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22年总目录
2023-01-21
(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
南京大屠杀研究
德国工程师见证的南京大屠杀
陆束屏(1·4)
从“首都沦陷纪念日”到“京市忠烈纪念日”:民国时期有关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公众记忆
张国松(1·15)
南京安全区中方工作人员的构成、角色及作用
张连红 刘燕军(2·4)
苦难与荣光的再造——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的牺牲叙事研究
叶奕杉 李永东(2·18)
战争叙事与文学翻译: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在中国的传播
邹双双(3·4)
许传音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多重身份及作用
孙宅巍(4·4)
南京沦陷初期难民收容所内的传染病防控
姚可欣 郭昭昭(4·15)
个体与国家:南京大屠杀前后难民的民族情感探微
杨雅丽(4·25)
战争遗迹与精神动员:作为战时日本集体记忆的南京光华门
谢 任(4·39)
“慰安妇”问题研究
日军“慰安妇”制度在海南实施的再考察
贾铭宇 (3·15)
中共抗日根据地研究
山东抗日根据地“双拥”工作探究
刘志鹏 赵壮壮(3·30)
沦陷城市中共地下工作干部的培养——以晋察冀和山东抗日根据地城工部门为中心
王富聪(3·40)
会而有议与会而无议: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运行机制考察
岳靖芝(3·53)
中共华北抗日根据地新婚姻政策实践中的基层干部
张 玮 崔姗姗(4·48 )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二流子”改造运动
崔丽霞(4· 5 9)
专题研究
从简政到整政: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再研究
胡 杨(1·23)
东京审判法官视角下的天皇责任——以韦伯庭长为例
赵玉蕙(1·37)
形象打造与展示:1944年美国《展望》杂志的“故乡 中国”
刘婧雨 周 勇(1·46)
战后日本侨俘遣返中的卫生防疫——以1946年广东遣送船霍乱疫情为中心
李亚楠(1·57)
抗战时期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在中国的调查与研究
石 嘉(1·68)
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熊 斌(1·80)
英国对日本经济渗透澳门的因应——以1935年日本人申购澳门自来水厂为例
王营宝(1·89)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对美广播宣传(1937—1941)
许俊拯(1·98)
日军在河北农村的碉堡生活(1941—1945)
耿殿龙(1·111)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给经济研究——兼与陈永发、陈耀煌商榷
黄正林(2·30)
皖南事变若干文电日期考订
程 毅 董国强(2·57)
从扭转“先欧后亚”到争取更多外援:国际宣传处宣传策略的调整(1941—1944)
拱岩颜(2·66)
“总体战”背景下日本对伪满道德会的控制与利用
季泓旭(2·78)
日本外务省及驻华领事馆对红军的调查研究(1928—1932)
孙 波(2·86)
奉系调整对外关系与日本少壮派军人之应对(1926—1928)
王 涵(2·106)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电影法》研究
李亚航(2·119)
“二十一条”与日本侵华战争
臧运祜(3·67)
抗战时期杭州湾海岸国防工事的修筑及实际作用
袁成毅 潘东青(3·8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海关被劫与国民政府的因应
李 宁(3·94)
日伪对地方武装团体的改编与利用——以河南沦陷区为中心
曹书林(3·104)
日伪对华北粮食统制研究(1933—1945)
郭晓辉 肖红松(3·116)
全面抗战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走私活动
齐春风(4·70)
日军对长江下游地区美国教会医院的侵害与美日交涉(1937—1939)
张慧卿(4·87)
“满铁”经营“青年义勇队”训练所始末探析
刘宇梁 李淑娟(4·106)
抗战胜利后湖北省对“密报物资”的接收与处置
方 巍(4·116)
日据台湾初期的军用“台湾语”教科书——以《军队宪兵用台湾语》《台湾语》为中心
崔 蒙(4·131)
新史学
政府官员与乡间教师笔下的抗战见闻及其心灵体验——以全面抗战初期陈克文和郝星久日记为例
岳谦厚 曾 桂(2·131)
基层视野下苏北民众的战时心态与选择(1937—1940)——以《黄体润日记》为中心
郭 丹(3·127)
图书评论
九一八事变之世界史意义:《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的启示
王希亮(1·124)