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023-01-21文/朱建张铸
文/朱 建 张 铸
引 言
劳动教育课程是一种将劳动与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利用体力、智力、知识和工具等进行劳动,从而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然而,部分中学教师在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期间,出现了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对此,教师要认真探索构建科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方法。
一、研究缘起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并在相关叙述中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可见,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下,很多劳动教育教师都在认真探索如何在《意见》的指导下构建具备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体系。新时代教育中,各课程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牛”精神等
时代精神,对学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和劳动教师都要认真探索构建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劳动课程体系的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积极展开实践研究,探索“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相关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
二、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下文笔者将围绕实践经验,结合案例细致探讨几点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希望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助力现代教育劳动课程的发展。
(一)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引领劳动教育方向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抓住了根本,其余的细节就会自然跟从。教育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纲”和“本”,只有制订好目标,后续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1]。在构建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细致引领每学年、每学期劳动教育的大方向,并总结出每次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预期效果,使教育活动的准备、对学生的引导及对学生劳动方法的点拨等有的放矢。通常来说,各学年、各学期等均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为目标,而教师则需要深刻领悟不同阶段、不同生活经历学生的特点,全面分析学生的综合情况,细致设计目标细节,使教育目标的设计更具针对性。
以城市地区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为例,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交流,与部分初中学校教师沟通,观察历届高一学生日常表现等可能会发现这一情况: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靠知识改变命运或发展体育、美术、音乐领域的才能,因而很少要求学生做家务,希望其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成绩提升和特长发展上,导致学生存在未能养成劳动习惯、缺乏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不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学期劳动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劳动观念层面目标:通过组织劳动实践,使学生理解劳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发展的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劳动能力层面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保障生活环境的清洁,学会简单家常餐的做法,能够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工作等获取生活资料。
劳动习惯层面目标:通过长期开展系列劳动活动,培养学生安全劳动、规范劳动、自愿劳动、有始有终等习惯。
劳动精神层面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劳动过程、成果进行点评,引领学生反思,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让学生领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
如上,教师在设计高一上学期劳动课程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并未设计过于复杂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而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初步学习劳动知识和方法,形成劳动习惯、品质和精神的初阶目标。上述目标相对容易达成,教师无须设计难度过高的劳动任务,有助于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使其通过劳动产生更多成就感,避免其产生畏难情绪,为后续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形式:以实践性为原则,同步组织开展校内外课程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工程,教师不能将课程体系构建工作局限于课堂上,还要将教育活动渗透在班级内、校园内、学生校外生活活动中[2]。劳动教育是一门强调融入德、智、体、美等元素的实践性课程。为保障教育效果,从课程形式来说,教师要同步组织开展校内外劳动课程。首先,教师可以提供劳动课程主题,让学生先自主体验或思考劳动方法;其次,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劳动知识,并结合校内劳动或模拟劳动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最后让学生在校外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习惯和能力。
以“黄杨木雕”主题劳动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课外自主探究—课内系统讲解—校内展开实践—校外认真制作”的课程形式。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黄杨木雕制作的人物图片,分析制作黄杨木雕需要哪些步骤,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便做好思想准备,产生做黄杨木雕的动机。在学生完成课外自主探究活动后,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互动,请其分享自己的课前探究成果。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便可以掌握黄杨木雕制作的准备工作、制作过程及对制作者劳动素养提出的要求。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制作工具,一边讲解制作过程,一边鼓励学生模仿,顺利完成课内系统讲解的教学任务。而学生需要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劳动课程教室复习课堂所学技巧,最终形成运用黄杨木雕制作人物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给喜欢的历史人物做一个黄杨木雕”活动,使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意识到掌握劳动技术对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影响。
以上,教师通过拓宽教育视野,将劳动教育活动从课堂延展到课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多次参与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校内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习劳动知识,通过校外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在不断巩固所学技巧的同时,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美术素养设计出合适的人物形象,自然传承工匠精神,利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带来视觉层面的享受。
(三)保障措施:以多方沟通为依托,多方力量形成合力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教师要认真探索学生能够在劳动中发展核心素养的措施。很多中学生都有较大的学业压力,且在参与家庭、社会活动期间无法获得足够支持与鼓励[3]。鉴于此,教师要积极与本校教师、外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沟通,凝聚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以“职业体验系列活动”教育为例,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教师需要从多渠道为学生提供保障。首先,本校教师应做到积极与学生家长、当地中小企业沟通,为学生开拓多样化的职业体验活动平台,如与环卫部门沟通,引领学生清洁校园周边卫生,或与校园周边的超市、文具店、花店等工作人员沟通,为学生提供摆放货品、清点货品等劳动体验的平台。同时,为确保学生能够科学选择职业体验活动,教师可以在系列活动开展初期邀请不同行业的人员录制微视频,简单介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内容及工作价值,使学生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合理选择职业体验的方向。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周边学校沟通,共享社会资源。这样既可以有效拓宽教育平台,又可以防止出现不同学校同时寻求相同企业帮助时给社会人员带来困扰的问题。最后,在安排学生参与本次系列活动期间,各班级教师也要辅助学生做好“职业体验计划时间表”,并根据全体学生的计划与学生沟通,避免过多学生在同一时间周期内涌于同一实践平台,影响实践效果。
以上,教师通过联合各方力量,有效为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帮助,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实践前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初步设计实践方向,并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平台,使学生真正从学校走进社会,感受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无论今后从事何种岗位,都要发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四)课程评价:以多元评价方法为手段,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课程评价设计是构建劳动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评价具有激励、诊断等功能,在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时,教师要科学设计课程评价环节,使学生明确自身不足,找出发展自身核心素养的方向和方法。为提升课程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可以采取多元评价方法。所谓多元评价方法,即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角度多元、评价语言多元,有助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
以“景点导游体验”劳动课程为例,在本次劳动教学期间,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能力,并在准备和实践的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为达成劳动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开展多元评价活动。活动准备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查阅网络资源、阅读纸质文献等方式调查当地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旅游景点介绍计划”。在此期间,教师、学生自身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学生需要展开过程性自我评价,反思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积累劳动准备经验;教师需要开展结果性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成果进行点评,用赞赏的语言指出其长处,并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准备工作还存在的不足,培养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扮演“游客”,鼓励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家长参观当地旅游景点,并结合自己的准备介绍各个景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家长要成为评价主体,结合自己的“旅游”体验,对“导游”的语言、举止、表现等进行评分,在指出其优势的同时,点明其不足。最后,教师可以收集学生扮演“导游”的精彩视频,将其分享给当地专业旅游导游,请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可以用更洪亮的声音和简洁的语言让游客清晰了解旅游景点的特点,要注意表情和肢体语言,从而让游客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等。
以上,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期间,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员等均可成为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准备过程、准备成果、实践方法等进行多角度点评,将激励性语言与指导性语言结合,使学生在不同评价主体的评语中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结 语
简言之,中学劳动教育期间,教师要注意合理构建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形式、保障措施、课程评价等多角度展开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让劳动课程目标引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团结多方力量让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并使其在课程评价环节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今后的劳动实践中有所侧重地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提高劳动课程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