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历史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3-01-21齐卫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党师生党组织

程 涛 齐卫平

伟大政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9页。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顽强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们党百年历程的精神结晶和百年奋斗的精神坐标,是党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奋斗之魂,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滋养,更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瑰宝。作为一种统领性精神和“精神大厦”,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立体化的内容结构和理论逻辑的精神统一体,当前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对其进行具象化思维表达和场景打造,需要通过研究场域聚焦来建构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输出和现实勾连,切实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赓续与价值引领功能。高校党建在党的整体事业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战略性作用,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功和根本保障。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党建创新贴合高校党建的自身历史发展规律,有力诠释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应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实践遵循。

一、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历史逻辑

从近现代以来我国高校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在国家社会变动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往往承担着社会体系与社会结构现代性变革策源地、公民与国家内在关系重构出场地、国民思想启蒙发生地的重要角色。追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其党建史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并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党建彰显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历史觉醒。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源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在高校师生之间广泛进行,李大钊率先在北京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邓中夏、张国焘、刘仁静、罗章龙等一大批北京大学学生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发展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以此为原点,马克思主义逐步向全国辐射并形成传播网络。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干部条件。据统计,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均为知识分子,他们所代表的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中,有30多人有过高校经历,且有20多人为高校在校师生。[1]周良书:《中共高校党建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1页。这一时期,高校党组织培养的人才在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先锋作用,不少高校党员被派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开展建党活动,党的地方组织往往是以高校为基础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地方组织多次遭到破坏,但是多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土地革命时期,从中共北京地方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是国统区中共组织发展的摇篮。[2]李向勇:《中共高校党建作用研究(192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06页。

高校承载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忠实力量。1924年国共合作以后,中共把目光重新转向了校园,高校师生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围绕抗日救亡,爱国学生从向国民政府请愿到举行示威游行,积极揭露和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土地革命时期,高校师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并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救亡运动,有力促进了抗日斗争。全面抗战期间,一大批爱国师生和进步青年响应中共号召,由国统区、沦陷区到达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解放战争时期,高校党员和进步分子为在全国建立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发挥了先锋作用,“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25页。。据统计,创办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学,虽于1927年4月遭国民党封闭停办,但仍然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49名师生成为革命烈士。[4]李向勇:《中共高校党建作用研究(1921—1949)》,第101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高校师生直接或间接接受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对敌斗争或根据地建设,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党建赓续红色血脉,勇于历史自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党领导的高教事业翻开了崭新篇章。高校在党的直接、公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1950年,按照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要求,党逐步在接管的高校中设立党的基层党支部。1952年至1953年,全国院系实行了第一次大调整,在调整的院校中,全部建立了党支部,有力促进了高校的整党建党和稳定发展。195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二十九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6页。1961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三十八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1页。,明确了党组织在高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高校坚决落实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向工农开门开办人民的大学、通过院系调整为党和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人才、将苏联经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为生产建设服务开展科学研究等工作。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和思想教育工作。按照又红又专的培养方向要求,各高校逐步建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逐步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结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引导师生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一步提升高校师生的政治觉悟。这一时期的高校党建,虽然也曾受到极“左”思潮影响,但总体而言,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党建传承红色基因,致力历史革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开始对高校的领导制度和体制进行全面调整和整顿。1977年7月,邓小平强调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任务:“科学研究机构已经确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教育部门要紧紧跟上。”[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0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的工作重心也由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同时,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高校党的建设迎来崭新局面,拨乱反正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党内民主氛围得到恢复。之后,高校又战胜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高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得到全面加强,有力促进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领域里的僵化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教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以对党和人民事业极度负责的态度和担当精神,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党建开始正本清源,将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从重建马列主义教研室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探索自身科学化,特别是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袭,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和重大决策,立足时代需要,以教育、知识力量推进历史革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总体而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高校党建史,均可以窥探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特征和核心要义,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推动了高校党建不断回答历史课题、完成历史任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党建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高校党建的系统布局和全面升级,引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然而,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校党建正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伟大建党精神必将为高校党建全面助力赋能,引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

二、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价值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建党兴党强党的精神根基,是党在新的征程上战胜风险挑战的精神底气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知、行、意、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创新提供信仰基石、动力支撑、革新之志、价值之源。

(一)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奠定信仰基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筑牢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4页。,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变化中的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并坚持了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全球化时代不同思想文化碰撞交流频繁,多变性和风险性的交织,互联网时代引发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整体性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提供信仰信念的力量,为高校党员干部师生从思想上补钙壮骨,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把好“总开关”,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实践者。

(二)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提供动力支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初心使命写进纲领、扛在肩中。从中共一大立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铿锵誓言、宣布建立“劳动者的国家”,到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进一步明确党的初心使命。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以初心为船、使命为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党员干部履职担当意识还有待加强。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高校党建创新提供目标指引和行动向导,为在新时代高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化初心使命教育,坚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为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三)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秉承革新之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锻造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斗争意志。回顾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人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鲜明的风骨和品质。我们党一出生就镌刻着斗争的印记,在内忧外患中宣告诞生、在磨难挫折中逐步成长、在攻坚克难中走向壮大,一路走来党的事业“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2页。。当前,高校全面从严治党仍存在薄弱环节,压力传导到边到底不够。高校党员干部唯有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及立场坚定,保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唯有锤炼斗争意志,才能克服软骨病、恐惧症、无能症,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造世界的实践论,在勇于自我革命中永葆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高校党建创新提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实践品性和斗争意志。

(四)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赋予价值之源。“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塑造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即强调“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页。。正如毛泽东所说,“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最基本的党性要求,是共产党人的生命线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点。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外部挑战,面对人民群众对不断提高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期盼,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高校党建创新赋予立场定位和价值注脚。高校党建需要把对党忠诚作为最严实的政治纪律和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时刻铭记“国之大者”,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以人民、师生期待与否、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党的建设成效的根本方向,让“人民至上”“师生为本”成为高校管党治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的实践进路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0日。结合当前高校面临的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及改革发展中心任务,伟大建党精神所特有的文化品格、思想内涵、实践价值,所体现的价值之源、信仰基石、动力支撑、革新之志,可以成为高校党的建设的鲜活素材、凝聚思想的有效“磁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引领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政治领航:以伟大建党精神强化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首要属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党的政治建设的集中释义和价值指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2页。政治建设在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中具有统领性、根本性地位和作用,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首责首业,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质量的根本前提、核心议题,是高校践行“四个服务”[3]“四个服务”指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重大使命的时代要求。

坚守为党育人,树牢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高等教育尤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是高校凝心聚魂的精神标识。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首要的是把立德树人内化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全息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变化形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仗”、筑牢意识形态工作“防护墙”,在做好网络信息时代的风险防控和应对处置的同时,发挥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和专家力量,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提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力渗透力,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成为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坚强阵地,成为做到“两个维护”及践行“四个服务”的坚强阵地。

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建设忠实可靠的政治堡垒。高校党委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党组织决策的中枢,从党中央来讲是“最后一公里”,对高校来说是“最初一公里”。高校党委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制度体系,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履行好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高校院系级党组织作为推动高校党建的“中流击水”,要强化政治功能,发挥好政治把关作用,完善党政运行机制和议事决策规则。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党中央关于高校发展的最新方针政策的宣传解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大众化,广泛凝聚思想和行动共识,增强干部师生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及为党尽职的政治担当。此外,高校是思想交流与文化创新较为活跃的场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始终是高校的重要治理理念,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深化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要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办学治校的民主权利,切实提升师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政治向心力。

(二)思想铸魂: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提出:“高校党组织应当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对师生员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0页。高校党建在“形”的丰富与创新上必须以“神”的坚定与自信为前提。

将伟大建党精神纳入高校党员教育,实现补钙强基。高校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其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其精神之钙,是其经受各种考验、战胜前行道路上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保障。结合当前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等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探索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线的现场体验式党员教育项目,挖掘建党故事,并结合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精神谱系和革命文化,融合高校校史育人文化,形成系列党员教育课程。可以探索采用网上党校、网上大讲堂、网上论坛、手机报、微信推送等形式,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点播式”在线学习、讨论、辅导活动,提高伟大建党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各级党组织还可以结合伟大建党精神涉及相关内容和内涵,认真研究主题党日的主题设计、过程策划、内容设置、形式选取,探索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办学治校融合点,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党员干部师生树立远大理想、筑牢信仰之基。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助力铸魂育人。伟大建党精神是阐述中国共产党历史起点的最生动的素材,与承担着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理论同源性。伟大建党精神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有力回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选择”“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教学目标,并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深度粘合性。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将各级各类课程加入思想教育元素,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场域,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所内涵的信仰基石、行动支撑、革新之志、价值之源,所体现的理论来源、理论基础、理论创新,所引领的革命实践、建设实践、改革实践,全面融入渗透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同时,可以从情景、主体、行为等向度多方面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增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共鸣,自觉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三)创优争先:以伟大建党精神激活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部工作都要靠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去实现。高校党的组织建设要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根本动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的互促互进,在推动高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力和战斗力。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高校党委要苦练基本功,梳理基层架构、完善组织设置,做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同步推进。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主动“对标争先”,扎实推进样板支部、标杆院系、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工作,努力形成、培育高质量党建工作的创建成果。结合当前奋进第二个百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相关主题,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系统梳理,凝练工作特色和品牌、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党员旗帜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创优争先。师生党支部要增强对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及优秀学生的政治吸纳,要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和学术骨干主动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不断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探索师生结合、专业联合、年级整合等方式,扩大学生党组织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结对帮扶、联建共建,持续融入区域党建,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

突出党管干部,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高校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决定着高校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动力。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探索以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线的党员干部队伍管理、选拔、激励、监督制度,将伟大建党精神切实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在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引导党员干部以党组织是否放心、师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价值判断和标准。高校还可以探索在有组织科研、疫情防控等过程中检视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让靠前指挥、冲锋一线、迎难而上成为党员干部工作常态,让工作实绩成为检验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练兵场”和“试金石”。

(四)自我革命:以伟大建党精神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0页。伟大建党精神本身也形成于我们党坚持推进自我革命的过程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集中表达了党的斗争意志和斗争精神。进行伟大斗争最根本的是要与党内各种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要主动对标伟大建党精神要求,特别是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形成并巩固“严”的氛围,疏通党的“肌体经络”,保持党的“肌体活力”,为高校改革发展奠定厚实基础、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加强作风建设,克服“象牙塔”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党的形象,关系高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工作的成败。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推进思想作风建设,“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优化领导作风建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夯实工作作风建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丈量政治作风建设,持续营造求真务实、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增强斗争精神,坚持制度规范、思想教育、责任追究多措并举,密切关注和及时纠治涉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苗头性、倾向性和隐蔽性问题,持续盯紧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问题,以卓越治理为基层单位及师生减负松绑,真正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同时,实现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教风、学风及校风建设,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注重纪律建设,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建设。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高地,其党风廉政建设是推进全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而特殊的领域。高校党的纪律建设要求高校党委和纪委以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师生利益负责的历史自觉和担当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增强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师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管党治党真正严起来。特别是要通过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廉政廉洁教育,推动高校党员干部师生深刻体悟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修身正己、拒腐防变。针对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高校要系统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构建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等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监督体制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建党师生党组织
建党百年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建党百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麻辣师生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