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苏区三县名称的由来

2023-01-21徐德瑞

文史春秋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县大别山苏区

● 徐德瑞

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区就有5个:红安县、金寨县、新县,还有大悟县和六安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受张国焘错误路线影响,红军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虽然进行了英勇斗争,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川陕边进军,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队趁机占领大别山苏区的金家寨、新集、礼山等地,为了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分而治之”,蒋介石在此地新增设立煌、经扶、礼山3个县。其中两个县是以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字定的县名,即立煌县和经扶县;还有一个县是以当地的山名定县名,即礼山县。1947年至1949年,这3个县先后获得解放,人民政府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后,将立煌县更名为金寨县,经扶县更名为新县,礼山县更名为大悟县。这3个县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以其所承载的厚重而深邃的红色历史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南省东南部的信阳、安徽省西部的六安,与湖北省东北部的黄冈、孝感地区,相互毗邻,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都属于大别山腹地,且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较近,因此,这片区域历来人员来往密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些地区的一些有志青年,先后考入由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学习,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少人经中共早期领导人董必武、陈潭秋、萧楚女等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陆续返回自己的家乡,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先进分子入党,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及时成立“穷人会”“兄弟会”和农协会等农村基层革命组织,实行自救自卫,进而组织农民自卫军和赤卫队,打土豪,分田地,与地方反动民团和土豪劣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整个大别山区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这些地区先后爆发由共产党人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组织领导的黄麻起义;由共产党人徐子清、箫方、周维炯、徐其虚等组织领导的商南起义;由共产党人徐百川、姜镜堂等组织领导的六安起义以及大荒坡起义、宣化店起义等。经过中共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和皖西革命根据地分别建立。

1930年6月,中共将这3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创建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时将起义的武装力量各编成1个师,统编为红十一军。后按中共中央指示,红十一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简称红一军)。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对敌斗争的中坚力量。同年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大大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并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当时鄂豫皖根据地已发展到黄安(今红安)、麻城、黄陂、孝感、光山、罗山、商城、固始、霍邱、霍山、六安等26个县,是继中央苏区后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不断扩大,引起蒋介石集团的仇视和恐慌。蒋介石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调兵遣将,从1930年冬至1931年11月,对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进行3次大的“围剿”,妄图一举扑灭正在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但由于我红军英勇善战,讲究斗争策略,军民团结,一心对敌,蒋军处处挨打受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国民党在苏区增设立煌、经扶、礼山三县

不甘心第一、二、三次“围剿”红军失败的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1932年5月中旬,他坐镇湖北武汉,建立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并自任总司令;调集国民党26个师又5个旅的兵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鄂豫皖根据地猛扑过来。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党内盛行,身为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的张国焘,面对强敌,一开始是盲目轻敌,在战斗失利后又惊慌失措,擅自决定放弃根据地,主力红军被迫向外地转移。当时国民党军卫立煌被蒋介石指派为“围剿”红四方面军的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下辖第十师和第八十三师,由平汉线南段向黄安一带进发,与红军主力遭遇,激战中消耗兵力甚多;由国民党陈继承率领的中路军第二纵队,在新集、七里坪一带与红军鏖战,受到重创,损失惨重,官兵士气低落厌战,多寻找理由按兵不动。蒋介石企图用重赏破解困局:承诺各纵队,谁先占领鄂豫皖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金家寨,此镇即用先占领者的名字命名,并改为县治。

卫立煌亲率第六纵队于9月经山间小道速奔金家寨,先后占领银家畈和汤家汇等地,这时正逢我红军主力向东转移,卫立煌的部队遂于9月20日抢先占领金家寨。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喜过望,立即前往视察和慰问,除发给巨额金钱重赏,还兑现先前的承诺:将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及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县交汇地带,以金家寨为中心,各划拨出一部分地方,总共55个保,设立一个新的县的建制,以卫立煌之名,命名为“立煌县”。这是国民政府在大别山区新增的第一个县。

就在卫立煌围攻安徽金家寨红军的同时,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新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的刘峙,利用其手握之重兵,指挥7个纵队,围攻黄安、麻城、光山一带的红四方面军。他采用并列推进、纵深配备、步步为营的战术,多次与红军交战。红军损失较大,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向陕南川北地区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只留下红二十五军继续与敌人周旋,确保根据地红旗不倒。1932年10月,当刘峙率部占领光山县南部重镇新集后,蒋介石甚为得意,遂将河南光山及湖北麻城、黄安3县交界地带各划出一部分地方,设立一个新的县治,以刘峙之字命名为“经扶县”。这是国民政府在大别山区新增的第二个县。

20世纪30年代初,大别山西端南麓、湖北省东北部的一带山区,地理位置好、群众基础好,共产党人积极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农民武装,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先后领导了汪洋店、夏店、芳家畈农民爆动和宣化店农民起义,随后建立起苏维埃红色政权。这片区域成了蒋介石的心头之患,他曾称这一带“形势重要,距城远、控制不便”“政令不及”,除派重兵大肆“围剿”,还于1933年1月下令将湖北省的孝感、黄安、黄陂及河南省的罗山、信阳5县交界地带,各划出一部分面积,新建立一个县,以当地礼山之名,命名为“礼山县”。这是国民政府在大别山区新增添的第三个县。

蒋介石在大别山区新增设立煌、经扶和礼山这3个县治,还有一个意图:想通过在这些省、县结合部增设县治,对地域实行分而治之,以扑灭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但蒋的这一意图并未发挥多大作用,无论是在革命运动的初始阶段,还是在革命发展的高潮时期,即使在革命运动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区的中共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都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念和革命到底的决心,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保证了大别山上革命的红旗永不倒。

三县名称的更迭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解放战争时期,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底发起鲁西南战役,胜利突破黄河天险之后,一路挥师南下,战胜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克服千难万险,于同年8月下旬,千里跃进大别山区。9月,刘邓大军解放了安徽省立煌县全境,随即建立立煌县民主政府,随军南下的年轻干部白涛被任命为县长。这时有人提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还沿用国民党将领的名字为县名,太不合时宜,应该更改县名。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强烈要求,民主政府经请示刘邓首长,通过民主协商,并报上级相关部门批准,确定以当时县政府驻地金家寨之名,将原立煌县改为金寨县,并以五言诗的形式行文发布告:“査我金家寨,大别山下面,红军根据地,中外有威名……改名金寨县,历史面目真。”之后,该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为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七县二区之结合地带,属于大别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现为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大县。全县辖23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381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8万,县政府驻梅山镇。金寨县是我国仅次于红安县的第二大“将军县”,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里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有开国上将洪学智,还有皮定均、张贤约、林维先、李耀、陈先瑞、曾绍山、滕海清、徐立清8位中将,还有丁世芳、卜万科、于侠、马琮璜等50位少将,另有400多位地师级干部(含享受师级干部待遇),是全国从红军成长为高级将领人数最多的县之一;仅在红军时期,金寨境内就组建了11支建制的红军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重要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金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国民党政府执政时期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山区穷县变成如今兴旺发达的红色旅游大县。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30多项荣誉称号,不愧是镶嵌在大别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1947年8月28日,刘邓大军六纵一部击败了盘踞在经扶县境内的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经扶县全境获得解放,不久即成立经扶县爱国民主政府。为更改旧县名,有人主张选用当地革命先烈的名字。该县民主政府请示刘伯承司令员,他经过缜密思考,认为不宜用人名命名县名,建议将经扶县改为新县。因为当时县政府驻地在新集镇,此为一“新”;人民当家做主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此为二“新”。此意见一提出,大家认为很好,一致赞同将经扶县改为新县,随后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备案,一直沿用至今。

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该县与河南商城、光山、罗山及湖北麻城、红安和大悟等6县(市)毗邻,属河南省信阳市管辖。全县现辖15个乡镇、1个管理区和1个街道办,总面积161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8万。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政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这里先后诞生和养育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3支主力红军;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2位上将,吴先恩、张池明、范朝利、郑维山4位中将,王大华、王才贵、王世仁等37位少将和50多位省部级干部。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吴焕先、高敬亭等5.5万名优秀儿女献出宝贵的生命,这里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和红色旅游大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新县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20多次,展现了全体新县人自强不息,敢于争先,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礼山县属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之一。1945年9月,新四军第五师曾在这里驻扎;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及中原军区进驻礼山县宣化店,指导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攻宣化店的中原军区和新四军五师。6月26日,由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王震等率领的中原军区6万多人,兵分三路突围,挫败了敌人的罪恶阴谋,在宣化店打响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枪。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1949年4月6日,礼山县全境获得解放,随即建立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顺利地接管了旧政权。1952年9月10日,为纪念该县大悟山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业绩,民主政府经上报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并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备案,将礼山县改名为大悟县,一直沿用至今。

大悟县现属湖北省孝感市管辖。全县四周分别与湖北的广水、孝昌、黄陂、红安及河南的新县、罗山、平桥等7县(区)毗邻,面积1986平方千米,辖17个乡镇和3个开发区,户籍人口61万。大悟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县内革命遗址众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这里走出了徐海东大将、刘华清上将和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3位中将以及金绍山、方毅华、邓少东等32位少将。该县有7万多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册革命烈士8000多人,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垂青史。1949年后,大悟县不少工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表彰和奖励,现仍在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和建成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强县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新县大别山苏区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又见大别山
新县
苏区创业致富人
人大工作评议之“新县实践”
再见了,大别山
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