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大建设“群众党”目标的确立与实践
2023-01-21王俊华
王俊华
作为群众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作为党的依靠力量。在政党与群众关系问题上,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群众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关于群众问题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共二大建设“群众党”的探索,不仅助推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壮大,更实现了对社会底层多数人的发动和解放,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群众党”建设目标的确立
(一)“群众党”的提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已初步认识到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李大钊盛赞俄国十月革命是庶民的胜利,并“将风靡世界”。[1]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67页。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依靠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取得胜利的,“我们应该起而仿效”。[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341页。远在法国的蔡和森,同样建议效仿十月革命的方法,与群众相结合,达成一种组织的革命。[3]《蔡和森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5页。
1921年7月,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4]《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页。,实行一场不同于“共和革命”的“工农革命”。但由于组织还不够完善,再加上地下斗争的秘密状态等原因,组织农民和士兵等问题并没有展开。
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群众党”的目标。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5]《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50页。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共二大虽然提出了建设“群众党”的目标,但还缺乏从群众中来的认识和向群众学习的自觉,还没有形成群众路线的认识论。
(二)“群众党”的内涵和外延。中共二大要建设一个“群众党”,谁是群众?在中国,群众一词早已有之,但“在整个古代社会,‘群众’从未成为政治家和思想家常用的政治学概念”[1]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直到列宁的群众理论传到中国,群众才被赋予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在列宁思想中,群众由哲学概念变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概念或政治概念,开始与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执政活动联系起来,群众也由工农群众扩大为“全体受资本剥削的劳动者”[2]《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8页。。中共二大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群众力量,进一步发展了群众概念。
首先,工人是革命领袖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其群众基础应当建立在工人阶级上。工人阶级是最具革命性和战斗性的群众。实践中,工人运动的发展让中国共产党看到了工人们的伟大力量,相信工人“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68页。。
其次,农民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不管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对农民都抱有几分疑虑。难能可贵的是,中共二大认为群众应该包括农民,他们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如果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4]同上,第67—68页。。虽然中共二大认识到若离开农民,中国共产党很难成为一个大的群众党,但还不够重视农民运动,未就农民问题单独作出决议,对工农联盟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此外,中共二大还认识到小资产阶级、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等都是革命的力量。最后,中共二大还通过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式加强与各革命阶级的合作,促使党到群众中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群众党”建设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可见,中共二大提出的“群众党”有着特殊的内涵和外延。从阶级成分构成来看,中共二大所提出的群众党不是单一工人成分的政党,外延比较广泛,但其并不是全民党。全民党的实质是通过否定社会的阶级性来否定政党的阶级性,鼓吹超阶级的“思想民主”。而中共二大提出的“群众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调以马列主义指导无产阶级政党,是把政党的阶级性、群众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的新型政党。
(三)“群众党”提出的历史背景。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5]《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2页。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共二大召开前后,正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在渡过第一次经济危机,并把俄国十月革命后在芬兰、德国、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镇压下去之后,相互之间又重新展开了瓜分殖民地的斗争。1921年11月,美国等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协同侵略中国的《九国公约》。“这种协同的侵略,将要完全剥夺中国人民的经济独立,使四万万被压迫的中国人都变成新式主人国际托拉斯的奴隶。”[6]《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63页。从国内背景来看,中国社会当时正处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状态。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工具和代理人,于是开始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封建军阀。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利益,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军阀割据混战使中国常年陷于四分五裂的境地,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现实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7]同上,第68页。。基于此,中共二大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要实现中国革命的最低、最高纲领,只有先进性还不够,需要通过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统一,改变阶级力量弱小的现状。这就需要建设一个大的“群众党”。
此外,遵循共产国际的指导也是中共二大提出“群众党”的重要原因。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召开的共产国际三大,针对战后资本主义趋于稳定的现实,第一次提出“到群众中去”,号召建立群众性共产党。中共二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回应了共产国际三大“到群众中去”的要求,提出建设“群众党”的目标。
二、中共二大建设“群众党”的探索
“群众党”是一个极具实践导向的概念,《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提到“要成为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就不能忘了两个重大的律:(一)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二)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谏训〔训练〕。”[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50页。
(一)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29—130页。历史证明,没有一个脱离群众的政党是巩固的。“没有群众,一定失败,死无葬身之地。”[3]《陈云文选(1926—1949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5页。党怎么样才能有群众呢?中共二大把党的命运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努力工作的党”,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30、37页。
20世纪初,饱受压迫、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无疑是找到一条最适合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面对风雨飘摇的中国,不同政治力量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鼓吹“武力统一”;其他各个地方军阀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则掀起了“联省自治”运动;主张改良主义的胡适等人提出了“好政府主义”。主张“和平统一”“化兵为工”的孙中山,虽仍坚持民主主义的革命立场,但护法运动因陈炯明公开举行武装叛乱以失败而告终……中共二大认为,解决时局的关键是必须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纲领,不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而且成为团结各阶层群众战斗旗帜。而在群众具体利益上,中共二大还有局限性,比如对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尚没有认识清楚。
为深入群众,中共二大作了非常有实践意味的规定:“本党一切议员必须利用议员不可侵犯的身分权,参与议会外一切群众运动和违法的组织。每次示威运动发生,本党议员必为示威行列的领袖,跑在群众的前面。本党议员必须常常保持与群众的直接接触,每年必须到选举他的区域往返几次,召集选民开种种会议,演说政治经济国际等情形及访察群众的新要求。他们在议会中的演说稿,必须用一切工人农人妇孺都能懂解能动听的文字常常汇印成小册子,散布于城市与乡村。”[5]《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38页。
(二)必须遵守“铁似的<纪>律”。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曾与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开展了一场关于自由、联合、法律与契约、阶级战争与权力集中等方面的激烈论战。[6]王红霞:《试论陈独秀和区声白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论战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散漫,论证了组织纪律的重要性。中共一大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党的纪律”这一表述,但对党的纪律有所阐述,如党员由一个地区转到另一个地区,必须有组织的介绍;党员被派到其他地区工作时,一定要受当地执行委员会最严格的监督等。[7]吴志菲:《中共第一个纲领的产生及未解之谜》,《党史纵览》2021年第7期。
随着革命实践的推进,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要有集权精神与铁一般纪律,才能避免无政府主义。所有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都会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群众党”的建设。因此,中共二大党章专设了“纪律”一章,《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通篇讲的都是纪律问题,对党员必须遵守的纪律内容、纪律检查机关、纪律处分等做了奠基性规定。首先,表达了民主集中制的若干重要思想。在上级与下级、地方与中央、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等关系上,中共二大党章规定,党内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54、55页。这些论述第一次表达了民主集中制的若干重要思想,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此外,规定了党员违反党纪的具体情形与处罚。中共二大党章规定,党员出现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案等6项情形时,地方执行委员会必须将其开除。对于违反纪律,不符合标准的党员,党中央予以坚决、严肃处理。当时,有些知识分子因难以忍受严格的组织纪律而离开了党。
(三)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建设群众党的根本方法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中共二大认识到,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才能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第一,中共二大把“组”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这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具有开创性意义。马克思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在哪一层面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列宁在创建俄国工人阶级政党时,坚决反对把支部作为竞选工具,认为在“工人当中同群众有直接联系的先进分子所领导的地方党支部,尤其是工厂党支部,——这就是我们赖以建立起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工人运动的不可动摇的坚强核心的基础”[2]《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页。,提出了按照生产单位来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员人数少、影响小,不具备列宁所提出的按生产单位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的可能性,所以中共一大对党的组织建设规定得非常简单,把党的组织机构分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党的委员会3个等级,没有明确党的基层组织。中共二大将党组织划分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地方执行委员会、地方支部和组5个等级。其中,组是基本组织,“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52页。。虽然中共二大只规定“组”是基本组织,没有详细阐述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等,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探索。第二,中共二大最早提出基层党组织应设置在社会最基层的原则,为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指明了方向。为深深扎根于群众,中共二大规定组设立在“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其附近”[4]同上。,也就是说,基层党组织必须设置在社会最基层。这一设置原则使基层党组织的布局十分严密,特别是紧贴社会组织细胞,保证了党组织深入到工厂、企业、学校、部队等各领域,确保党组织对本单位行政机构和群众组织的领导、对党员的管理。
(四)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训练。关于党员是否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接受教育训练,列宁与马尔托夫曾在1903年展开过激烈争论。列宁认为,共产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遵守纪律和接受教育,这样党才能成为一个集中统一、有严密组织的工人阶级政党。而马尔托夫认为,党员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为实现党的任务而积极工作就行了,不用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也不用党的纪律约束他们。[5]魏泽焕:《列宁在维护党的先进性问题上同马尔托夫的一场斗争》,《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期。虽然马尔托夫的观点一度被采纳,但最终列宁的主张得到普遍认同,并于1905年写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党章。
中共二大在继承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要求党的基本组织“组”对党员进行教育训练。第一,党员必须加入一个组。中共一大党纲虽然规定了3级党组织,但没有规定党员必须加入党的某一级组织。与中共一大不同,中共二大指出:“各组组织,为本党组织系统,训练党员及党员活动之基本单位,凡党员皆必须加入。”[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53页。党员必须加入组的规定是教育训练党员、提高党员影响力和战斗力的组织保证。第二,党员必须接受组的教育和训练,成为革命运动的“先锋”和“头脑”。为有效开展教育和训练,避免无政府主义状态,中共二大提出“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训练必须遵守的原则:党员不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是共产主义者等。[2]同上,第50页。第三,规定党员组织生活的方式,要求各组每星期召开1次会议,由组长召集,通过严格的组织生活,统一思想,提高党员宣传动员群众的觉悟和能力。[3]同上,第54页。中共二大的上述规定表明,自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致力于把自己建设成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深知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教育培训是增强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中共二大建设“群众党”的现实昭示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群众形成强大合力。中共二大建设“群众党”的实践探索仍具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共二大建设群众党的思想基础。如何看群众,如何待群众,此前的哲学传统忽视了群众的主体价值。马克思主义则颠覆传统哲学的认知,首次明确了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核心价值,回答了历史由谁创造,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中共二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新审视群众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深入群众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群众与阶级的关联逐渐淡化,而与阶层的连接更为密切,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依然没有过时,坚持中共二大提出的“深入到群众中去”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纵观世界政治史,人民群众对政党的选择标准,归根结底只有一条:能否代表并且维护自己的利益。始终代表并维护群众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所系,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4]习近平:《忘记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1日。。
(二)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性。党的组织纪律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维护党在组织上团结统一的行为准则,是处理党组织之间和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关系的纪律。党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战斗力的基本保证,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也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所在。进入新时代,在全面从严治党总体布局中,党的纪律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的第一天就提出“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第二天又在《人民日报》发表学习党章的文章,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5]中央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8页。组织纪律问题,根本上就是立场问题。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性,首先表现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把基层党组织设置在社会最基层。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在中国,各级党组织层层构架起了政治社会的主要框架,基层党组织是这个政治社会框架的基石,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也是党全部工作的基础。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转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领域以单位为基础设置基层党组织的方式遇到了挑战,加上人口流动性增强和新媒体涌现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基层党组织深入群众的难度不断加大,甚至出现部分松弛和断裂。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基层党组织设置在社会最基层的原则过时了。作为组织化力量,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和使命没有变。因此,不论是单位全覆盖还是社会全覆盖,不论是组织内党组织,还是组织外党组织,仍应遵循中共二大提出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在社会最基层这一原则,随着基层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需要冲破对原有“基层单位”的认知,提升组织设置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只有把“我们的党组织基础放在社会组织的细胞中”[1]《中共共产党党章汇编》,第136页。,才能直接了解人民群众的甘苦,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党制定政策的依据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夯实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的责任。党是党员的集合体,党员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党“党力”的强弱。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名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希特勒,而到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政权。[2]辛鸣:《理想信念:百年大党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党建》2021年第7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党的看法,往往是从观察身边的党员开始。作为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主体,党员是我们党维系和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介质。中共二大所确定的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训练职责,不仅是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促进党员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内部管理功能和政治功能的重要途径。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以及党员结构、身份地位等的变化,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功能和模式等也发生了改变,但基层党组织作为教育管理党员的枢纽作用没有变,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介质没有变,党员依然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落到实处的主体。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建设史,从50多名党员的组织发展成为96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针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狠抓党员的教育和训练,并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从决定党的事业成败的高度,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与党员教育管理严格起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使党员干部熟知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并不断提升其群众工作能力,有效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