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哈溪自然保护站区域内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对策措施

2023-01-21包义文

甘肃林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围栏栖息地野生动物

包义文

近年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哈溪自然保护站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加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严格区域内野生动物疫情防疫管理,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测网络。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野外巡查,深入开展严厉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起到震慑作用,有效保护了区域内野生动物。

一、基本情况

哈溪自然保护站位于祁连山东端、天祝县西北部,东与乌鞘岭自然保护站相连,南接青海省门源县,西与祁连自然保护站接壤,北与凉州区和古浪县毗邻,总面积128970 公顷,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荒漠猫、斑尾榛鸡、秃鹫、豺、马麝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岩羊、猞猁、蓝马鸡、暗腹雪鸡、藏雪鸡、血雉、短耳鸮等。2015 年10 月,环保部约谈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以来,保护站通过对辖区建设项目的清理整治,化解消除了一批隐患和难题,群众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禁牧和移民搬迁等生态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辖区内野生动物的生存压力明显减小,种群呈快速恢复的态势,雪豹、马麝在保护站的栖息地生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种群分布范围呈扩张趋势,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马鹿、岩羊、狍等大型草食动物种群数量呈明显上升,行踪隐蔽的雪豹能被近距离拍摄到,100多只的马鹿大种群时有发现,昔日几近绝迹的马麝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红外相机镜头中。斑尾榛鸡、蓝马鸡、血雉、暗腹雪鸡等珍禽种群数量恢复较快,在保护站发现了30 多只的大种群的蓝马鸡和血雉。以前辖区内很难发现的动物如豺、荒漠猫等,目前也能经常发现。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保护站区域内野生动物资源生存空间被释放,人为干扰程度明显减弱,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渐扩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林牧矛盾依然突出。辖区内分布有哈溪、大红沟、毛藏等二镇一乡,25 个行政村,9867 户,总人口约4.2 万人,有藏、汉、回、土、蒙等民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有大畜20182 头,小畜41520 只。由于受历史原因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封育区内超载放牧现象严重,草原及封育围栏普遍,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迁徙。一方面,动物的栖息地直接被家畜占有,动物实际分布面积占有典型栖息地面积的比重大幅下降,特别是对大型食草动物分布影响甚大。另一方面,动物栖息地质量明显下降。森林类栖息地林下灌草发育不良,新生云杉幼苗被家畜践踏啃食,林草资源天然更新能力受限。柳类、金露梅、银露梅等灌木林盖度和高度普遍性降低,局部区域有向草原退化的趋势,动物生存的隐蔽条件变差,许多灌木林已失去了动物生存条件,低海拔草原常年作为牧地放牧,大型动物难以生存。

(二)调查监测基础设施薄弱。一是保护站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不详,只有野生动植物种类、分布范围的定性描述,没有数量、组成结构、分布密度的定量记录。二是监测没有系统的时间、线路、监测点布设,不能系统地调查、记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变化情况。三是缺少专业调查培训和技术力量。四是存在基础资料不健全,资源本底不详实,动植物基础数据不明确,档案资料不完整等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盲区大,不深入,不到位。

(三)疫源疫病监测和预警处置能力不强。一是自2018 年以来全国动物疫情频发,禽流感、非洲猪瘟等疫病在多地被发现。疫情频发对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和周边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而保护站管护人员动物检疫知识缺乏,没有专业的防护检疫设备,不能及时有效隔断疫情传播途径。二是林区周边农牧民存栏牲畜数量偏大,加之引种、销售等活动频繁,极易造成疫病输入和疫情扩散蔓延,而专业动物检疫队伍力量薄弱。三是秋冬季节候鸟迁徙数量增多,监测压力不断增大,对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动物尸体辨识度不够,更没有专业的防护装备和技术,不能及时消除疫情隐患,同时监测人员的防护安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非法猎捕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虽然保护站加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执法力度,但是在辖区内还是发生了当地牧民报复性猎杀猞猁的事件。管护人员在巡护途中能够巡查到盗猎分子布设的钢丝套子、电网等,这类盗猎工具无论野生动物的种类、老幼、雌雄都能尽数捕捉,对于数量极少的珍稀野生动物是致命的威胁。

(五)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差。随着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站辖区内拉设了大规模的围栏设施,即使在高海拔地区也有高密度围栏,严重影响了动物迁移、繁殖、饮水等活动,马鹿、岩羊等大型珍稀动物翻越围栏致死致伤的现象时有发生。

(六)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一是保护站没有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专业人员,无法适应新时代野生动物保护高标准、高效率的新形势。二是专项资金投资十分有限,特别是野生动物巡护交通工具十分短缺,无人机、自动照相机等专业调查设备短缺,保护和管理手段落后。三是业务培训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特别是一线基层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对珍稀野生动物的甄别能力差,部分人员甚至连常见物种都不能识别,更谈不上掌握其生态习性了。四是宣传内容单一、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公众难以全面了解野生动物资源情况和保护管理情况。

三、加强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一是实施生态保护,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充分发挥国家林业和草原重点工程在生态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中的主渠道作用,抢抓政策机遇,用好政策红利,全面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和退化草原修复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及退化林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恢复建设工程、野生动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国家林草重点建设工程,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也为野生动物生存提供优越隐蔽条件和食物条件。

二是改变传统模式,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一方面,大力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定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禁牧区域和面积,把人工造林区、通道绿化区、设施农业覆盖区、草原生态重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列为重点区域进行严密监控,切实有效保护林草植被。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草原牧区以家庭牧场为主,以适度规模养殖为方向,加大畜种改良和牲畜棚圈、人工草地、储草棚、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青贮设施设备建设配套力度,全面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加快传统草原放牧向舍饲养殖转变,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

三是撤除围栏设施,连通野生动物栖息地。围栏封育措施针对林区和林缘人为活动频繁,林牧矛盾突出的问题,在阻隔撒野放牧、减少人为破坏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移民搬迁、产业培育、措施跟进、执法力度加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提高,部分林区设置的围栏失去了原有的必要性,反而成了阻断野生动物迁徙、活动的障碍,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有步骤撤除辖区一部分封闭围栏,使野生动物自由活动。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甘肃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 年)》,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增强依法执政本领,严格规范和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法制培训、法制建设工作,强化依法行政能力。要落实专人专职,配置办公设施及监管设备装备,以适应新时代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高要求、高效率工作新形势,全面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手段和水平,坚决打击捕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五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工作思路,努力建设并形成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以满足新时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招聘等平台,充实野生动物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开展集中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专家进行野生动物甄别、监测技术、疫情防控、数字化巡护等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对疫源进行消毒灭源,隔断二次传播途径,确保检疫工作的时效性。

六是强化巡护监测,提高管理和监测能力。架设红外线自动照相机,长期监测,全面掌握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保护管理措施。设置人工监测样地和样线,制定合理的巡护方案,做好巡护设备装备建设,提高保护监管手段,掌握野生动物生境及人为干扰情况。配置野外巡护监测设备和专职监测员,强化野外巡护监测工作,实时掌握野生动物种群动态,一旦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能够做到立即核实、上报。

七是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在强化电视、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常规宣传的同时,加强基层管护人员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注重当地学校对中小学生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培养,在学校设立野生动物保护的必修课,从小培养孩子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注重宣传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召开群众会议、进村入户、制作展板、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以巩固禁止滥食野生动物宣传为着力点,加强公众宣教,形成全社会参与、携手守护野生动物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

猜你喜欢

围栏栖息地野生动物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恐龙公园
TBS围栏灭鼠技术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动物园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