学生耳目所及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加工,以凸显其教育意义,此谓“实践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按照2022年4月发布的新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初中生生活经历为施教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通过对学生生活轨迹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帮助学生具备正确处理生活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在此过程中,完成良好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初步塑造。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理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在解决学生生活困扰、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找到符合其综合条件的、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可以说,道德与法治课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既是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也是响应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必要方式[2]。

(二)契合学科的说理特点

无论是道德观念的塑造,还是法律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对各种抽象理论的解说,而要确保理论本身的说教效果,更离不开翔实数据、事实的佐证。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说理”型学科,更离不开众多生活现象的联结,只有当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细碎、无序的生活经验相对接,才能促使学生以系统化的理性思维去主动思考生活现象背后暗藏的种种真理,进而对道德与法治中阐述的观点心悦诚服。

(三)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

初中是学生身体发育、心智转型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二次生理发育,和由此产生的精神、思维变化,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往往会形成延及终生的巨大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滋润学生心灵,为学生提供精神力量的特殊使命。教师以鲜活的生活实例为依托,有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中相关理念的正确理解。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更能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理念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该课程“育人”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明显不足

课堂活力的欠缺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活跃度低下的原因,可从学生、学校两个方面方向探究。学生方面,多数学生由于主科学业沉重,为该课程预留的时间精力不多,个别学生仅在考试前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突击式背诵,更有一些学生干脆将道德与法治排除在备考计划之外,考试时仅凭个人生活经验作答。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仍存在为数不少的学校有意将教学资源向直关升学率的主科倾斜,而忽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配套建设,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即便教师希望用生活化教学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喜爱,也很难找到可供运用的生活化教学资源。

(二)教材内容讲解形式化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材内容讲解形式化,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低下、育人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在对相关知识的梳理和讲解上,一些教师仍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将章节知识点分结构列出,然后在有限度的口头讲解后,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种三段式灌输教学完全无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日常生活的多元联系,进一步放大了道德与法治课相关概念的枯燥程度,令学生本就不高的学习热情迅速归于虚无。

(三)生活化素材的发掘力度存在偏差

在对生活化素材的发掘使用方面,当前教师也普遍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生活情境营造得虚浮抽象,另一种则是生活素材引用得肤浅庸劣。一方面,个别教师由于对教材知识内容研究不透彻,教学水平不到位,往往习惯于用更晦涩的生活内容去演示教材概念,导致学生在联系生活后,反而更难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为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趣味性,强行将一些生活表象安插至课堂讲授中,使相关生活素材与课堂知识完全不合拍,也令学生感到一头雾水。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通过新课导入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新课导入的方式和过程对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学习热情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有效的生活化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好奇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更大的专注力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新课导入的设计中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确保新课导入的内容既能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3]。以“家的意味”一课的新课导入为例,为帮助学生对家的含义及家的功能产生正确的认知,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家庭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添加一些生活化内容。

例如,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刘德华的歌曲《回家真好》,让学生在感情充沛、温暖有力的音乐声中发言,发言的内容既可以是对家庭成员的介绍、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家庭的付出,也可以是发生在家里的一些温馨、感人、有趣的事。通过对学生发言的总结,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家为我们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居所,家里有爱我们的亲人。利用贴近初中生生活、符合初中生心理的导入内容,教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热情,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家的内涵与特点产生更深层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文化及热爱家庭、孝顺长辈的传统美德产生更深的认同。

(二)通过教学模式的生活化优化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有必要精准把握该种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要点,从如下几个角度着手,持续优化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效果。首先,拓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范围。为实现现实生活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教师应秉持开放性的教学思维,推动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进程,在正确解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范围,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向课堂之外适当延伸,使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行为彼此渗透。其次,教学模式的生活化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范围进行充分拓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还要求教师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实现生活化素材与德育内容的相辅相成。

例如,在“我与集体共成长”的课堂教学中,为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教师可以用校内近期举行的集体竞技赛事(足球、篮球等)作为生活化素材,并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可先让小组成员对“你在比赛中负责哪个位置”“某某班获得了冠军,你认为是谁的功劳”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之间“共进退、共荣辱”的特殊关系。类似的小组合作、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等一系列概念都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密切联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有效提升。体现在认知层面,学生将自觉树立热爱所在班级、积极维护班级荣誉的集体观念。

(三)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手段的改良和升级,也是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中的抽象知识与具体可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提升学生对教学情境、教学氛围的适应性,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减少对未知知识的陌生感,从而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要求教师利用教学过程精准还原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为学生创造充足的参与机会,一方面,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参与感与体验感[4]。

以“遵守规则”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前,可以请学生回忆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哪些场所需要遵守规则?常见的规则都有哪些?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人们在商场、超市、公交车、地铁等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社会生活规则;在运动场需要遵守竞技规则;在骑车、驾驶等过程中需要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讲解,教师应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在不同场合都有相应的规则需要遵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在学生对“规则”“秩序”产生更深一层的理解后,教师便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首先,安排几名学生扮演在超市排队结账的消费者,使教学情境在消费者自觉排队的良好气氛中形成;其次,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扮演插队的消费者,并安排其他“消费者”与这名“插队者”展开辩论,说一说各自“遵守规则”“违反规则”的原因。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哪一方的理由更正确、更正当;最后,教师可以安排一名学生扮演超市的管理人员,并请这名学生负责维护排队秩序。在“排队”“插队”“维护秩序”的过程中,学生既能看到规则遵守者的道德素质,直观感受破坏规则的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维护规则的必要性。

结 语

综上,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恰当运用,使抽象且深奥的人生道理、法律概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对纠正学生的错误心态,舒缓其青春期影响下的盲动情绪,均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应在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运用,将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使学生实现从学识到心智的同步成长。

猜你喜欢

法治生活化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