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童谣艺术特征及传承保护问题探析
2023-01-21李柱
◎李柱
一、引言
古浪童谣是留存于河西走廊的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浪童谣与农耕文明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一代一代的少年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好的启蒙教化作用,是少年儿童的精神滋养。其语言高度凝练,富有童趣、朴实无华,具有浪漫理想色彩。内容概括生活物态,是传统文化在儿童语言中艺术性的外化表现形式。古浪童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具有参与性和娱乐性,内容健康向上、寓教于乐,具有正确引导少儿价值观的作用。古浪童谣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在新形势下保护和传承古浪童谣面临诸多问题,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本文就其艺术特征及传承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讨。
二、古浪童谣的艺术特征
(一)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参与性
古浪童谣是曾经在游乐活动、设施相对单一的时代,带给儿童很多欢乐时光的传统文化。很多童谣是伴着游戏进行的,儿童边玩游戏边念童谣,动作整齐划一,极富节奏感,类似于劳动中的号子、操练时的口令。也有的直接吟唱,没有游戏相伴。但玩的时候要根据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儿童可以通过简单的歌谣开展丰富的活动,兼游乐与体育锻炼为一体,比如有一首童谣《打箩箩》——“打箩箩,箩面面。舅舅来了擀面面。擀白面,舍不得,擀黑面,舅舅笑话哩,杀公鸡,公鸡叫鸣哩,杀母鸡,母鸡下蛋呢……”拉箩箩是为了箩面,因为远路来的舅舅一路风尘仆仆,口也渴、腿脚也乏,须热情款待,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擀黑面,舅舅会笑话的,是不合时宜的;擀白面,又舍不得,只有过年过节才可以“超规格”地吃一次白面,大约日子实在太紧巴;那就杀只鸡来待客吧,可是母鸡要下蛋,公鸡还要打鸣。那就杀只鸭子吧,可本来不会飞的鸭子,竟然飞上草垛。怎么办?只好无可奈何地自嘲自解,自己在那里摇头叹息。唱这首儿歌时,一般是大人拉着小孩子的双手,像推拉过去的手箩儿“箩面”,像是在与小孩子箩面,唱着歌谣,伴以节奏,一来一去,富有节奏感。在唱到童谣的结尾时可以互相对视,一起摇头来配合童谣。还有一首童谣《长豆角》,这是一首多人参与游戏的童谣。几个孩子每人放一根手指在另外一个人的手掌内,念童谣:“长豆角,扁豆角,吹三口,跑不了。”然后向掌内吹三口气,在吹最后一口气之后迅速攥住拳头,其他人则要尽快抽出手指,没有及时抽出手指的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如表演个节目。这首童谣能很好地锻炼儿童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
(二)能引导少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一部分童谣是语言诙谐幽默、想象力丰富,在趣味性的语言中寓教于乐,教授少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言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的形式是少儿乐于接受的,更能凸显教育的本真。这类童谣在儿童的性格培养、思想品德建设方面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是教育启蒙的良好素材。
如《梭罗罗树》:梭罗罗树,吊擀杖,养下的娃娃会放羊。耳缝里听着狼吃羊,翻起身来就数羊。差的什么羊?差的白驹驴。一撵撵到峨博里,拾了些蹄蹄耳朵子。再撵撵到干河里,拾了些皮皮索索子,望着望着怪着气,拿到家里补皮裤。农村的孩子最不陌生的就是放羊了,可以说那时候放羊是每个农家孩子的必修课。放羊最主要的任务是让羊儿吃饱,还不能丢了。最害怕的就是羊被狼叼走。童谣中一个牧羊娃因为打瞌睡在恍恍惚惚的睡梦中似乎听见狼把羊儿叼走了,马上起身去数羊,发现确实是少了一只。牧羊娃是非常勇敢的,马上去追叼羊的狼,可是,最终只是拾了一些被狼撕破的羊皮。没有办法,只好拾上破羊皮回去,心想,虽然羊被狼吃了,但破羊皮还可以利用,至少可以补一补旧皮裤。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听过童谣大家都必定会叹息丢失的羊、同情丢了羊的孩子回家该怎样交差,但勇敢的孩子遇到事情不惧怕、不退缩,勇于去解决问题,折射出少年儿童的优秀品质。还有一首童谣《压油麻》:压,压,压油麻,压了三斗半胡麻,饱的送给姐姐家,秕的留下喂娃娃。娃娃喂得胖胖的,庄子打得棒棒的,奶奶笑得朗朗的。那时候,孩子们除了自己制作的“竹蜻蜓”“泥娃娃”外,还能玩的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劳动工具——架子车。架子车平时都由大人们拉土、拉东西,一闲下来,就被孩子们霸占了,“压油麻”类似于现在的跷跷板,不同的是架子车的车头一个人可以平衡车厢里四五个小朋友的重量,一上一下,边玩边唱着这首童谣。简单的几句,唱出的是团结、谦让、乐观的情怀。在丰收的季节里,儿童帮助大人们收割胡麻,虽然收获不是很多,但善良的人们将成熟的、品质佳的胡麻给姐姐家,而不是把好的自己留下吃,体现了谦让的品德。把秕的留给自己家,但仍然可以把娃娃喂得胖胖的,这体现了乐观的态度,仿佛一幅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陕北重彩的农民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吟唱中,培养了儿童勇敢、谦让、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语言表达具有浪漫色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经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但无论什么时候也还是会对生活寄予希望,希望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这些希望就是人们向困难挑战的力量。在古浪童谣中通过极富想象力的创造也体现了很多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美好梦想实现在未来的某一天,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对美好未来的构想。反映在古浪童谣里面,便是色彩绚烂、天真烂漫的作品,如在《娃们玩来》:娃们娃们玩来,天上掉下个羊来。掉到谁家锅里了?掉到张家锅里了。你一碗,我一碗,留下一碗接农官,农官不扎红头绳,我是天上的夜流星。夜流星不拿花牙棒,我是天上的一支虹。俗语说:“天上掉馅饼——想得美。”而这首儿歌远比天上掉馅饼想象得更美妙——“天上掉下个羊来”,而且,竟然还稳稳地掉到锅里了。那么,这样的好事大家都应该分享。你一碗,我一碗,但是别忘记给劝农耕作的农官也留一碗。在周朝时朝廷有农官,因为当时农民对农业规律认识不足,不知何时为下种的最好时机,所以每至春季,农官到乡下劝农,赶快耕耘下种。如此来说,农人及农人的孩子对农官是有感激之情的,所以,有天上掉下羊的这种好事,也应当与农官分享。这首儿歌里还有更大胆的想象:我要做天上的星星,还要做天上的彩虹。这样的歌咏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在《天爷天爷大大下》这首儿歌里,几个孩子因为屋外下着大雨,不能到外面玩耍,只能坐在农家的大炕上。孩子们是闲不住的,吟唱着“天爷天爷大大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在干旱少雨的西北,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收成就好。收成好了,可以吃饱肚子,可以蒸车轱辘大的馍馍。这里运用了夸张幽默的语言憧憬大丰收的情景,跟奶奶爷爷开玩笑逗乐,也是孩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样的童谣中也让人们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善良纯朴。
三、新时期古浪童谣在传承和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古浪童谣属于农耕文化时代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古浪童谣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
(一)培养新的传承人困难
传承人是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键所在,也是具核心地位的因素。童谣的传承主体是少年儿童,而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就连课外活动时间也被各种辅导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儿童游戏时间被压缩。童谣的传播方式为口口相传,以前父辈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许多优秀的童谣传播给下一代。现代生活节奏快,儿童的生活基本都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而劳动更是能减则减。由于儿童较少参与到集体的游戏活动、劳动中来,很难融入古浪童谣的学习中,等于切断了儿童学习童谣的路径。非遗的最大特点是活态的传承,没有在生活中实践,就没办法活态传承下去,只是通过课本上枯燥的学习或模拟是无法鲜活生动地把非遗传承下去的。现代社会各种电子产品填满了儿童的课余生活,影响了童谣的传承与发展。
(二)缺乏适宜少年儿童传承的环境
童谣的传播首先要有一定的场地,在游戏中童谣才可以广泛传播。以前农村房前屋后、村里大树下、打麦的场子都是儿童活动的理想场地,现在因农村人口外流比较严重,农村人口逐渐在减少,城镇化的发展破坏了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现在家长、学校非常重视儿童的安全问题。在村道上各种机动车、场地上的电线、水渠、水池都是儿童安全的隐患,所以家长都不放心让儿童出去游戏。这就限制了很多群体性参与的童谣活动的开展。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彼此缺乏交流沟通,也就限制了童谣的传播环境。
(三)部分内容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由于古浪童谣原来的题材大多来自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和与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抗争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童谣的形式乐观地表达出来。而现代生活无论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都与原来童谣的产生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续用原来的素材显然与现实空间中的事物脱节,继续引用就是不切实际、不接地气,也不会被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所接受。而面对新生活、新风尚的新时代少年,那种苦难的、抗争的语言风格也已不适宜,需要创作与时俱进,贴近新生活、歌颂新时代的昂扬、奋进,弘扬主旋律的新童谣。
四、古浪童谣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随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逐渐认识,我们对古浪童谣这项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现就具体的保护策略简要进行分析。
首先,要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把中小学校园作为童谣保护传承的主要场所。政府和社会对童谣的重视会提高童谣的社会认可度,通过建立“非遗传习所”推动全社会对古浪童谣的认知和推广。在传习所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挖掘、表演来提高群众的认识,只有认识到其价值和作用,才会推荐更多的儿童来学习。例如,当地相关部门通过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资金在古浪县黄羊川一棵树小学建设的古浪童谣传习所,在建成后充分发挥学、培、带的功能,通过不间断的展演展示,对当地童谣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通过优质童谣的展演,让在校师生了解到这是一项具有教育和娱乐属性的传统文化活动,可以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主题元素,既娱乐身心又培养心智,还能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古浪童谣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适宜作为非遗文化进课堂的优秀教辅教材的。古浪童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自己常年挖掘、研究,整理出五十多首弘扬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优秀童谣,经教育部门审核,推荐为当地村校的校本教材,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在新时期文化发展背景下,需要融合创新、创作符合新时代少年儿童风貌的新童谣。通过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大力推进、推广优秀童谣的创作,为少儿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创作的童谣要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用新的表现形式使儿童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并乐于传承。
五、结语
古浪童谣是口口相传、世代流传下来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童谣内容健康、音韵和谐、易记易诵。古浪童谣不仅可以怡情启智、陶冶情操,还可帮助少年儿童学习语言、锻炼体魄。在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时代,我们应把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少年儿童学习吟唱,感悟其中的魅力。在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后续发展不容乐观。这就需要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国家出台的非遗保护政策,探索适合古浪童谣健康发展的策略。融合创新现代文化元素和新型传播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校园这一有利因素,推进古浪童谣的传播发展,为传统文化振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