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子相传式的技术传习与官府作坊学徒制在古代天文学中的体现

2023-01-21刘晔邓可卉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5期
关键词:祖冲之天文学天文

□刘晔 邓可卉/文

古代技术传授和技术训练是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的主要途径,也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这种相传式的技术传习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存在,一直传承下来,后来这种传承方式又出现了新的训练方式“学徒制”。我们由此延伸到古代天文学之中,了解其中的联系与影响。

1 父子相传式与官府作坊学徒制

父子相传式的技术传习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先秦古籍《管子》中有明确的记载,《管子·小匡》[1]说:“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翔宇要东西,翔实要工作,祥辰要乔,祥皋要知道。一旦从事这一行,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少和喜颜,他们的心不见异物而动,使父亲和哥哥的教育不认真,他的孩子的学习不用努力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他们每天都做这些事情,来教育子弟,其子弟从小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看到其他的东西,其他的诱惑就动摇。所以,其父亲兄弟即使教育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技能不成熟也能学会,因为工匠的子弟们所处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所以工匠的子弟常为工匠。从上面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技术的传授与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家庭式的“父亲与兄弟的传承”这种传承以及教育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从小就在脑子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比如我国古代十分出名的手工业著作《考工记》[2]中也有着:“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还说,如果你是工匠的儿子,你就不会成功。”也从侧面展示了这些父子相传的技术。

这种家庭式的父兄传承方式一直发展着,但是古代中央需要集权,需要有自己的一些官营手工业,以及大批为皇家服务的人员,所以要发展自己的作坊,为皇家以及官府人员服务,所以又出现了官府作坊的学徒制[3]。

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大量的能工巧匠,这些工匠在官手工业中制作各种用品,在建筑工地上修筑宫殿等建筑工程。新的工匠和学徒接受培训,政府任命技术熟练的工匠亲自传授技术知识和提高技能。到了唐代,技术培训方式趋于完善,出现了技工学校,开始将大规模的教育制度化。在唐朝政府的手工艺厂里,集中了学徒,让师傅来教技术。根据工作类型,培训时间不同,每季度由政府考试一次,年终考试一次。

为了培养更多高技艺的工匠(学徒制疑是最快最有用的制度。但师徒关系是比较一般的技术,技术诀窍(即核心部分)很容易传播,即所谓的“教人守规矩,不教人技巧”,知识是保密的,只传给自己的家人或家族。结果就是,某些技能经常丢失。

中国古代长期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在技术传授和训练上,父子相传式与学徒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不足和缺陷也逐渐反映出来。这种固化模式使得天文学本身具有很强的阶层感,不利于天文学的民间发展,脱离了民间创新的沃土,创新力自然不足,导致我国古代天文学由盛转衰,加上我国古代重代数轻几何,最终导致我国古代的天文学逐渐跟不上节奏,最终导致西方天文学进入中国后,我国本土的天文学遭到严重的冲击,从通天之学变成了“糟粕文化”,其实这种“不贰事,不移官”的教育传承理念甚至与“因材施教”的原则是相背的,同时这种体制扼杀了许多人才,对自己和其他社会职业都是无益的[4]。

2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古代天文学系统,并在其后的几千年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太阳的光辉形象,然后经常记录太阳的变化,把太阳的边缘描绘成小球大小,太阳变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16世纪以前,欧洲天文学的发展非常缓慢,从2世纪到16世纪,超过1000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这一时期,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天文观测、仪器制作和历法编纂。

我们国家最早的天文观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日月五星,彗星,流星,以及各种常见天文现象比如日月食及其他比较罕见的天文现象,都有古老而详细的记录,仔细观察、精确记录、详细描述。如今这些记录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中国是世界上记载天文现象年代最早、且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前天文现象最准确的观测者,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

中国古代在创造天文仪器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多种精密的观测和测量仪器。我们国家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圭,也被称为圭表。它是用来测量太阳阴影的长度的,它是从没有证据的时候开始的。

此外,西汉时期的落霞红对中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浑象进行了改造。东汉张衡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水为动力的匈奴。在元代,郭守敬发明并改进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如建仪、高表、阳仪等。由此可见,我国的天文学成就足以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3 父子相传式与学徒制与古代天文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古代的技术传承制度与古代天文学的一些成就。但是实际上单纯的从文字来看,两者直接并没有很大的联系。因为前面所说的父子相传式与学徒制,终究只是在手工业与手工作坊之间的一些联系,而天文学并不能算手工业,所以未免有些牵强,但是接下来会具体举一些例子来阐述两者直接的关系。

3.1 父子相传式与古代天文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举例比较出名的古代父子天文学家来阐述我们的观点,主要有两对父子。

首先第一对父子是祖冲之和祖暅,这是我国古代十分出名的两个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祖氏父子的生平以及简历,这样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什么一门能诞生出两位十分伟大的天文学家与数学家,首先是祖冲之,西晋末期至十六国时期,北方常年战争,非常混乱,祖冲之的先辈们于是从北方来到南方,所以祖冲之生于南方,其祖父祖昌是当时刘宋朝大匠卿,是当时朝廷负责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亲名为祖朔之做“奉朝请”,学识渊博,常常被邀请参加皇室的典礼、宴会等。

祖冲之从小就受到家里的严格管理。爷爷给他讲“斗转星移”,父亲领他读经书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奋,使他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特别是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可以看出祖冲之从小就收到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最后祖冲之一生在天文学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包括由他撰写的《大明历》十分有名,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等等。我们再来看看祖冲之的儿子,他受到家庭的影响,特别是他的父亲,他从小就热爱科学,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祖冲之在462年根据祖根之的建议编制了明历。《缀术》一书经学者们考证,有些条目就是祖暅所作。祖庚之一生都在学习,开了很多玩笑,因为他边走路边思考。可以看出就像祖冲之一样,祖暅从小也收良好的环境影响,最终在天文和数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天文学方面,祖暅曾于504年、509年和510年三次上书建议采用祖冲之的《大明历》,最后一次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大明历》被梁武帝天监年间采用颁行。他还制作了一块8英尺长的铜表,测量了太阳阴影的长度,发现北极星和北极星之间的距离超过1度。著作有《漏刻经》《天文录》等,但前者失传,后者仅存残篇。

第二对是武祯和武亢父子,武祯和武亢是一对父子,是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出生于12世纪。他们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都从事天文相关的职业;他掌管天文历法,对当时的天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武祯的祖上做过太史,太史这个官职除了编制历书等,还负责观察天象,同时兼管起草文书、策命、记史事、编史书、国家典籍、祭祀等。后来他的儿子武亢也是位十分聪明且擅长天象的人。他从父亲那儿学到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具备了根据天象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他对形势有很好的判断力,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察各种天象的种种技法,学会了依据天象进行推断未来的能力。武氏父子可以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这种成就离不开浓郁的家庭氛围以及环境影响。

3.2 学徒制与古代天文

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在前期并不是单纯的天文工作单位,而是一个天象观测、记录、占星、宗教祭祀的综合组织。天文现象和占星术具有相同的本质;在天文星象知识领域里,充满迷信、宗教仪式和卜测巫术的成分。

《周礼》载,当时的太史为史家之长,《太史》亦为天官。”从太史统辖的冯相氏和保章氏可以看出:初期的天文官署确负有占星的任务。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就设置了一个县官,负责庙宇的仪式。但后来政教分离。当汉宣帝掌管朝廷的时候,朝廷命令他掌管朝廷。到了汉朝后期,设立了太史陵来统治天、星历、明府、灵台,也都在昌中。虽然东汉时的太史令仍与宗教祭祀相关,但是可以看出,天文机构的职能在逐渐分化,已出现专职的天文官员从事制历和观象授时的工作。至于天文机构中的天文教育工作方面,则须演进到唐朝,此在后面叙述。综观以上,我国古代天文机构的职能大致包括:天象测候,制历与告朔,授时,圭表测量,掌管邦国之志和策命,教育功能等。

天文机构不仅负责历法和时间的教学,而且还负责教育。中国古代天文学可分为官方大传统和民间小传统。除了官方的天文学知识,还有很多家庭知识。唐朝开始,天文机构的教育系统才建立起来,首创研究与教学并重的两大目标[5]。在天文观测方面,由“典狱长”负责实际观测:“凌太郎”负责天文学教育,下面有一批天文学生。在制历、“四历”实行的实践中,“宝章负责历教育,下有若干历。”在测时方面,“挈壶正”主持实务,“漏刻博士”负责测时教育,下设若干漏刻生。教育功能确定了经验和知识的传授,有助于传统天文学的延续。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教育起源很早。在早期,它是与历法系统有关的数学和数学的协调发展。到后来,在官学,即太学,国子监或专门设立的学校,亦显示相当重视。在历代的天文官署中,亦进行严格教育,各种历法的进展,新的计算方法的产生,都成为后来的学习重点。另一方面,民间私学和民间小历亦作为传授知识有所发展,民间历法家也颇有建树,蔚为大观,汇合成为发展我国古典天文学的主流。

4 结语

可以说学徒制是在父子相传的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逐渐的发展开始超越这种父子相传的技艺,最终成为官方的正统的学习与传承方式。而且这种最先萌发于手工业之中,毕竟手工业在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技艺传承形式又经古人不断地推广、应用创新,最终延伸到各个层面,天文学就是其中之一,最终,这种学习形式就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最终使天文学不仅成为一门地地道道的官学,更成为一门通天之学。■

引用

[1] 管子.管子·小匡[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 王俊.中国古代科技[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3] 陈晓中,张淑丽.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9.

[4] 许义学,郑路长.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5):3-4.

[5] 刘海涛.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教育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7(1):54-56.

猜你喜欢

祖冲之天文学天文
让祖冲之死不瞑目的《大明历》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探索宇宙——天文学的魅力
天文篇
“笨蛋”祖冲之
圣斗士与古代天文学
『笨蛋』祖冲之
祖冲之
天文与地理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