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书院制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3-01-21徐永文
徐永文,李 响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大学生德育是高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因此,立德树人是落实大学生德育工作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南。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以通识教育为重点的书院制育人模式正在各高校推广试行,如何使书院制的发展更加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发挥书院制的德育功能,是当前书院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高校书院制中的德育模式进行反思,将立德树人作为书院制德育的价值基础,培养一流的人才。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书院制发展的功能定位
我国现代大学中进行的书院制育人模式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书院 “师生共处、学生互助” 的传统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度建立的一种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并承担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养成等方面教育的新型学生教育模式。[2]高校书院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以及与他人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书院制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学生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良好三观的塑造。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需要秉承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书院育人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书院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书院制的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保障、达成立德树人总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方面,高校书院制的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保障,达成立德树人总目标的重要途径。书院制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书院制的工作就是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合格人才而展开。社会经济体系的变革使新思想和新观点不断进入高校中,我们需要不断融合探索新的书院制发展理念。[3]由此可见,立德树人与高校书院制的发展有高度的合目的性。高校书院制通过不断完善自身育人理论、强化学术氛围,加强书院全方位建设等方式加强对学生道德的养成,从而有效促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书院制将育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促进书院通过开设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德育讲座、讨论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既有利于书院自身的发展,又是达成立德树人总目标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高校书院制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强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学习和院系逐级管理模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德育工作和专业课程相分离,课堂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强调培养专业人才,而对于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主要是靠显性的思政课程。这种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于某些高尖端领域人才的需要,但是这种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其他方面培养的模式使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未能营造一个全过程德育的氛围,有过于生硬、僵化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缺点,会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因此,书院制中加强立德树人建设可以改变这种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以德育人,将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品质的养成。在书院制育人模式中加强立德树人突破传统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世界一流大学生。
由此可见,现代大学中的书院制育人模式既不是对国外住宿学院制度的照搬照抄,也不是单纯地继承古代的书院学习模式,而是传承中西方 “全人” 教育理念和中国古代的书院精神,立足中国的国情、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在不断实践发展中产生的新型人才教育模式。这种独立于传统学院之外的书院由于各校不同的实际情况,导致理念上有不同的偏重,形式上也有巨大的差异。当前各高校书院制发展在水平上参差不齐,形式上差异巨大,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德育为核心,营造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在德育工作中渗透法制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主线。因此,从高校书院制的发展来看,这些书院的教育模式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开展德育工作,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书院制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书院德育功能与定位模糊
书院制是我国大学改革中一项有意义的尝试,但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书院与学院之间德育的分工,书院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书院自身的功能定位等都非常模糊,仍需要不断讨论和探索。
首先,书院制育人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院系教育,以通识教育和德育为主,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密切指导,为学生未来学习、成长和职业做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书院和学院之间关于德育的分工并不明确,职能边界模糊,双院之间并没有沟通从而很好实现双院互补与合作,没有实现双院并行发展的局面。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双方进行各自的德育工作,开设重复的德育活动,用相同的方式对学生施加相同的德育内容,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可能出现两院在承担大学生道德教育责任上相互推诿,不愿意承担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生出现道德危机后双院都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互相推诿搪塞影响了工作效率。
其次,书院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地位设定也比较模糊,书院在德育中是否占主导地位关系着书院进行工作时的职责和任务,而当前书院地位模糊的情况会导致书院在实际工作中位置边缘化和身份尴尬化的情况。书院与传统学院的党组织分离,现实工作中一些书院德育工作的成效往往得不到学院或学校的认可,这样势必会使书院进行德育工作时受到传统院系的束缚。
最后,当前书院种类各异,不同类型书院在德育中整体功能定位也非常模糊,往往出现为加强书院学生的德育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导致功能性的空间少,从而使得书院的工作成效低。
(二)书院德育方法和手段落后
书院制教育模式目的是为了改革传统高校的育人模式,但在实际德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仍与传统院系相似,比较落后。在德育手段和方法上通常以辅导员或老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为主,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话等方式对学生施加道德教育。这种说教灌输的方式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非常高,有助于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除了这种说服教育外,一些书院也会开设一些讲座、讨论会等显性德育活动,但这些活动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吸引力不强,大多数还是老师照着PPT和稿子照本宣科,坐在下面的学生心不在焉,不愿听老师的长篇大论,浪费师生的时间和书院资源。
此外,随着信息化的到来,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素质培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在实施书院育人工作中,线上德育和线下德育仍处于割裂状态,负责线上德育和线下德育的师生隶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沟通和合作少,自顾自开展德育活动,没有形成合力作用。同时,一些书院也尝试用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对学生进行榜样宣传和道德教育,但并没有很大的成效,许多学生对推送的内容不感兴趣,自动忽略这方面内容。[4]
(三)书院缺乏内涵性环境建设
书院中营造良好的内涵性环境建设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实际书院工作中出现了过于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环境建设和隐性德育方式,以及缺乏内涵性建设等缺点。
首先,大部分高校的书院将大量资金投入学生活动社区和住宿公寓改善等硬件设施建设,建了一些运动馆、自习室和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空间。[5]但在软性方面的建设却没有受到重视,开设的讲座、研讨会和互助会等活动较少,师生、生生,书院内与书院外的沟通交流较少,各高校书院制往往出现硬件条件优越突出,学生教育工作却迟迟无法提升的窘境。
其次,开展德育活动时也偏向于显性的德育课程,忽视了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和教师形象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从而缺乏隐性课程建设。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丰富的书院文化运动,不能营造一个重育人的书院德育文化氛围,无法实现内涵性环境育人。
最后,书院制环境整体建设缺乏内涵性。大多数高校在借鉴欧美住宿学院制度后,将国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实践于高校的书院制中,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国情、校情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明确书院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本质,缺乏我国文化底蕴的沉淀,缺乏古代书院提倡的道德修身、勤奋自学、师生和谐的内涵性环境建设。
(四)书院德育导师队伍建设需完善
现代高校中开设的书院是导师与学生友好交流和探讨学习的活动中心,是导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平台。书院的建设发展不仅需要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导师的加入,导师是书院制发展的灵魂。但在当前书院中,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过程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导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完善。
首先,部分导师对自身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职责认知并不清晰,还有提升空间。高校的书院中采用导师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育人方式,书院里也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导师,如:学业导师、班级导师、社团导师等,虽然导师类型众多,但对每个老师的定位和职责划分并不清晰。[6]部分老师甚至不清楚自己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更别说明确自身职责和工作意义了。这种情况导致导师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分配不清晰,部分导师并不知道自己负责的范围和内容,有些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愿管,有些导师觉得并不是分内工作而不敢管。
其次,部分师生对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不了解,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与导师互动性较差。再加上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不完善,认真负责的导师的工作成果没有得到认可,导师对于书院制教育模式产生怀疑,参与积极性降低。
最后,导师在道德教育方面,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大多数都是一对一的说服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书院中未形成德育合力
理想的书院道德教育模式是书院德育活动、学院德育工作和校外舆论环境相互协同、相互兼容形成德育合力,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养成。但当前书院制育人模式中,三者往往出现难协同、难兼容、难形成德育合力的问题,需要得到完善。
书院制育人模式希望与校内活动、课堂教学和社会舆论等形成德育合力,促进全环境育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各方面协同较难,兼容性较低。在书院方面,部分开展德育活动的师生认为传统学院的德育教育过于单调乏味,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应该被淘汰或改革。在学院方面,部分学院教师认为书院活动开展过多,娱乐性强,教育意义不大,大多数是华而不实,不能很好发挥德育作用;书院的导师很多都只是换个称呼,没有很好的德育知识素养,有名无实;书院制不利于学院自身道德氛围的构建和学院上下级道德文化之间的传承。[7]在社会方面,新闻媒体对高校书院制改革并不了解,社会舆论对书院开展各类德育活动缺乏积极的宣传和认可,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各方缺乏共同的德育目标和有效的沟通平台。此外,由于书院难以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书院制教育的价值观念难被外界理解和认可,书院制道德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与书院外的道德教育相互兼容,协同对学生发挥作用。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书院制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
大多数高校进行书院制改革时都是摸索前进,许多学校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对书院制育人模式进行系统规划与思考,导致书院整体的定位、功能和分工都非常模糊,德育工作推进困难。因此,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平衡书院和学院、教师和学生、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明确书院和学院的职责分工,建立双院协同管理体制。由于双院缺乏沟通和了解,双方在德育工作的分工上非常模糊,出现问题时又容易互相推卸责任,学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各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书院和自身的校情,明确书院和学院双方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就大学生培养上双院共同探讨育人目标,对有关活动开展、经费发放、人员配置和职责划分等方面进行清晰的界定,以此对书院制度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建立书院和学院协同管理机构。这种分工协作、协同管理的责任制度促进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书院与外界的沟通与宣传机制。[8]书院制育人模式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取得的成效要通过相应的信息平台进行宣传,加强与外界的双向沟通,让学校和社会上认可书院制在大学生德育方面取得的成果,使书院制育人模式摆脱传统院系关系的束缚。
(二)线上线下互补,创新德育方式
在 “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书院制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使用的德育方法和手段上与传统院系相比并无创新之处。因此,在进行德育时要线上和线下渠道优势互补,构建O2O教育模式。O2O是指从线上到线下,连接互联网行为与实际行为的一种模式,即近年来一种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兴战略模式。这种新型教育方式应用于德育工作中,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现状,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在线上方面,许多高校的书院也尝试在社交媒体上运行一些账号,通过发一些文章和视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总体而言,这些账号关注度、流量和吸引力较低,理论说教的文字和碎片化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因此,相关部门在运行账号时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兴趣爱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打造有温度、能互动的良好平台。发布的内容不局限于文字的形式,还可以用视频、图片等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话题和评论互动、树洞倾诉等方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困扰或看法,让学生合理宣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提升导师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成果。
在线下方面,其一,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各项工作中,继承创新传统优势的德育方式。不仅要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还要在教育教学和活动开展中将立德树人的精神贯彻落实,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认知。其二,将传统的说服教育改为师生之间友好地谈心聊天,私密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情,倾听学生的苦恼与问题,让学生放下包袱愿意说出自身感受。其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一些书院活动和志愿服务,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良好的道德行为,老师也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三)把握理念共识,立足本校校情
当前各个高校开设的书院模式差异过大,各自发展,缺乏现代书院教育理念共识的把握,风格各异的书院缺乏内涵性环境建设。书院要想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色,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要基于学校的发展,把握书院精神发展的共性,这是高校书院制改革的方向和灵魂。
在书院制发展的理念共识方面,要借鉴与弘扬中国古代书院精神,构建不同于西方住宿制的文化内涵和特色。[9]中国古代书院的办学理念、师生关系和精神内涵与西方的住宿制有相似之处,因此,在高校书院制改革探索中要立足传统书院的精神共性。首先,古代书院非常重视向内自省,修身、治国、平天下,强调只有在个人道德完善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社会发展。《白鹿洞书院学规》中强调的 “义理之学,修养之道” ,体现了书院文化中对 “道” 的追求,而这种 “道” 就是从道德教育开始。其次,传统书院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术上师生、生生之间问难切磋,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师生关系与现代的导师制有相似之处,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充满了人文关怀。最后,传统书院自由讲学、办学,不同书院发展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需要现代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借鉴与弘扬。
在立足本校校情方面,现代书院制育人模式必须立足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是对西方住宿制的照搬硬套,也不能是一味模仿古代书院制。要将本校的办学理念、历史发展和校训校规融入书院的育人过程,融合地域特色对书院的育人模式和未来发展展开积极的探索,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书院模式,从而推进书院的发展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导师队伍,健全考核机制
现代书院制育人模式需要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健全相应的考核机制,针对导师的工作成效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使导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书院制育人模式的重要性,提高导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书院的完善。
在完善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其一,要成立德育工作协调部门,负责监督和协调导师之间德育工作的分配、各类经费发放以及德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管理。其二,要定期开展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不同岗位的导师对于书院制育人模式持有不同的看法,开展交流会可以通过榜样导师的工作经验和成果打破其他导师的怀疑与偏见,也可以在会上加大宣传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积极意义。交流会的开展促进导师对工作职责和书院制教育的了解,从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其三,加强制度保障,各部门用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各岗位导师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
在考核制度方面,为增强各导师工作积极性,除了让导师明确书院制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外,书院还要出台关于奖惩制度的政策性文件,主要包括导师的工作职责、考核标准、奖惩措施等,对导师工作成效进行明确清晰的考察,要将工作绩效与年终考核、工作晋升以及奖金发放等相挂钩,通过健全考核机制激发书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
(五)建立互访机制,搭建沟通平台
当前高校中书院、学院和社会媒体缺乏相应的互访机制,三者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导致书院在德育工作中出现孤立化、割裂化的局面,难以形成德育合力。因此,要建立互访交流机制,整合德育资源,搭建沟通平台。
首先,要成立常态化互访沟通协调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沟通机制和共同决策体系,负责协调和管理书院与学院之间的访问与沟通。双院联动处理两院在学生德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德育工作开展的经验与教训,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沟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德育活动和方法,促进德育合力的产生。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德育资源,通过创立书院自媒体平台,开放书院德育工作的成效和先进理念,能让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员了解书院制育人模式的进步意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舆论导向和最新风向,书院可以不断更新德育理念,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最后,学院、书院和社会要凝聚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共识,成立文化教育基地对外开放。外界人员可以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了解书院的运行和价值理念,从而扩大书院对外影响,获得社会支持,协同推进书院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