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蚕桑产业技术团队项目(2018-2020年)运行成效及主要做法

2023-01-21马焕艳潘美良俞丹旦吴海平

蚕桑通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果桑小蚕蚕种

马焕艳,潘美良,俞丹旦,吴海平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省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第二轮项目实施时间为2年(2018~2020年),按照原省农业厅印发的项目实施方案(浙农科发〔2018〕)13号),团队组长单位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认真履行相关职责,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加强技术服务与项目管理,较好完成各项任务,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总体思路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对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以打造优质高效蚕桑基地为目标,以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为方向,结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推技术和各地蚕桑产业发展实际,集聚产业技术团队专家力量,梳理蚕桑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成果,依靠区域试验站和示范推广基地,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形成技术操作规范,组织技术培训和观摩交流,实现技术快速入户到田,切实提高蚕桑产业科技支撑水平和现代化生产能力,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1.2 资金及任务

项目省级补助资金420万元,其中:80万元补助区域试验站,340万元补助示范推广基地。2018~2020两年内,建立4个区域试验站,在15个县(市、区)建立17个示范基地。重点做好蚕桑优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小蚕工厂化饲育、多批次连续化养蚕、高品位优质茧生产、桑树(果桑)病虫防控绿色安全、蚕种良种良法优质高效、“蚕桑+生态高效”等技术和模式的示范推广。并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交流,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的技术水平,示范带动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1.3 完成情况

两年内,引进了试养试种蚕桑新品种7对(个):“浙桑杂 1 号”“浙桑杂 2 号”“中椹 1 号”“桂花蜜”“红中×红日”“农科5号”改良品系“菁松×皓月”;试验示范了3项新型技术:桑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设施化机械化大蚕饲育技术、杂交桑草本化高效栽培与机械收获技术;集成推广了4项实用技术模式:天然彩色茧高效生产技术、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优质高效蚕种生产新技术、果桑设施栽培与绿色生产技术。

通过项目实施,在15个县(市)建立了17个示范基地,示范面积313.8 hm2,平均667 m2增效1579.8元,总增效益743.6万元,培训2657人次,辐射面积13200 hm2,示范带动全省推广小蚕工厂化饲育、多批次连续化养蚕、高品位优质茧生产、桑树(果桑)病虫防控绿色安全、蚕种良种良法优质高效等新技术新模式,完成了项目各项指标任务,提高了我省蚕桑产业科技支撑水平和现代化生产能力,有效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发展。

2 主要技术成果及成效

2.1 引进一批特色蚕桑新品种

2.1.1 “浙桑杂1号”“浙桑杂2号”杂交桑新品种

杂交桑草本化栽培及收获技术是改变传统种桑养蚕生产方式,实现“机器换人”,提高劳动工效的有效途径。“浙桑杂1号”“2号”品种桑枝态直立、发条较多,枝条较高、细长、较直,耐剪伐。两年来,湖州区试站、桐乡示范点积极引进“浙桑杂1号”“2号”杂交桑新品种,实施杂交桑高密度草本化栽培管理技术,每667 m2杂交桑种植数量达到4000~5000株的高密度,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实行宽窄行或等行距栽植,再配备桑园管理机械,实施全年杂交桑3~4次剪伐,8~11批次大蚕机械化饲育,桑园肥培管理和桑叶收获等主要劳动量下降70~80%,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2018~2020年,湖州区试站引进新品种栽植25.3 hm2杂交桑基地,收获条桑叶饲养4~5龄大蚕,全年平均667 m2产条桑叶3500 kg以上,养蚕成绩虽有一定差距,但省工节本效益明显。根据调查,其中“浙桑杂1号”有效条数最多、叶占比也略高,每667m2产量达5113.46 kg,增产幅度最高,比对照品种“桂桑优12”高10.76%,是一个比较适合多次机械收割的耐剪伐桑树品种。

2.1.2 “中椹1号”“桂花蜜果”桑新品种

以适合浙江休闲采摘、加工为目的进行果桑新品种筛选,筛选出可推广种植的“中椹1号”与“桂花蜜”品种。“中椹1号”性状较好,发芽率高,花穗较多,花芽率82.3%以上,结实性强,座果率79.4%,椹多较大,鲜果出汁60%以上,因其可溶性糖、维生素C、花青素等成分含量高,口感好,适合休闲采摘和加工,现已用于加工桑果饮料、桑果酒、桑果醋、速冻桑果等,667 m2产达2000 kg,可大面积推广种植。桂花蜜虽产量不及“中椹1号”,667m2产600~800 kg,但因果味较甜又有桂花香味,果白色,很有特色,另因其成熟期略迟(5月上旬~5月底),抗冻性较常规品种“粤椹大10”好,可增加果桑观光园的花色品种,也适合推广种植。2020年金华市推介了3个果桑品种,其中2个品种是“中椹1号”和“桂花蜜”。2018~2020年我省种植“中椹1号”“桂花蜜品”种面积有10 hm2,每667m2效益6000~8000元。目前我省果桑发展品种过于单一,主推品种“粤椹大10”抗冻性差、易发菌核病,而“中椹1号”“桂花蜜”果桑新品种在这两方面优于“粤椹大10”,可作为“粤椹大10”的辅助品种发展。

2.1.3 “红中×红日”天然彩色茧家蚕品种

“红中×红日”品种优势与特点:一是茧丝天然粉红颜色,含有较高的功能性物质及更好的抗菌性能,具有市场吸引力;二是孵化齐一,实用孵化率97%左右,饲养周期短,全龄经过21日18小时;三是饲养成绩良好,蚕体匀整,营茧快,椭圆形茧中等大小,解舒中等,净度优。特色彩色茧因其类黄酮、叶黄素类色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大大高于白色茧,还具有保湿、抗菌、抗氧化和遮蔽紫外线等特殊功能,独特的优势使其在市场中应用前景广阔。2019年杭州区试站引育试养该蚕品种15 g,繁育蚕种186张。全茧量2.052 g,茧层量0.419 g,茧层率20.95%。通过引进试育,初步掌握了该品种的特性和饲养技术要点,为下一步繁育与推广应用奠定了较好基础。

2.1.4 “农科5号”抗病性家蚕新品种

选育并引进抗病性强的家蚕新品种是解决养蚕过程中因环境不利因素造成家蚕感染病毒的有效手段。“农科5号”是省农科院育成的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对血液型脓病具强抵抗性。两年来,建德示范点积极引进饲养该品种337张,与常规品种“秋丰×白玉”相比,“农科5号”实用孵化率在98%以上、健蛹率高2%、蚕体大,五龄后期,特别是上蔟阶段,血液型脓病发生明显少,张种产量高8.3 kg,效益提高415.6元。2018~2020年累计试养539张,辐射带动我省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和养蚕大户饲养9500余张。农户反映该品种易养高产,适合于农村大蚕规模化省力化饲养和粗放管理的现状,饲养批次可由原来的3~4批/年提高到6~10批/年,尤其可作为多批次连续化养蚕的优选蚕品种,推广前景乐观。

2.2 试验示范3项新型技术

2.2.1 桑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针对蚕桑生产中存在农药中毒、桑树病虫害严重的问题,开展了160余种大田作物常用(新)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试验和安全性评价,以及桑树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完成了对养蚕生产具有较大风险的46种农药的图片拍摄、文字描述、农药特点、使用范围等,并编写出版《图说家蚕农药中毒症状》一书,为蚕桑安全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2018~2020年在海宁市、淳安县、湖州市南浔区、桐乡市建立4个试验示范基地,示范面积68.3 hm2,设立3个虫情观测点,引进484个性诱剂、食诱剂等诱捕器进行害虫防治;饲养蚕种2324张,蚕茧增加3820.9 kg,增效17.64万元;食诱剂与常规化学防治对比,667 m2用药成本节省50元,化学农药用量减少31.1 g,全年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40%以上,农药减量控害成效明显。该技术对项目外蚕区辐射面积达266.7 hm2,安装诱捕器2456个,取得了较好效果。

2.2.2 大蚕设施化机械化饲育技术

针对蚕桑生产中劳动力紧缺、比较效益低下、机械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通过新建智能化机械化蚕房,引进并自主研发配套大蚕省力化饲养的设施设备,如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桑园管理机械设备、轨道式移动蚕台、大蚕多层循环式饲育机等,采取合理布局养蚕批次、三段式流水线养蚕、大蚕条桑蚕台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方式,集成连续化机械化养蚕技术模式,实现大蚕设施化、机械化饲养。2018~2020年,在桐乡市、海宁市、湖州市建立了3个示范基地,其中建成高标准钢结构蚕室及附属用房8213 m2,引进并改良轨道移动蚕台18组90台、电动轨道给桑车4组、电动升降方格蔟36组,智能大蚕饲育机(喂饲桑叶机)6套,饲养蚕种2280.5张。设施化大蚕饲育相比传统饲育,张种用工减少3.79工,省工达30.49%。以每工100元计算,张种节本增效379元,合计增效86.4万元。传统地蚕饲育饲养10张蚕种,需要饲育面积300 m2,而大蚕饲育机只需占地65 m2即可,占地面积减少了78.3%,实现了全年饲养8~10批蚕。同时,主要技术“大蚕条桑省力化饲养技术”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全省种植业主推技术。

2.2.3 杂交桑草本化高效栽培与机械收获技术

针对长期以来桑叶采摘过程中耗时费力的劳作方式问题,湖州区试验站以“机器换人”的理念,实践草本化栽桑、机械化收割,突破采摘桑叶环节劳动力技术瓶颈。2018~2020年,在湖州市南浔区建立示范基地,示范面积4 hm2,开展引进或培育筛选一些种植生长发育快、耐剪伐、桑叶产质量高且容易收获的桑树新品种,筛选出2个突出的新品种,“浙桑杂1号”、“2号”;引进并改良桑园多功能管理机、植保机和草本桑收割机等桑园新机具,制定了杂交桑草本化栽培机械收获技术规范,改变长期以来应用嫁接桑采摘片叶的传统种养模式,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杂交桑机械化收获比传统嫁接桑手工采叶提高工效12.7倍,667 m2省工节本1223元,按667 m2杂交桑平均饲养3.4张蚕种计算,张种省工节本359.7元,两年饲养蚕种204张,省工节本7.3万元。辐射省内湖州、桐乡、海宁、淳安等地推广种植杂交桑146.7 hm2,采取该技术模式年均可新增效益269.1万元。

2.3 集成推广4项实用技术模式

2.3.1 天然彩色茧高效生产技术

彩色茧家蚕品种“金秋×初日”于2017年4月取得浙江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编号为2017-49-0041),之后在生产上开始推广应用。2018~2020年,通过重点提升大棚养蚕技术、方格蔟上蔟技术等,实现彩色茧高产高效,使永康市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年全县饲育彩色茧蚕品种的地方,扭转了当地蚕种饲养量和产茧量连续五年下降的局面。在永康建立1个彩色茧生产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1 hm2,饲养蚕种949张,总产量43.84 t,总产值198.25万元;桑园667 m2产值6457.5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914.1元,增幅14.16%。通过示范点带动,全省两年来饲养彩色茧蚕品种8900张,平均茧价2280元/50 kg,比普通白色茧高24%,蚕农增加收益392.8万元。

2.3.2 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

小蚕工厂化饲育是传统小蚕共育技术升级版,是未来蚕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其具有集约、省力、高效等特点,实现了降本提质增收的目标。在淳安建立1个示范基地,示范饲养蚕种2334.9张,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户136人次。通过项目实施,蚕种张产提高1.8 kg,干壳量高0.2 g,每50 kg上茧奖励50~80元,节约养蚕劳力和物资150元/张,平均每张种蚕农增收280元,累计增收65.4万元;合作社通过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劳动效率提高15%,饲养小蚕增加11.3%,增收4.5万元。

在示范点的带动下,2020年全省建有饲养小蚕50张以上的推行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的小蚕共育中心109个,饲育蚕种10.5万张,建有专用桑园217.9 hm2,专用饲育框9.4万只,温湿度自动控制器447台。与全龄分散饲养相比,节电2倍以上,节约用药65%以上,房屋利用率提高2倍以上,平均张种节本增效达到266.7元,提高约15%,取得了良好成效。该技术还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列入全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之一,在全省连续重点示范推广。

2.3.3 优质高效蚕种生产新技术

(1)“三段制种法”新型制种技术(模式)

“三段制种法”创新集成小蚕集中养、大蚕分户养、专业户制种的原蚕饲养和制种模式。分段制种,充分发挥了蚕种生产阶段主体技术优势,有利于技术统一、节本增效,显现规模效应,有利于稳定巩固原蚕区,减少微粒子病感染,提高蚕种质量。采用该制种模式,2018、2019、2020年德清示范点生产蚕种分别为5.1万张、5.6万张和8.5万张,蚕种企业和原蚕户明显降低饲养和制种的人工及材料费用投入,每年分别增收18%、19%、22%。项目期内生产的蚕种,微粒子病蛾和成品卵检疫全部合格。

(2)良种良法蚕种繁育技术

针对蚕种场现有的蚕种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亟需一套高效的繁育技术来提高蚕种产量、质量,以满足蚕种市场用种需要。通过桑园改造、品种引进与选育、设施设备更新、生产规程完善、技术人员培训等方式,采用肥水精准控制、主动防控病虫害、塑料折蔟上蔟等技术,集成蚕种配套高效繁育技术,实现了蚕种产量增加、质量提高的目标。如传统原蚕通常一年饲育1~2期,通过该技术改为春、早秋、晚秋3期,有利于微粒子病防治,稳定了原蚕饲育规模。在长兴、绍兴、武义建立了3个示范基地,示范面积4.3 hm2,推广原种、杂交种8.47万张,其中“一带一路”出口杂交种2.49万张。技术人员培训12次,培训人数507人次,增加总效益124.93万元,制定企业技术规范4个,辐射全国推广原种6475张,省内推广杂交种3.89万张。

2.3.4 果桑设施栽培与绿色生产技术

近年我省果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针对果桑种植存在桑椹菌核病严重、因气候变化易冻害、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重点开展研究与示范。通过研究提高桑果品质的种植方法、实施不同药物防治菌核病试验、搭建新型连栋大棚等避雨设施、进行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等,在金华、德清、嵊州、磐安建立4个示范基地,筛选出对菌核病防控效果较好的2种药剂(健达和露娜森),建立并制定了3种技术模式:果桑减肥减药绿色安全技术、“设施栽培果桑+井水喷灌”果桑促早栽培模式、适合果叶两用的果桑栽培技术模式,不仅有效控制了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还避免了灾害性天气对果桑的不利影响,以及提早上市,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667 m2增效益达1350.8元,增加总效益109.1万元,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和农民440人次,辐射带动我省果桑1444 hm2。

3 主要做法

3.1 分析产业发展现状,确定项目实施内容

加强调研,针对我省蚕桑规模逐步缩小,生产方式传统、劳动力流失、比较效益优势不足等产业发展现状,专家组组长单位在前期摸底的基础上,先提出初步方案和立项申报指南,由厅下发文件进行公开征集,并经研究确定蚕桑产业技术项目立项单位、实施内容和地点。

3.2 加强团队组织协调,精心组织项目实施

省级专家按专业领域、市县专家按辖区、乡土专家就近原则,每个项目确定1~2个团队指导专家,进行精准定点指导。要求各项目立项单位分别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及时与指导专家联系优化实施内容、技术路线。项目实施方案确定后,要求各区域试验站、示范基地县承担单位积极与实施主体加强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3.3 发挥团队专家作用,加强技术指导培训

为充分发挥团队专家的作用,组长单位组织团队专家结合全国、全省蚕桑培训班就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小蚕工厂化饲育、优新蚕桑品种与省力高效栽培、果桑品种选用与配套栽培、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进行了培训。在生产关键时节,组织团队相关专家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召开2次全省性团队技术项目总结交流会、全省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与防控工作布置会、全省蚕桑三新技术培训会,并积极参与承办了全国桑树草本化高效收获技术研讨会等,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交流,查找差距和不足,互相借鉴共同促进项目实施。

3.4 强化团队项目监管,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项目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和属地监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由项目承担单位委托蚕桑合作社等主体实施,与牵头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建立项目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做好全过程档案资料管理,归集整理建档立册,自觉接受监督检查评价审计,保障资金高效、项目顺利实施。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定期上报项目实施进度。

猜你喜欢

果桑小蚕蚕种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果桑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